你被越界了嘛?
文摘
教育
2024-06-16 15:13
上海
某个周五晚上,我想要早睡,明天早点起来赶一件事情。结果躺床上,心想:哟,这么早呀,看会短视频吧。结果从10点刷到11点,最后到了凌晨2点多。第二天,果然没起来,在床上躺着埋怨了自己一个多小时。然后,一上午就过去了………于是,我发誓一个月不看短视频。然后,我做到了,我有了一种守住自己时间边界的喜悦感。基于这次的体验,我揣摩了一个关于边界的「Borders模型」:时间边界、物质边界、关系边界、物理边界、情绪边界、认知边界、心理边界。邀请大家来一起看一看:也许,我们无意中会允许别人在某些边界中越界或越界到别人的边界。也许,这也是我们内耗、内卷、焦虑、摇摆的原因。前段时间写书,交稿时间一再延迟。本来我很内疚自责:我怎么这么拖延。后来被教练后发现:我自己有个模式,因为同理心强,会不自觉因为别人的事情紧急而把自己的事情往后拖延。就好像我开了个冰激凌店,我自己也要排队,结果我总是允许别人来插队。后来再细想发现:对于同理心强的人、不容易Say no的人、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害怕冲突的人、过于有责任心的人来说,别人的事情可能会优先或更多占用自己的时间。对于心累的人、逃避型的人、硬撑的人、孤独的人来说,可能看上去刷短视频是浪费时间,实际是在给自己找一个独处和放松的空间。时间边界,从概念上来说是指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及对时间使用的优先级和效率的考虑。实际上通过时间边界看看,对于时间使用,我的模式是什么?这个模式照见了我什么?到底什么对我才是重要的?有多少时间不属于我自己或到底有多少时间属于我自己?时间花在哪,哪才会开花结果。而我自己还有一个反思是:我容易照顾微信上和我互动的人和事,容易忽略身边真正发生的人和事。俗称,没有「活在当下」。有个客户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她特别不喜欢她的妈妈每次都帮她拆快递。虽然快递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就是不喜欢。妈妈还说她小气,一个快递有什么了不起。妈妈这样一说,反而好像真的是她不对一样。她问我:Summer,是我小气嘛?我的回答是:是快递还是什么不重要,和那个人是妈妈还说其他人也没有关系,而是一个你自己以外的人动了你的东西,你有权利不舒服。这个是边界。这句话让她舒了一口气。每个人和其他人关于自己和物品,都有边界,包括和父母。这也是很多青少年长大后习惯性关门,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不允许别人顺便进TA房间,动TA东西,哪怕帮TA打扫卫生。仿佛通过物品来宣誓主权,通过物品来告诉你: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尊重我的东西等于尊重我。很多夫妻企业或父子企业经常来问我对错,我都会问回去:这个对错是在哪个关系纬度来讨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合伙人的关系?这就是关系的边界内容之一。关系边界里,核心有两点:也许两个人有两段甚至更多的关系,不要把两种关系里权利义务习惯等混在一起。区分下到底是在哪段关系里对话。为啥老公老婆相互做教练是奥林匹克级别,就是因为除了在教练和客户的关系,还有亲密关系的力量在里面。哪怕在一段关系里,这段关系也有相应的权利义务或分工边界。例如,教练和客户,我提供的是一个小时的服务,我承诺有需要尽量24小时内微信回应。如果期待我每件事都及时回应,可能我会重新共识约定和边界。例如,我是支持孩子、关系、家庭更好,但如果父母利用我和孩子关系好,希望我直接影响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个也超过了教练中正客观的边界。例如,很多职场人讨厌周末随时被call,因为周末是我的时间,某种意义上,周末要求随叫随到,也超过了一段正常职场关系的边界。对于超过边界,我们觉察并敢于澄清、重新共识。否则,一段委屈的关系是不能长久存在的。有关情绪的边界,这是一个不好简单定义的边界,它通常是与其他的边界话题同在。核心我想分享两点:一方面,尽量不因为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例如,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不开心,自己也变得不开心。然后就是不开心叠加不开心。你可以问下自己:谁对你的情绪影响最大?我发现我爸妈对我的影响比我儿子影响还大。有的人是爸妈、有的人是老师等权威人物、有的是自己的孩子。有人会本能害怕所有人或别人失望或不开心,有时候都不清楚这个别人是谁。这个需要我们有意识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要允许别人不开心或有情绪。也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另外一方面,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其他人。其实就是「踢猫效应」。爸爸因为单位被批评,回家埋怨了老婆,老婆吼了不认真做作业的孩子,孩子踢了家里最小的猫。情绪会流到家里最弱小的个体。也可以问自己,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你最会朝谁发脾气或谁在承接你的情绪。春节期间,弟弟一家来深圳。期间,大人谈笑之间,小侄女说要进儿子房间写作业。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过了几天娃外出回家,发现自己房间桌面布局变化了,问我是不是谁进他房间了?我不以为然说:妹妹用来写了下作业,不要那么小气嘛。儿子更加生气,我有些不惑,觉得自己亲人有什么关系。后来某天,我爸邀请一个多年好友从重庆来深圳,我问他这人睡哪儿?爸爸开玩笑回我说:和他一起睡。哪怕是开玩笑,我也马上本能回应:怎么可能?!我明显感觉我的物理边界被介入了。这个物理边界不仅指身体,也指空间。儿子马上跟了一句:妈妈,你现在明白我上次的感觉嘛了吧。和对方是谁没有关系,本质是一样的。确实,不是一个屋檐变成了一个屋檐;不是一个空间变成了一个空间。都可能是物理越界。同时,很多成人就算可以和父母住一个屋檐,却很难和父母有身体上的靠近或睡一张床。我记得多年前,还没和妈妈和解前,下大雨,我和妈妈在一把伞底下,虽然很近,我却不愿意挽着她的手,我感受到了身体的抗拒。直到这两年,和妈妈和解了,不仅能挽着,我发现我还很享受妈妈给我吹头发。所以,物理距离是陌生人、朋友、家人亲近程度的衡量尺子。甚至,是否能有肢体接触具象化了我们的心理距离。哪位家人是你一直无法身体靠近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成功的方式,形成了自己一套认知世界的语言。在某些时候,这些过去成就我们的认知也会阻碍我们的未来,教练的语言叫「限制性信念」。这些认知画出了我们认知的世界,叫「认知地图」,但也形成了一些与外界隔阂或限制我们的边界。我是一个爱尝试有目标的人,经常有朋友问我:Summer,你不担心前面有困难嘛?我说也许你的假设是:目标意味着困难,困难意味着失败,失败意味着什么,你自己看看最害怕的是什么。在我的逻辑里,失败无论意味什么,都是生命丰富的体验。看见自己的信念,就让我们可能有了重新选择的可能。并让自己有意识「广深高速:广度、深度、高度、速度」的扩容,也能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心理边界是「borders模型」里的S。无论前面哪个边界,都和心理边界有些关系,都是心理边界的一部分。用时,心理边界还强调一点:这是谁的需要,课题分离。举个例子,你很本身很爱吃西兰花,结果每顿饭,你妈妈都不停给你夹西兰花。慢慢的,就算你喜欢吃,你也不喜欢吃了。因为吃西兰花已经不是你的需要了,仿佛变成了妈妈的需要。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讨厌父母说: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孩子也许都没听清楚,都会直接回答:我不要。这个和对错无关,而是我的心理边界被你破坏了,为什么你来决定我的需要和决定。所以,一方面做每个行动前区分下:做这件事是我的需要还是对方的需要?是否符合接受方原则?如果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停下来,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幌子去推行。一方面,一些边界需要维护,这个是我们独立成为自己的前提。就像这个世界每人一个舞台,无论是别人太多跑到我们的舞台,还是我们总是跑到别人的舞台,都有可能让我们拥挤、内卷和内耗。例如,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好人,总是帮助这个人那个人,忙到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一些边界需要拉伸和拓展,这个为我们与他人合作和互赖产生了可能性。例如,扩大我们的认知边界和心理边界。那怎么办?扩宽自己的边界。这需要智慧。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方法和技巧。6月22日「逸直播」19:30-22:30,我这里有8个干货理论及实用技巧等着你。愿你在这里收获维护自己边界的「勇气」,和灵活善用的「智慧」,还有更多属于你的边界发现和礼物。文字|Summer
编辑|圆满
视觉|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