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学问(一)

文摘   教育   2024-09-07 06:08   山东  

一、文化及学校文化

(一)文化

1.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类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

2.特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

(二)学校文化

1.定义。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学校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属于精神层面的,是一种静态文化。

                               在青岛大学讲学看校园文化

2.作用。(1)导向。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教师和学生,为学生自我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导航;为促使教职员工自觉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导航;为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指明方向。

(2)约束。学校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师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学校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全校师生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师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大家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积极进取、乐于奉献。

3.核心内容1)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是学校基于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个性特色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道德规范,其核心是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

2)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物态环境文化,如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

3)制度文化。是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在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是全体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4)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是学校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学校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的折射。它包括管理机制的运行、课程实施与建设、资源开发与整合、学术研讨、教育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它主要指一个组织中的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制度文化不等于制度,它在根本上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本身,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应化为学校师生群体的实际行为。

                               在江苏常州中学调研看校园文化

4.现代强调的内容。1)批判精神。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那么即使从表面上看有优雅的环境和苦读的学风,也与现代学校文化大相径庭。因为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批判的前提是怀疑,怀疑的结果是创新,创新的特征是求实,即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2)学术自由。深厚的学术力量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这种力量的取得是以学术自由这一文化特征为基础的。中小学教育中的学术不仅指学科知识,还应该包括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教法以及对课堂内外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内容。学术自由的基础是思想自由,这不仅是对教师而言的,也是对学生而言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我们轻视、鄙弃、甚至试图予以校正,然而为年轻人所喜欢的文化,均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弥漫于校园,甚至整个社会中。   

3)制度建设。制度即规范。规范不仅是作风问题,也不仅是效率问题。规范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进而是一种文化。目前学校管理,人治的痕迹比较重,法治观念还不强,方法也不理想。为此,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学校要特别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对制度建设意义的理解和各种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制度本质上是精神的,表现在行为过程中,因此,养成行事规范是制度建设的重点。

5.类型。1)显性与隐性文化。这是以呈现形态进行的分类,显性文化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2)教师与学生文化。这是以德育对象进行的分类,教师文化是指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特征。1)组织性。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组织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每个组织虽然都是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的需求,受制于社会所确立的总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支配,但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都不尽相同,因而经由自身的运作,会形成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模式和组织文化。

2)创新性。竞争创新、开放开拓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特征。传统文化主张中庸之道,精神生活中讲求恬淡自然、随遇而安。而现代学校文化鼓励冒尖、进取和永不知足的创造精神。具备这种精神文化的学校和教师才可能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求未知是学校的使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学校这块沃土,如现代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批运载火箭、青霉素的合成以及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等。在中国也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巨型电子计算机、汉字电子排版系统以及新人口论等。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学校的存在就意味着创新。

                        在南京拉萨路小学调研看校园文化

学校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学校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以及宇宙空间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变化。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学校总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所创造的思想理论以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等,对整个社会包括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3)独特性。学校文化是由一所所学校的具体文化构成的,这些具体的学校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就是在同一地域甚至是只有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在文化上也存在差异学校文化正是由一个个富于特色的学校所具有的富于特色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这是它的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既指作为精神文化而对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独立,又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相对于社会精神文化的独立,其内涵主要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4)传递性。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又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它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与学生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示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学校是人类文化的储存地,它除了把文化储存在书本、音像出版物等物质形态上以外,而且还集中了一大批创造文化、传递文化的教师,他们是文化的活生生的拥有者。学校将文化以各种方式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通过专业化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已认同接纳文化的学生输送给社会,通过他们返还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5)累积性。校长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学校文化却不是靠校长个人所能创造的。校长的文化意识必须通过师生群体的认同,并表现出群体的气质和品性后才能确立和显示。这一过程不是即时式的,而是累积式的,即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的过程。由于文化形成过程相当脆弱,因此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学校文化的确立必然是长期的、反复的。现存的历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

(6)相对稳定和发展性。稳定不是绝对不变的,只是说它有一些基本稳定的要素,如执行制度的严格,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术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发展性是相对稳定性的自然延伸,由于学校文化受制于社会文化,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未完待续)(本文收录于我的专著《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