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关于涡扇-10的发展(文末有链接),留了“AL-31F在中国的发展”这个坑,今天来填上。AL-31F是苏联十年磨一剑的产物,于1985年正式服役。虽然整体性能较欧美同期产品略微逊色,但是出色的总体设计能力,让它仍然是一款成功的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1992年随同苏-27来到中国,立即吸引了空军和航空业的注意。当时歼-10已经完成了全尺寸样机的生产和测试,即将进入样机的设计和制造,然而发动机却还没着落。
原配涡扇-10还看不到影子,备胎涡喷-15看到了一点影子,但本就不是歼-10想要的。所以在苏-27到来的同一年,国防科工委、空军、611所、132厂、黎明发动机厂等多家单位,就立马对AL-31F和涡扇-10进行了比较,论证前者与歼-10的适配能力。最终,国防科工委决定,歼-10原型机阶段的动力,乃至后来的量产机改用AL-31F。不过,只购买整机,不引进生产线,为国产涡扇-10提供生存空间。
歼-10早期的进气道,跟现在的差别很大,因为换了发动机,对进气量需求不同
AL-31F的尺寸跟歼-10可以匹配,唯一需要改动的地方就是机匣位置。歼-10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后续的维护性,其发动机的维修舱口是向下的,发动机的机匣也得向下。而AL-31F的机匣是朝上的,需要改动。所以,给歼-10使用的发动机做了修改,型号名称也被称为AL-31FN(机匣朝下),算是特供版。
AL-31FN(左)和AL-31F(右)的机匣位置对比。图中这台AL-31FN是改进型号,还是矢量喷口
不过,中国是1996年才跟俄罗斯签订的AL-31FN合同。因为修改机匣位置需要时间,所以1998年和2000年首飞的歼-10的01和03号原型机,还是用的原版AL-31F,让飞机迁就发动机。从2001年开始,后续的原型机乃至量产机,都是用的AL-31FN。2003年至2013年,中国先后分3批引进了400台AL-31FN,保障了200多架歼-10、歼-10A、歼-10S的生产(1台装机1台备份)。
歼-10的01号原型机
2013年开始量产的歼-10B,使用的则是改进型AL-31FN-M1。因为歼-10B的航电系统更加先进(换相控阵雷达、增加电子对抗系统),耗电量也增加,所以AL-31FN-M1使用了99M系列(AL-31F-M1和AL-31F-M2)的技术进行改进,指标提高了很多。比如最大推力从12.75吨(125千牛)提高到13.97吨(137千牛);增加了起动机的功率,以改善发动机在高原启动的能力;将原来的机械-模拟数字控制系统换成了数字控制系统,改善了发动机的操作性能。
使用AL-31FN-M1的歼-10B
可以说,没有AL-31F,就没有现在庞大的歼-10家族。给歼-10预定的涡扇-10在2009年才服役,能给单发歼-10使用都是2020年之后的事(量产机使用)。如果没有AL-31F,歼-10在1998年首飞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就只能使用涡喷-15。使用这种高耗油的涡喷发动机,本就内油不足的歼-10,航程得多难看?更要命的是,涡喷-15的原型R-29-300,比AL-31F还重了460千克。这意味着歼-10必须用更多的结构重量,才能配平发动机多出来的重量。而且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歼-10早期的原型机,后机身是很粗的,比量产机粗不少。
早期原型机(上),后机身明显更粗。修形后的歼-10,才算是一款优秀的狗斗机。
因为歼-10一开始是按照涡扇-10的尺寸来设计的,而早期的涡扇-10直径比AL-31F大(后来参照AL-31F的尺寸做了修改),所以歼-10的后机身就很粗。这样一来,飞机的阻力就更高。只不过当时为了赶时间,就算决定换用AL-31F了,原型机阶段也没有改动后机身。是等到后面试飞的差不多了,才把后机身缩小,并投入量产。用涡喷-15本就会导致飞机更重,加上这更粗的后机身带来的更大阻力,那飞行性能就不好看了。
而且,涡喷-15的原型R-29-300,推重比只有6.5。同期欧美三代机用的涡扇发动机,推重比普遍在7.5左右,这差距太大了。一增一减,歼-10搞不好就成了一款只能玩高速截击、带鸭翼的歼-8了。虽说歼-10当年也要考虑高速截击需求(对付苏联的轰炸机),但是也很注重三代机需要的中低空、亚音速机动能力。要真是这样的话,空军甚至可能都不会继续推进歼-10的项目。当初买到苏-27后,空军就有过取消歼-10的心思。这要是来个装涡喷-15的短腿截击机,空军更不愿意要了。
所以,AL-31F的到来,确实挽救歼-10。不仅提供了可靠的动力,还让歼-10得以进一步修形,从而具备了不俗的机动性能。
AL-31F成就了歼-10家族
AL-31F一直有个问题,就是其润滑部件经常会因为滑油流量不足,导致阻力增加,发动机升温,进而卡死停车。后来歼-10B用的AL-31F-M1,也存在这个问题。国内虽然对AL-31F进行了很多改进,但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求助俄罗斯。因为俄罗斯使用AL-31F的都是双发飞机(苏-27及衍生型号),发动机负载不高,出问题的概率比单发机更低。而且双发飞机的容错率更高,就算一台发动机出故障,也能靠另外一台把飞机开回去。至于双发一起出故障,那概率就更低了。所以,俄罗斯对解决这个问题一点都不上心,哪怕中国找过它们多次。
没办法,中国只能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把滑油附件中增压泵齿轮的宽度增加,让滑油流量提高了12%。但是,效果不明显。
歼-10的多次坠毁事故,基本都是因为发动机润滑不足问题引起的。好在歼-10的弹射救生系统不错,没有出现飞行员伤亡的情况。
坠毁的歼-10A
除了歼-10,AL-31FN以及后续型号,还保障了歼-20项目。
歼-20是2011年首飞的,当时别说原配涡扇-15还出不来,就连涡扇-10都还没达到很可靠的地步,显然是不能给歼-20首飞用的。新机配新发,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所以,歼-20早期的验证机(比如首飞的2001号),用的也是是AL-31FN(歼-20的发动机也需要机匣向下)。而且,还是翻新的发动机。
歼-20首飞用的发动机还是翻新来的,因为国内当时对AL-31F的大修做的不错
歼-20后来的原型机(2011号~2017号)和第一批的量产型号,用的则是AL-31F-M1(也可能是拿99M系列直接改)。
近两年,歼-20换装了涡扇-10C,摆脱了对俄发的依赖
到目前为止,国内所有型号的战斗机,只有早期的歼-10、歼-20、歼-11A、苏-27SK/UBK、苏-30MKK/MK2和歼-15还在使用AL-31F系列。
苏-27、歼-11A和苏-30是因为寿命将近,没有换发的必要;早期的歼-10、歼-20、歼-15则是因为需要把现有的俄发寿命耗尽。
新的歼-11B、歼-10C、歼-20、歼-16等机型,都已经换了涡扇-10“太行”系列。
而歼-15目前也已经大量使用涡扇-10系列发动机,只差登舰这最后一步。
这次来的珠海参展的歼-15T,用的就是涡扇-10D
前面说了,中国没有引进AL-31F的生产线,但是引进了大修线(空军5719厂负责),具备对发动机进行拆解、修复或者更换零部件的能力。除了可以生产大部分的零部件,还能做部分改进。
比如对AL-31F的涡轮叶片,除了能修复,还能对报废后的回收重新利用,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成品率,降低装备成本。别小看了这个能力,涡轮叶片属于高精度元件,没有足够的技术是无法做到再加工的。对AL-31F改进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其寿命。首批跟随苏-27引进的AL-31F总寿命900小时,首次翻修只有300小时。经过国内的技术加工和延寿,首翻期延长到500小时,总寿命达1500小时。这个数据的提高,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保障了歼-11B、歼-15的生产。由于机匣方向的原因,AL-31FN是没法给侧卫系列飞机使用的。而俄罗斯卖的AL-31F,只同意给原装引进的苏-27、苏-30,以及授权组装的歼-11A使用。因为俄罗斯认为歼-11B、歼-15这些机型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所以拒绝提供发动机。对歼-11B,俄罗斯是不满的
问题来了,发动机买过来,俄罗斯还能限制我们用在哪个机型上吗?俄罗斯当然不能限制我们怎么用,但是它可以控制发动机的出售数量。中国购买的苏-27、苏-30数量,以及授权组装的歼-11A数量,俄罗斯都是知道的。发动机的寿命和损耗,俄罗斯也是清楚的。俄罗斯会综合这些因素,评估中国应该购买发动机的数量(包括备份的发动机),绝不多卖。寿命提高了,对备份发动机的依赖就会降低。那么就可以把备份发动机抽调一部分出去,给歼-11B和歼-15用。靠着这种省吃俭用的办法,支撑到国产涡扇-10“太行”发动机长大成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