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75周年专题】第三篇:跌入低谷的20年,训练不足,装备严重落后

文摘   2024-11-16 21:28   上海  

中国空军75年的发展历史第3篇(文末有前两篇的链接),讲述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的挣扎。

这20年的时间里,中国空军的训练和装备发展都是全面处于低谷。

1.训练水平全面下滑
上一篇文章提到,在正规化建设步入正轨后,空军的训练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水平。1964年,中国空军歼击航空兵的年平均飞行小时数达到了122小时。某些重点部队的飞行时间还要更多一点,与华约国家的水平基本相当。
转折从1966年开始。
花费了6年多时间辛苦编写的条令被废弃,1967年3月启用修改后的训练大纲,大量减少了飞行部队的基础训练架次,严重影响训练水平。而且,受各种因素影响,部队基本无法保证正常训练。
以歼击机航空兵为例,在这段混乱的时期,大部分部队的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不足30个小时。作为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主力之一的空3师,飞行员的年平均飞行时间仅40来个小时。还出现过一年之内有6次间断飞行的情况,每次间断都超过半个月,最长一次间断了69天。
这样频繁断飞,带来的结果就是飞行技术急剧下滑。因为每次恢复飞行时都要先练习基础技术,然后再进行其他高难度科目。

外界的冲击,严重影响了部队训练和战备水平

到1971年,全军已经没有多少飞行员具备飞四种气象条件(昼间简单/复杂、夜间简单/复杂)的能力了
后来苏联披露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参考。
70年代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候,苏联远东地区的侦察部门,会对中国空军进行电子侦听。
苏联发现,中国空军基本没有以实战为背景的战术训练或合成训练。最低云底高4000~5000米以下,或者雨雪天气条件下,训练就会停止;夜间训练更是几乎没有。
苏联在监听中,经常会听到塔台对空中飞行员不厌其烦的发出“注意修正航向”、“注意控制高度”、“控制进场速度和下降速度”等基础性的指令。而且,这些指令并不是只针对新飞行员发出。
这说明,中国空军的一线部队的飞行训练已经下降到连基础科目都要担心的地步,根本无力执行作战任务。
实际上,1974年西沙海战时,空军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从1967年到1970年,广州军区空军的歼-6飞行员打过地靶的只有9%,打过空靶的只有1.6%,进行过战术训练的只有18%。大多数担任昼间值班任务的歼-6飞行员都没有打过机炮,更不用提空对空导弹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由于技术不熟练,发生操纵错误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比例的63%。
西沙海战爆发时,整个广州军区空军,没有一个团能达到甲类团标准。甲类团,当时指的是能够在四种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的航空兵团。
为了提供可能用得上的空中支援,广空只能从6个歼击机团里抽调还能飞复杂气象的大队长级别以上的飞行员,组成临时小分队,听候调遣。

而且60年代末期广空一直有拦截入侵的美军侦察机和舰载机的任务,可以做到以战代练。就算如此,在1974年也只是这个水平。可想而知其他方向的部队状态如何。

1976年混乱结束后,空军建设慢慢回到正轨。
首先就是恢复空军各个院校的工作,让教育和科研体系正常运转起来。

其次就是对部队的训练状况进行摸底,然后制定恢复训练计划。

1978年空军颁布了一份《空军建设三年规划(1978 至1980年)》,并推进实施。到1980年又颁布了《空军建设三年规划(1981 至1983年)》。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空军的战斗力在80年代初期有明显恢复。
1983年,中国空军98%的航空兵团达到了甲类标准,比1977年的甲类团数增加了5.5倍,所有的战斗团都能在三种气象条件下执行战斗任务。
1984年又在每个甲类团培养了一两个能应付突发事件的小分队,每个小分队有五六名具有快速反应作战能力的飞行员,使甲类团的作战水平再前进一步。
在飞行安全方面,1970年至1977年,严重飞行事故万时率,一直徘徊在0.5到1之间。从1978年起,开始降到0.3左右,最低为0.268。中国空军从1949年建军到1977年的29年中,只有1964年万时率在0.3以下。

因为参加了抗美援越,空军高炮部队在70年代倒还处于不错的水平

但是十几年混乱带来的顽疾,不是轻易就能根除的。
因为中国空军只是恢复了基础的飞行技术,对于更高级的战术训练,尤其尤其是空中打击能力,还处于空白状态。
除了朝鲜战争时期轰炸大和岛、1955解放一江山岛,中国空军就没有其他的空中打击作战经验了。
五六十年代的国土防空,也只是高射炮兵、歼击航空兵和地空导弹兵的有所表现。
再加上空军装备的发展重心也一直偏向歼击机,到80年代能遂行对地攻击任务的只有少量的强-5和轰-5(轰-6产量极低,可以忽略)。
而那混乱的十几年里,连基础训练都保证不了,更何况空地协同训练。
长期跟踪中国空军发展的苏联空军认为,一直到1988年以前,中国空军理论上都不具备和其他军兵种配合进行现代化战役规模演习或进行单独的空中战役的能力。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八十年代的对越战争。
这期间中国空军只是在边境地区进行过一些巡逻、警戒任务,让越南不敢出动飞机。
但是,没有尝试过一个架次的对地攻击,哪怕手里有强-5、轰-5/6这样的进攻型飞机。苏联空军认为,这本来是一次锻炼兵种协同、空地一体、近距离空中支援(CAS)的好机会,但是中国空军错过了。
其实,也不是错过了,而是那会儿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当时空军手里有一支庞大的强-5机队,却没有出动,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倒是地空导弹部队,在对越战争期间,取得了击坠记录。
1984年3月28日,在广西轮战的地空导弹50营在派怀阵地,击伤了越境侦查的米格-21电子侦察机一架,全营集体荣立三等功。

地导50营庆功大会,远处是国产红旗-2防空导弹

1987年10月5日,地导97营在龙州阵地击落敌侦查机米格21一架,并活捉了越南飞行员陈尊。

事后97营被授以“神威导弹营”光荣称号,这是继“英雄营”(地导2营)之后,第二个被授予光荣称号的地空导弹部队。

地导97营被授旗

2.武器装备严重落后
这低谷的20年,除了训练退步,武器装备的更新也受到严重影响。
一直到五十年代末期,中国空军的装备水平都不错的,在世界范围都都处于比较靠前的水平。
歼击机以米格-17/歼-5为主,并且引进了米格-19,得到了仿制许可,国内仿制型号就是歼-6。
轰炸机主力是伊尔-28,这种喷气式轰炸机,在五十年代末期倒还算先进。
也就是侦察机、电子战飞机之类的特种机比较稀缺,因为技术有限。再加上国土防空作战对这类飞机需求不高,所以发展优先级比较低。
进入60年代后,情况发生变化了。
影响最大的就是歼-6甲(全天候型)的仿制失败,导致空军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都无法补充全天候歼击机,只能倚仗五十年代引进的75架米格-17PF。这些飞机在国土防空战里,还损失了一部分。
以至于在1965年,中国用12架歼-6丙(白天型)从阿尔巴尼亚换了12架米格-19PM(全天候型),用于充实夜航大队的实力。
重新开始仿制的歼-6丙(白天型),于1964年达到服役标准。此时其他国家的歼击机已经发展到第二代,比如F-104、F-4、幻影III等。而且,空空导弹开始成为常规武器。
还在使用歼-5和歼-6的中国空军,被拉开了一代的差距。

我们后来经常讲的歼-6,就是指后来重新仿制的歼-6丙,也是产量最高的型号

更糟糕的是,歼-6在1970年前后还遇到了严重的生产质量问题
以最严重的1971年为例:
1971年3月,部队的两架歼-6燃油箱槽下侧壁板豁裂。分析原因是未按图纸生产,漏装零件,造成油箱壁板强度不够所致。此事故涉及在厂的324架飞机和部队的567架飞机需要重新补装零件。
1971年4月,发现歼-6飞机主梁材质存在“亮点亮线”的瑕疵,造成416架飞机停飞检查。

1971年8月,在援外的飞机上又发现机身第20框出现裂纹,查明原因是因为选用的新材料在电镀过程中产生氢脆现象导致的。这次又造成537架飞机需要分解进行检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影响了部队的战备训练。

就算是落后的歼-6,也用的不自在。

歼-6在中国空军服役了半个世纪,全程见证了空军的兴衰

其实中国在1961年就获得了米格-21并开始仿制,也就是后来的歼-7。但是仿制到一半,苏联就中断了援助,导致歼-7的仿制和生产一直磕磕绊绊,到80年代才实现稳定量产。
更难以置信的是,进入到80年代之后,中国空军大部分歼击机都还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倚仗的,还是60年代生产的歼-5甲。当时最高端的歼-7I和歼-8白,都只能白天作战。
以至于空军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歼-6甲(全天候型)的生产,至1983年停产,生产了173架。
基于这批歼-6新甲,7大军区各自组建了一个夜航团,是80年代早期中国空军夜间防空的主力。
80年代,在F-15、F-16满天飞的年代,中国空军的夜间歼击机主力竟然还是歼-6,你敢信?

现在保存好的歼-6甲基本都是80年代生产服役的,一直服役到21世纪

除了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等进攻机型的发展也不顺利。
强-5在1969年投产后也遇到了生产质量问题,1970年和1971年两年间生产出来的近200架都由于质量差,积压在工厂里,无法交付
一直到1977年之后,空军全面清点现役装备,该返修的返修,强-5机队才逐渐达到了堪用状态,并在80年代勉强可以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轰-6则因为技术含量太高,一直到八十年代才能稳定量产。
六七十年代,唯一堪用的也就是伊尔-28和轰-5。但这种亚音速轰炸机,载弹量低(只有3吨),还只能玩水平轰炸,已经没有战斗价值了。

这样的打击方式,在防空导弹面前完全没有生存能力

前面提到,对越战争期间,地导部队的50营和97营有实战和击坠经历。实际上从1979年到1993年,地空导弹部队调遣了53个参加了边境轮战,但也只有这两个营取得了战果。
因为红旗-2还是五十年代的地空导弹,当初设计的时候是为了对付那些高空慢速飞行的轰炸机和侦察机的。无论是反应速度、飞行速度还是过载性能,要对付越南那些超音速低空飞行的歼击机,都太难为红旗-2了。
但是,新型的红旗-3、红旗-4导弹先后下马,地导部队不得不继续依赖红旗-2。

红旗-3(左)和红旗-4(右),都因为技术储备不足而下马

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这20年确实是中国空军的低谷。如果说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还处于准一流行列(装备略微落后,训练水平还不错),到80年代中期就只能是不入流的水平了(训练不足,装备严重落后)。
中国空军要如何才能重回世界一流行列呢?
(未完待续)

往期文章
【中国空军75周年专题】第一篇:辉煌的起点,从捡零件开始
【中国空军75周年专题】第二篇: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万字长文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世界的多重视角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