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75周年专题】第二篇: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万字长文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文摘   2024-11-13 21:28   上海  
人民空军75年的发展历史第2篇(文末有第1篇的链接),讲述五六十年代的正规化建设和国土防空。
1.正规化建设
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将在1955年5月31日之前全部撤离旅顺。并且,苏军在旅顺基地的所有武器设备都将转交给中国(有偿和无偿)。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坦克、火炮、舰艇等海陆武器,还有好几百架的的米格-15歼击机、伊尔-28轰炸机。
不过,在空军司令刘亚楼看来,最后这段时间里把苏军的飞行技术学到手,比接收武器装备更重要
当时为了满足朝鲜战争的需要,苏联专家采用速成式训练法,打破常规,用一年内为志愿军空军训练出350名“顶用”的飞行员。
这种速成的办法,让飞行员可以快速走上战场,却也留下了训练不够系统的问题,比如重视空中格斗技巧,忽视起降和航线规划能力等基本功,导致在日常训练的事故率很高。
1953年10月22日,由于塔台指挥失误,空2师师长张庆和驾驶的米格-15比斯与空17师51团一架乌米格-15(双座教练机)相撞,三名飞行员全部牺牲。
这种事故,反映的就是空军指挥水平和飞行员基础技能不够完善的情况。
至于更高级的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技术,当时的人民空军更是没几个人掌握。

速成式的培养,也是战时条件下的无奈,毕竟敌人不会给你那么多时间充分训练

实际上,在朝鲜战争期间,空军各部就会利用轮战的间隙,请苏军帮忙补训。
比如1952年8月,苏联教官给空4师做了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的训练,培训了十几名夜航飞行员。几个月后空4师10团组建夜航大队,参加轮战。1953年5月30日夜,第10团副团长侯书军在朝鲜安州上空,击落美空军F-94战斗机1架,首创志愿军空军夜间击落敌机的先例。
这样的补训,确实培养了一部分骨干和教员。但是,因为作战任务繁重,并没有大规模地展开,只在上海、东北几个机场给几支部队举办了几期,而且时间很短。
现在战争结束了,部队要开始正规化建设。那么,在苏军撤离之前,确实得好好把他们的教官再“压榨”一下。
经过磋商,苏联同意在撤离旅顺之前,对中国空军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训练。并且,集中培训一批具备在四种气象条件下(昼间简单气象、昼间复杂气象、夜间简单气象、夜间复杂气象)执行任务的“尖子”飞行员,缩小中国飞行员与世界强国空军在技术上的差距。
这次集训,后来被称为“旅顺集训”。
1954年到1955年期间,一共有105名飞行员在旅顺基地接受了虽然短暂但比较系统、有很强针对性的训练。除了具备四种气象条件(昼间简单/复杂、夜间简单/复杂)下的飞行能力,这批飞行员还掌握了“初级战斗特技”(高级特技),而此前大多数飞行员只接受过“基础战斗特技”训练。
所谓“基础战斗特技”,就是平时经常听到的水平八字、多次上升横滚、双上升转弯、半筋斗翻转加横滚、跃升加盘旋、水平多次横滚等飞行动作。
而“初级战斗特技”就是要把这些动作在空战中通过一定的规则连续做出,进行大机动飞行。
“旅顺集训”结束后,这批飞行学员对喷气式歼击机在各种机动飞行中的判断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飞行技战水进步明显。
1965年3月18日,空18师的高长吉利用他在“初级战斗特技”训练中掌握的技巧,驾驶着歼-6在3分40秒内连续做了16个难度很大的动作,从11000米高空追赶到2000米,从600米距离打到480米,在超音速极限状态下用机炮击落了一架入侵的美制RF-101侦察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在超音速条件下击落敌机的先例。
另外,人民空军的第一批“螺旋教员”,也是通过这次集训培养出来的。
集训结束后,有27名最出色的干部被调往航校,利用所学尽去培养更多的飞行员。而其他的学员,则奔赴一线部队,将自己的技术传播开来。

抗美援朝时期“打F-86能手”的鲁珉,也参加了这次集训。1956年他夜间击落B-17G的战斗,就充分发挥了这次集训所学。

这段时间的正规化建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编写条令
人民空军刚建军就赶上了朝鲜战争,前面几年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了装备购买、部队临战训练上了。训练条令基本就是照搬苏联空军的,而且优先满足作战需求。
1959年1月,空军正式开始编写完整的训练条令。
条令以苏联空军的内容为基础,并参考部分东欧国家的空军训练大纲。所以,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翻译,尤其是俄语翻译。
早在1949年刚出任空军司令时,刘亚楼就选调了大量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前往苏联,部分学习航空技术,部分专门学习俄语,回国后作为翻译。
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出身的刘亚楼深知,空军要实现正规化建设和长远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条令。所以,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开始筹划这件事,只是被战争给耽误了。
1959年开始编写条令后,刘亚楼成立专门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国内很多俄语翻译都被安排专业,或者改行。但是刘亚楼顶住了各方压力,把空军内部的俄语翻译都留了下来,才让条令的翻译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3年的时间里,编写小组翻译了1200万字的外文材料,为条令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参考。
1965年7月,人民空军的第一版条令编写完毕,历时6年7个月
这版条令包含教材306本,其中条令、条例、教令55本;操典、大纲、规范57本;战术教程、教科书、战例24本;技术原理教程、教科书153本;政文教材10本;其他7本。
条令基本涵盖了空军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种业务和专业门类,上自国家的航空法、飞行基本规则和空军的战斗条令、飞行教令,下至基层所需的兵器装备驾驶守则、操作规范和专业教材,基本配套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性质区分清楚、内容完整衔接、相互关系明确的条令教材体系,成为指导空军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
由于这套条令教材的封面为蓝色,又被称为“蓝皮本”。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第一个根据本国国情颁发的空军条令,而非全部照搬苏军。阔日杜布上将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一个大国空军必须按照本国特有国情有选择地学习他国经验,这对于部队的正规化训练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相当正面意义。在这一点上中国同志做的很好,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然而,呕心沥血组织了条令编写的刘亚楼司令,已于1965年5月7日逝世了
在弥留之际,刘亚楼对前来看望自己的副参谋长姚克祐说:“秘书长,条令编出来了,上八宝山送给我。”
一声“秘书长”,让姚克祐泪如雨下。这个职务是他在空军条令教材编写组的职务,如今刘亚楼仍然称呼他为“秘书长”,可见是多么挂心条令编写的事。

刘亚楼生命最后的十几年全部奉献给了空军的建设

随着条令的完善和实施,空军的训练水平也逐渐提高。

到1962年底,全军具备四种气象技术水平的飞行员比例,达到了1958年的4-5倍。

到1964年,歼击航空兵的年平均飞行小时数达到了122小时。某些重点部队的飞行时间还要更多一点,与华约国家的水平基本相当。
并且,还能组织歼击机与轰炸机、雷达兵、探照灯兵等多机种、兵种合练,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这个水平在之后的几年里迅速跌入低谷

2.辉煌的国土防空
朝鲜战争结束后,人民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并不是安安心心建设的,因为天空并不安宁。
总的来说,这段时间的国土防空主要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不断在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入侵的国民党空军,一个是在越南战争之后不断骚扰我国领空的美军飞机。
1)打击夜间飞贼
1956年6月22日晚上21点20分,国民党空军一架“蝙蝠中队”的B-17G从新竹起飞,经福建进入大陆纵深实施侦察活动。
23点21分,空12师接到敌情通报,立即命令一架米格-17PF歼击机(全天候型)进入一等。
23日0点34分,12师34团团长鲁珉驾驶这架米格-17PF起飞拦截。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并借助月光的帮助,仅仅用了21分钟就发现入侵的B-17G。在逼近到270米的距离后,鲁珉打出了一个长达2秒的点射,将这架B-17G打的凌空爆炸,机上11人全部死亡。
鲁珉击落B-17G的战斗,就是当时人民空军在国土防空战期间,夜间拦截作战的一个典型案例。

击落B-17G的过程示意图,夜间出击、搜索、发现目标,并两次发起攻击,一气呵成,正是旅顺集训的成果展示

国民党空军的这些慢速侦察机,白天是不敢出来的。基本都是选择月色比较好的夜间,加上比较先进的雷达和导航系统,偷偷摸摸的进入大陆实施侦察活动。
专门执行这类夜间低空侦察任务的,就是国民党空军第34中队(又称“蝙蝠中队”)
而我空军那会儿的歼击机,大部分都是只能昼间作战的米格-15比斯、米格-17。1957年之后,才从苏联引进了75架全天候的米格-17PF,组建了若干夜航大队。但是摊在广袤的国土和漫长的边境线上,就杯水车薪了。
数量少就算了,米格-17PF还有两个缺点:
1.滞空时间很短,作战半径有限(不超过500公里,低空更是不超过200公里),无法覆盖很大的拦截范围。如果是夜间拦截,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搜索目标,作战半径就更短了。
2.雷达还是早期的单脉冲体制,没有下视能力。受地面回波的干扰,米格-17PF的RP-5雷达基本上无法发现3000米以下的目标。

米格-17PF上的雷达特写,进气道上唇处为搜索天线,进气道中央分离隔板处为跟踪天线,很是简陋。

尤其是在1956年6月22日那架B-17G被击落后,国民党那边就进一步改进了该机的电子设备,以进一步降低飞行高度(可以在夜间500米以下的高度飞行)。如此一来,拦截更困难了。
在整个1957年,B-17G一共入侵了53架次。而我空军出动米格-17PF等型飞机69架次截击,全部失败。
当年1月21日的拦截,一架米格-17PF因长时间低空搜索未果,返航时油料耗尽,导致发动机停车。飞机在迫降中受损,飞行员受伤。
为此,空军组织研究所、第11航校、一线部队,参与到改进米格-17PF的雷达,以及地面引导雷达的改进工作中。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储备限制,最后想出来的改进办法很是简单粗暴。米格-17PF的RP-5雷达原来有14°的下视搜索角度,被减少为7°。这样一来,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就尽可能不会被地面杂波所干扰。

雷达下视范围降低了,就不容易照射到地面杂物,从而减少被干扰的可能

1959年4月21日,空12师用改装了雷达的米格-17PF在江西上空击伤一架B-17G。
1959年5月29日,18师的蒋哲伦,用改装后的米格-17PF击落一架B-17G
两次战果,证明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
连续遭到打击后,国民党空军也意识到B-17G不堪用了,于是将夜间低空入侵的飞机换成了P-2V
P-2V的飞行性能更好,重要的是,它加装了能全景搜索的AN/PS-23雷达,可以在300至600米高度上飞行时能判断10公里内地形,并通过计算机与驾驶仪相连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驾驶,大大提高了低空飞行的安全性。
而且,P-2V还装有干扰设备和箔条,能干扰我军的地面雷达和米格-17PF的机载雷达。
另外,在P-2V的垂直尾翼上还装有护尾器,以警告飞行员尾后有飞机追踪,要迅速机动摆脱。
更绝的是,P-2V还能带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具备一定的自卫能力。搞不好,还能对拦截的歼击机实现反杀。

P-2V

P-2V投入使用后,再次给我空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960年初至1961年10月底,P-2V入侵44架次,我空军起飞截击322架次,没有取得战果。因为该机的低空飞行能力,确实比B-17G优秀的多。
另外就是老问题,米格-17PF的续航时间太短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搜索目标。基本上错过一次攻击后,就只能返航了。而当时又没有太多的全天候歼击机,无法做到多批次拦截。
所以,从50年代后期开始,空军就开始把图-2轰炸机做改装,用于执行低空拦截任务。图-2跟B-17G、P-2V之类的侦察机飞行性能接近,且续航时间够久,可以在空中持续搜索。
但是,图-2的拦截实践很不成功。
1960年11月19日,空25师的2架图-2轰炸机在夜间拦截P-2V的行动中,1架撞山,1架坠地,8名机组人员牺牲。
在这之后,再也没用过图-2来执行这样的任务。

拿轰炸机拦截侦察机,是那个年代“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写照

后来,又用图-4做了类似的改装,但是拦截效果同样不佳。
1960年12月19日,图-4先后在渤海湾、张家口、山东临沂三次拦截P-2V,都失败了。好在图-4没有发生事故。

图-4空间比较大,把炸弹舱改成了指挥所,可以容纳几名指挥人员

最先击落P-2V的,是高炮部队。
前面朝鲜战争的时候没有讲高炮部队的作战,是因为当时高射炮还属于防空军,跟空军是并列单位。朝鲜战争结束后,防空力量整合,防空军合并到空军。自此,高射炮才算是空军的作战序列中。
1961年11月6日,1架P-2V由韩国群山机场起飞,窜扰我东北地区。在大连东北方向城子疃地区,遭到3个高炮群,共30个高炮连和2个探照灯连的伏击。
我高炮群发扬“近战接敌”的优良传统,待P-2V距离阵地仅4公里(有一部雷达跟踪)时才打开探照灯。几乎在开灯的一瞬间就照中了入侵的飞贼,并立即开火。半分钟不到,这架P-2V就被打中并坠地。

探照灯部队在国土防空战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炮部队有战果了,航空兵部队自然不能示弱。在无法提高装备性能的情况下,只能继续去改善战术。
通过对多次拦截失败的复盘,航空兵总结出一套快速攻击战术:米格-17PF应在距敌2200米时进入其尾后,1200米打开雷达(太早了打开会触发P-2V的雷达告警)。然后要放下20度襟翼把速度减小到350公里/小时左右,以提高搜索目标的时间。理想情况下,雷达应该在距离800米时截获目标,接近到600米到250米开炮。这样,从引导进入到开炮完毕总时间为40秒钟。
这40秒内,地面雷达的领航员和飞行员必须密切配合,不能有任何多余的动作或者失误。
1963年6月20日凌晨,空24师的王文礼就是通过这个战术,击落了1架P-2V。

王文礼击落P-2V的经过

刘亚楼查看被击落的P-2V

除了快速攻击战术,航空兵还被逼得想出了一个“照明攻击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给伊尔-28轰炸机携带大量的照明弹,然后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飞到P-2V上空,并投下照明弹。跟在后面的歼击机则利用这短暂的瞬间,找到敌人并开火。
这个战术在1960年上半年就由海军航空兵提出,并从9月开始试飞,1961年1月组成了照明攻击部队并很快投入了战斗。北京军区空军经上级批准,也于1961年6月组建了照明攻击大队。
不过,空军用这个战术也不顺利。还是海军在1964年通过这个战术,击落了一架P-2V。
1964年6月11日,海航5师的独立第5大队(专门演练照明灯战术)的伊尔-28,配合1架米格-15,在山东莱阳一带击落一架P-2V,13名机组人员全部毙命。
另外,这架P-2V携带的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也被我军一并获得。
在这之后,国民党的“蝙蝠中队”结束了对大陆的侦察。
“蝙蝠中队”在这10年的入窜侦察中,被击落击伤B-17G各2架、被击落3架P-2V、1架C-46(改装为侦察机),61名乘员丧命。

终究是要落得这样的下场才知道痛

在拦截“蝙蝠中队”的过程中,我空军也损失2架图-2,多架米格-17PF。
如果说50年代对付这些夜间飞贼比较吃力,还可以说是因为装备没到位(只有少量引进的米格-17PF全天候歼击机)。但是60年代还应对的如此吃力,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本来中国从50年代末期就引进了更好的米格-19P全天候歼击机,并且可以仿制,仿制型号叫做歼-6甲。但是因为赶上了1960年前后那几年的混乱时期,导致生产出来的歼-6甲全部质量不合格。
以至于空军不得不在1964年要求成飞(132厂)对米格-17PF进行仿制,仿制型号也就是后来的歼-5甲。

如果60年代初期仿制歼-6甲成功,那当时的夜间防空压力会小很多

2)捅下高空飞贼
跟“蝙蝠中队”一起侦察大陆的,还有个第35中队,称为“黑猫中队”。
“蝙蝠中队”负责低空夜间侦察,而“黑猫中队”则负责高空侦察,所装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U-2高空侦察机。
U-2的飞行高度超过2万米,而当时国内最新的歼击机歼-6,升限只有1.6万米左右,根本不够上。
所以,U-2的侦察是不分白天黑夜的。每次都是大摇大摆的进入,一直飞到西北纵深地带侦察,然后再慢悠悠的返航。
对付这种高空飞贼的,就是在50年代末期成立的地空导弹部队,代号543.
1957年10月,中苏签订了一份“国防新技术协定”,由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国防建设的。其中就包括出售萨姆-2地空导弹系统,并派遣专家提供技术辅导。
1958年10月6日,空军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地空导弹第1营成立。
1958年12月26日,地导第2营成立。
1959年1月18日,地导第3营成立。
另外,还有个第4营,属于国防科工委,主要担任试验任务。
1959年7月,又将导弹研究院用于仿制的一套兵器借调出来,临时组建第5营。
8月,5个营前往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完成实弹打靶,形成初始战斗力。
9月下旬,5个营回到北京,担任国庆十周年期间的首都防空值班任务。
10月7日,一架RB-57D高空侦察机在通县上空被地导2营击落,飞行员毙命。

击落RB-57D的过程

RB-57D是国民党空军第6大队的,被击落一架之后就停止了对大陆的侦察。取而代之的,就是“黑猫中队”的U-2。
因为已经在北京被击落了一架RB-57D,U-2后来基本都不去这里了。再加上当时美国急于获取中国核武器研发的情报,所以U-2重点是侦察中国的西北地区。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在北京等不到U-2来的地导部队,创造性的提出了“导弹打游击”的战术。既然敌人不来,那就带着导弹出去找它们。
这是个很大胆,很破天荒的战术。
因为萨姆-2导弹的设计定位是要地防空,通俗来讲就是在一个地方构筑好阵地就不会经常挪窝了。
非要挪窝也行,那就得把一个营近百台车辆浩浩荡荡的拉出去。因为萨姆-2导弹系统集成做的很差(那个年代大家都一样),导弹的存储、运输、发射,都是分开进行的,都要有相应的设施和车辆。再加上雷达车、供电车、保障车等七七八八,一个营至少得65节车皮才装得下。
更严重的是,苏联中止了原计划再出售给中国的4套萨姆-2,且不再供给兵器零部件。国产仿制型号又还没出来,原先引进的62发导弹打一发少一发,兵器零部件损坏和老化也难以更换维修。
如果要把导弹部队拉出去打游击,在这大范围调度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折损,更是影响兵器的状态。

1个萨姆-2导弹营包含的各种车辆和设备

经过多次研究,空军最终还是决定把地导部队拉出去,因为守株待兔不是办法。
有击落敌机经验的地导2营率先出动,于1962年6月27日转场前往长沙。等了两个月没见到敌人,又于8月27日转场到了南昌。
之所以前往南昌,是因为U-2过去11次侦察路径,有8次都经过了南昌。当时的导航还没那么先进,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分段设置导航目标,南昌应该是一个关键的航线校准点。
为了吸引敌人注意,9月7日空军令驻南京的1个轰炸机大队空中转场到南昌。8日又从南京出动1架杜-4重轰炸机,转场到江西樟树。
敌人果然上钩了,9月9日早上6点多,一架U-2从桃园机场起飞直奔南昌。8点30分,这架U-2在南昌被击落,飞行员陈怀生毙命。
导弹打游击的战术,被证明是可行的。

于是,4个导弹营被全部拉出来(5营的兵器还给原单位,继续用于仿制工作),加入到游击大军。
之后,地导部队分别于1963年11月1日(在上饶)、1964年7月7日(在漳州)、1965年1月10日(在包头)击落U-2三架。
进入1965年之后,国产的红旗-2导弹终于仿制成功。随后这些导弹就像香肠一样被生产出来,一个又一个的导弹营也被组建起来。
1967年9月8日,地导14营在嘉兴击落一架U-2。
被击落5架之后,1968年起U-2停止了对大陆的侦察。
关于这段历史,笔者推荐大家去看《绝密543》这部电视剧,非常完整的还原了地导部队组建前后,以及击落5架U-2的过程。

博物馆里的这4架U-2,就是用那5架U-2残骸拼起来的

3)台海上空的搏斗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台海爆发第二次危机。除了地面的炮兵,双方的空中力量也展开了殊死搏斗。
此时的解放军空军已经换装米格-17/歼-5,而国民党空军那边则是F-86F。
从8月到10月的两个月里,双方爆发了多次空战,互有胜负,我军并没有占到便宜。因为当时我方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的技术水平,都处于下风。
结合了前缘机动襟翼等先进技术的F-86F,堪称亚音速战斗机之最。1963年,我军获得一架对方投诚过来的F-86F。对其进行测试后,评价很高:舵面效应很好,几乎不会失速。

1963年投诚过来的徐廷泽,身后就是他开来的F-86F

而我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的飞行员,在1958年基本都升任了指挥岗位。一线飞行员以新手居多,飞行技术比接受了美军严格训练的国民党飞行员要逊色一点。
哪怕是空1师(就是朝鲜战争时期的空4师)被调往福建轮战,也感到很吃力。

其实歼-5/米格-17,相比于米格-15并没有本质的提高

这次台海空战,也是空空导弹第一次登上战争舞台。
1958年9月24日的“温州湾空战”,我军的一架歼-5被F-86F发射的AIM-9B“响尾蛇”导弹击落,飞行员王自重牺牲。
这次空战,有一枚“响尾蛇”落地后未爆炸,被我军缴获。后来该弹的残骸被送往苏联,逆向仿制出AA-2空空导弹。基于AA-2的图纸,发展出国产的霹雳-2。

挂载“响尾蛇”导弹的F-86F

台海上空的大规模空战就这2个月,随着危机的平息,天空也相对平静了下来。在这之后,我空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对方的高速侦察机。
国民党空军当时装备有RF-101A和RF-104G两种战术侦察机,都是基于超音速战斗机改装的。这两型侦察机喜欢凭借速度优势,超低空出航,搞掠袭侦察。
不过,此时我空军已经装备歼-6超音速歼击机,在装备比拼上也不至于吃亏。加上高炮部队的配合,1960年至1968年期间,先后击落3架RF-101A(还有2架击伤)、1架RF-104G。
进入70年代后,面对我空军日益严密的防空体系,国民党基本放弃了对大陆的侦察活动。

国土防空战期间,取得战果最多的是歼-6

4)痛击入侵的美国飞机
1964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后,中国南方的天空也不太平了。为了保卫中国领空、领海和领土的安全,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总参于1964年8月5日下令广州、昆明等军区和空军、海军进入战备状态,采取措施加强广西、云南、海南岛等地区的防空。
接到加强战备的命令后,空军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将空1师、空3师、空9师、空12师等王牌部队,以及高射炮兵,调往广西参与轮战。
美军入侵我国领空的主要是无人高空侦察机,比如其常用的BQM-34A“火蜂”无人侦察机,飞行高度可达20000米,大大超过了歼-6的升限(17500米)。
中国空军当时虽然已经装备了米格-21,也可以飞到20000米。但是这个高度的空气太稀薄,米格-21必须保持比较高的速度,才能稳定飞行。这样一来,速度就比“火蜂”快太多,攻击的窗口太短,不易拦截。
而且,当时米格-21一共也就12架(国产的歼-7还没出来),无法覆盖广袤的空域。
至于地空导弹部队,数量有限,要优先保证东南部的打击U-2的需要,在1965年之前实在抽不出身。1965年之后,随着国产红旗-1、红旗-2服役,大量的导弹营组建,才得以前往广西参战。
于是,空军只能对现有的歼-6进行改装,以满足高空拦截的需要。
为了提高飞行升限,歼-6拆除了座椅防弹钢板、一门机炮等设备。重量降低后的歼-6,飞到17500米的高度后,再通过动力跃升的方法,可以飞到186000米,并保持可控飞行。
1964年11月15日,空1师就是通过这个办法,在17600米的高度击落了一架“火蜂”,证明了这个改装思路的可行性。
一直到1969年底,空军航空兵一共击落14架美制无人机。另外,地空导弹部队击落3架。

壮大起来的地导部队,让国土防空压力(又是是高空防空)小了很多

除了打击无人机,这期间还击落了部分越境的美军战斗机和攻击机。
1965年10月5日,空9师击落美国海军的一架RA-30电子侦察机。
1966年4月12日,空26师击落美国海军一架A-3B舰载攻击机。
1966年9月9日和9月17日,空18师飞行员高秀明、副大队长高长吉驾驶歼-6,分别在广西东兴、友谊关以北各击伤F-105战斗机1架。
1967年8月21日,空18师击落2架A-6舰载攻击机。
此外,高炮部队也在此期间击落了1架F-4B战斗机和2架A-4B攻击机。
1968年10月之后,美军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中越边境与美机的空中斗争也渐趋缓和。

敌人停止侵犯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我们的霹雳手段

五六十年代的国土防空,是人民空军75年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一段。歼击航空兵、高射炮兵、雷达兵、探照灯部队,都大放异彩,甚至还有电子对抗这种很现代化的作战场景。
再加上已编写完成的条令,部队训练也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入到60年代中后期,人民空军的整体实力都还保持在世界前列。
不过,在这之后,迅速跌入低谷。
(未完待续)

往期文章

【空军75周年专题】第一篇:辉煌的起点,从捡零件开始

世界的多重视角
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