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原创】邓志君:陕北印记(第940期)

情感   2024-11-23 15:47   陕西  

读经典美文,做智慧女人——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木兰书院”,免费订阅木兰微刊,与众多花木兰成为同伴!)



   

陕北印记

邓志君


2024 年国庆期间,威海“朝花夕拾”国学苑与延安“木兰书院”相约陕北,开展主题为“山海相连,书香一脉”游学活动。作为两地纯公益组织的创始人,扬子老师和闻方老师怀着深厚的民族信仰,本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初衷,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为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光与热。以文化为媒,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宝塔山下相聚。歌与歌的对吟,舞与舞的交汇,情与情的交织,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扬子老师的话一直萦绕耳边:这是一场横贯千里的山海之约,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千里奔赴。在这里,我们发现光,追逐光,并成为光!
——前言


国庆假期期间,计划和“朝花夕拾”国学苑的同修们一起去趟陕北。临行前朋友送行,酒至半酣,一位友人俯在我的耳边,一脸不屑地问道:“除了接受红色教育,陕北还有什么?”
陕北还有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坐上了开往西安的高铁。到达延安已是凌晨,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而又亲切的气息,隐约看到的街景朴实敦厚,一如裹着羊肚手巾的陕北青年。
步入酒店大堂,除了前台几位夜班的服务员,便只有笑吟吟等候着我们的杨木和明涛老师。杨老师和王老师是地道的陕北人,90 年代离开家乡,定居威海。不知是不是一种错觉,总感到站在家乡土地上的两位老师身上多了一种异乎平常的气质:亲切、笃定、平和、宁静,是只有依偎在母亲怀中才有的松弛与自足。
10 月 2 日,我们一行在郝秀芳老师的陪同下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鲁艺纪念馆和位于延安大学的“路遥纪念馆”。
游延安,一定跳不过红色遗迹,那是流淌在延河、南川河的每一颗水珠,那是埋藏在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的每一粒沙石。那是一段只有在延安才能真实触摸到的恢弘历史。


伟人们的丰功伟绩自不必说,英雄们的故事数不胜数,徜徉在纪念馆中,感动我的往往仅是一张低矮破旧的炕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照片墙上闪耀着无数的面孔,却只一眼,我就被一张头戴军帽,笑容灿烂的年轻面庞深深吸引。会是一个怎样的场面,让你露出如此纯粹的笑容,又是怎样的机缘,摄影师抓拍到了如此美丽的一瞬。我猜想你一定有勤劳慈爱的母亲、木讷寡言的父亲,有懵懂快乐的童年。在你这样的年龄是否也在心底埋藏过一份青涩的萌动,也或许你如风的笑靥曾经轻拂过少女乌黑的长发。军帽掩不住你的纯真,羞赧的笑容折射出你的善良与欢喜,我不敢想象就是这样的你,有一天会手执长刀,泛着星光的眼睛里喷射出愤怒的火焰。你会倒下吗?不,你永远屹立在这里,脚下是你深爱着的如小米般金黄的土地。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 ,我惊诧地看到了一张丁玲与萧红的合影。一个是“纤笔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革命志士,一个是“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一切都活着,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毕生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文艺青年。她们就这样大喇喇地坐在一起,黄土掩不住她们的俊秀,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如盛开的并蒂莲,明媚了整个黄土高坡。

在一片红色的海洋里,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看到在历史的裹挟下,每一个灵魂依旧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10 月 3 日,我们驱车 5 个多小时,到达神木市高家堡镇,参观石峁遗址。一位从身边经过的年轻母亲对儿子说:花 60 块钱就来看了个破土堆。望着娘俩远去的背影,我竟有一种追上去的冲动。我想拉起孩子的手,伏下身来,注视着他清澈的眼眸,轻轻地对他说:看石峁,不是看死了 4000 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 4000 年的生命。
关于石峁城的由来,史料上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有研究者结合《山海经》等众多文献,推断出石峁极大可能是颛顼、帝喾两朝都城,因此在考古界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站在外城东门址的山峁向西北方向望去,内城墙、皇城台清晰可见。在这座 400 万平方米的古城内,处处是时光深深碾过的痕迹。我似乎看到皇城台上歌舞升平,舞娘曼妙的身姿迷醉了帝王的双眼。皇城大道人流如织,石坊间,一位老者长髯及胸。他眯缝着眼睛,双手微微颤抖,好像被自己亲手雕刻的双人面石雕攫住了灵魄。绣楼上,一位少妇面色沉静,手里捏着一枚仅有 0.5 毫米粗细的骨针。她密密地走线,绵绵情思沿着泛光的丝线一起织入了苎麻制成的短襦中。她微微抬起头,目光穿过内城的角台,停留在外城北墩台上。墩台上,一位俊郎青年目光如炬,城外的每一缕烟尘,每一声鸟鸣都令他血脉贲张。身后是他的城,他的家,他的至爱,他把自己挺直的身躯立成了城墙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石峁古城为什么成为了一座废城已无从考据,塞外的风裹挟着层层黄沙将它埋葬,也把绵长的记忆封印在了这片黄土峁原之下。有幸我们来到了这里,在莽莽荒原上,把自己的生命并联在了民族的生命当中。路遥并不是我所喜爱的作家,虽然书架上端端正正摆放着他的

《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但在我风平浪静的生活里, “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的誓言却难以引起共鸣。即使在路遥纪念馆,面对满目珍贵的史料,倾听着大学生生涩却又恭敬的讲解,我依旧难以捕捉到心灵的共振。


4 号在参观完梁家河红色旅游区之后,我们一行来到延川郭家沟村,爬上一段并不算陡峭的山梁,素朴的路遥故居扑楞楞地出现在眼前。院子不大,少有游客,老槐树下,一位大姐时断时续地唱着陕北民谣。我随意地在几间窑洞里穿梭。毫无征兆地,我被几封字迹潦草的书信击中。这是 1980 年前后,路遥写给曹谷溪的六封私人信件。卸下所有社会的、文字的面具,在凌乱的笔触间,路遥的灵与肉赤裸地站在我面前。为了帮助弟弟王天乐跳出农门,成为有城市户口的煤矿工人,他煞费苦心地忖度,小心翼翼地解释,低声下气的诉求,字

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成年人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焦虑、无奈、纠结、怨愤,尊严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理智在情感的漩涡中胶着痛苦,一个卑微的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无助令人感同身受。就是那么一瞬间,我对高加林、孙少平以及他们的缔造者——路遥充满敬意:脚踩这片黄土地,他们从历史重负中勇敢突围,他们超越苦难,在平凡的世界里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接下来的旅行让我一次次感慨:造物主像极了一个偏心的母亲,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袒,明目张胆地把大自然的伟观赐于这片黄土高坡。
俯瞰乾坤湾,你会惊叹于自然的神奇,320 度的转弯如同母亲温暖的怀抱。她将天地山川环于胸前,轻抚爱吻,浅笑低吟,于是汹涌的便不再汹涌,对峙的也不再对峙,阴阳互根,无极而生太极。相传太昊伏羲氏在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传说终究是传说,但面对这超越想象的雄伟奇观,你又怎能不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豁然开朗,得道开悟。


有人称甘泉大峡谷是地球最美的疤痕,我却觉得疤痕之说太过惨痛,我更愿意把它想象成母亲最钟情的羽衣上华丽的褶皱,衣褶上的线条如涟漪般层层荡开,柔软轻盈,光与影幻化出五彩的梦境,斑斓绚烂。一伸手,你便能碰触到羽衣丝滑的质感,那上面还留存着母亲温热的气息。穿行在峡谷之中,仿佛欢愉在母亲的梦中。
如果说乾坤湾、大峡谷展现的是母亲的柔美,那么壶口瀑布体现的就是母亲的刚毅与坚定。“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这是小学课本上的壶口;“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水的存在”,这是初中课本梁衡笔下的壶口。我被这些文字带到了壶口面前,我却被壶口的壮阔惊到忘记了所有的语言。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我用泪水去回应母亲的呐喊。
陕北,是母亲搁在心尖尖上的憨后生。


陕北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谒了位于黄陵县的黄帝陵。步入陵园,我的脚步轻缓而又坚定,橐橐的足音穿透泥土能否到达您的耳畔?我看到了您种下的柏树历经沧桑依旧傲然挺立。我久久伫足在毛泽东祭黄帝陵碑文前,苍劲的笔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魂。我从一排排碑刻间穿行,伺机在某个角落偷刻下我的敬仰。肃立在您的陵前,我把“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制成一朵素洁的白花,钉在胸前,刻在心头。
如果把陕北之行比作一首散文诗,陕北民歌一定是回响在每一字节中的高亢音符。
在革命纪念馆的广场上,在红秀延安的剧场中,在乾坤湾,在壶口瀑布,联谊会上,旅途中,信天游唱在我们的每一个脚印里,唱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头。只有在陕北才能听到真正的信天游。当你站在陕北高原的山峁峁、圪梁梁上,头顶是辽远空旷的天,脚下是厚重苍凉的黄土,一道道山梁阻断了相思的路,一杯杯浊酒沉醉了相逢的欢,还有什么比一曲高亢凄美的信天游更能唱出陕北人的执着、坚定、炽热与深情。
陕北有什么?陕北有苍远的山,有清甜的水。陕北有什么?陕北有红艳艳的苹果,有金灿灿的稻田。陕北有什么?陕北有灵秀的妹子,有壮硕的后生。陕北还有比黄土更厚重的历史,有中华民族繁密的根系。
陕北,留下了我求索的脚印和所有的热爱。

与欢喜之人走欢喜之路,在扬子老师、郝秀芳老师、杨木老师、王明涛老师以及于立静老师的精心策划与缜密安排下,我随同“朝花夕拾”国学苑的老师们一起踏上了去往延安的旅程。车票是夏鲁威老师负责预订的,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一路上的吃住、旅游线路是几位老师反复敲定的,只需带上自己的躯壳。整个旅途,我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舒展开来,天地之间只剩一个“大”字:大欢喜、大开心、大自由、大大的感恩。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我们常常只看得到自己的脚下。郝老师微信分享的《旅行的意义》道出了其中真味:人生就是一段漫长的旅途,一步一行中无不浓缩着我们的体验和感悟。每个人的终点都一样,我们匆匆赶赴的不是归处,而是为了在一路上收藏点滴,遇见一起看风景的人,也是为了在遥远的地方找到新的自我。
陕北之行,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感受到来自国学苑每一位老师的真情。我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每一个欢喜瞬间,感恩大家一路上的陪伴与关照,以此回馈你们赠予我的这份非同寻常的人生记忆。
——后记




作者邓志君,女,威海市中学高级教师;木兰书院威海分院会员。

木兰书院微信公众号:mlsy3838

木兰微刊投稿邮箱:mlsy38@sina.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673799439

转载注来源木兰书院微信号mlsy3838否则追究

本期编辑:张如意    法律顾问:李红梅

木兰书院
花木兰,是举世闻名的巾帼英雄,是天下女性的骄傲和自豪。【木兰书院】是女性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以我们的美丽和智慧,带给这个世界以美好希望!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