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书屋】傅鹏飞:从“意象”到“具象”——谈张如意陕北方言书籍

情感   2025-01-01 09:48   陕西  

读经典美文,做智慧女人——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木兰书院”,免费订阅木兰微刊,与众多花木兰成为同伴!)



   

从“意象”到“具象”

——谈张如意女士陕北方言书籍

傅鹏飞

读书分享会的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图书馆一楼大厅汇集着四面八方的人儿,会场座无虚席,场面祥和、喜庆、温馨。大家对张如意女士《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书籍,说了许多非常热情、赞扬的话,顿时,融解了寒冷。

是了,陕北方言是一个有温度的词语,乘点热度也在情理之中,人们期望在分享中得到一分收获。

张如意是《延安文化》的编辑,我也是《延安文化》的编辑,“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在为他人作嫁衣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的强大。因此,当我看到这本沉甸甸的解读陕北方言书籍后,首先是亲切,然后是欣慰、骄傲,多少有点意外。

那么,《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是怎样一部方言书籍呢?自然,人言言殊,领域不一,看法不同,立场不一,言辞有别,我也言传几句。

一、我所知道的陕北语研究

陕北语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拥有华夏民族文化的价值与特征。对于陕北语潜在价值的研究与关注,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有关学者讨论、分析,我们发现:

薛生民先生是研究陕北语第一人。

薛生民(1931—2019),吴堡人,先从教于绥德师范,和文学家柳青有过文学创作上的合作,后调入延安中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薛生民先生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默默无闻地从事陕北语的挖掘、整理、研究。

在延安做过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的忽培元,对薛生民先生的方言研究在《延安日报》有专门的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薛生民先生研究方言的卓然业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业内人偶尔提起。

有幸的是,薛生民先生曾经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我们之间有深入的交往与感情。难以忘却的是,薛生民先生曾经面对面,逐词逐句地给我修改作文。只是,在那个时期还不知道薛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在研究陕北语。

薛生民先生针对当时社会的时潮,撰写了《陕北人怎样学习普通话》书籍。这是在陕北语研究基础上的方言书籍,此书开启了陕北语研究的先河,被多家图书馆收藏,也被美国等国外博物馆收藏,目前存世的,唯榆林杨进同志有一本(薛生民的后人也没有)。后来,他同杨春霖、张富昕编写了《陕西方言概况》,发表《吴堡话里“来”的特殊用法》《吴堡方言本字考》《适当地讲点字源知识》《精简异读也需要调查研究》等学术论文,主编《延安方言志》《吴堡县志》和《甘泉县志》中的“方言志”,《延安地区志》中的“方言志”,离休后,搜集和考证吴堡方言本字800个。

在薛生民先生的引领、带动下,清涧的杨明芳、杨进,绥德的刘育林,米脂的王六(王建领),神木的邢向东,北京知青王克明,以及米脂的鲁翰(高志峰),延安大学的孟万春、刘蓉,还有海波、狄马等一大批学子,先后涉猎到陕北语的领域内,对陕北语进行挖掘、整理、研究,皆各有千秋,颇有建树。

杨明芳、杨进两父子,收集陕北语词条达三万二千多,编纂了《陕北语大词典》,为研究陕北语的扛鼎之作;刘育林、邢向东身处高等学府,对陕北语有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均有书籍面世;王建领的陕北语研究,似乎专找“四字”语,对陕北的民间俚语、谚语、俗语等梳理、审视、论证与研究,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令人折服的,著有《把根留住》等方言书籍;王克明作为北京知青,另眼看陕北语,著有《听见古代》,揭示了陕北语秘籍,发出了“陕北人说的古代话”的呐喊。这一声呐喊,迅速飞出黄土地,如今,出现“陕北人说的是贵族语言。”之说。  

而张如意的《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书籍,相对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独立门户,别有风味,体态丰腴,蛮有个性,让人耳目一新,为之喝彩。此书籍对特定词条的解读,是文学故事的、全方位的,使“意象”的词条转化为“具象”,为博大的陕北语研究打开了一个新视角和新领域,为生她养她的黄土地作出了一份真情、深情回报,多彩地呈现了陕北语的语言魅力,谱写了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华彩乐章。

二、也是“陕北学”的好书

这本陕北方言书籍,杨葆铭老师视野开阔,语境宽泛,在近五千字的论述中,作出了很高、很好的总结与概述。杨老师认为这是一部用文学笔法对方言进行解读的书。杨老师认为,作者写出了她的惦记。是的,这份惦记是真实的,也是值得回味的,站在语言学的角度上讲,拥有永恒的命题。杨老师的评判令人信服。张如意也是罄其所有,竭其所能,用炽热的情感,准确的语言,学者的思维,优美的文字,向我们郑重地提交了一份答卷,为陕北方言勾画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在这本方言书籍中,我发现,作者往往把陕北方言植入到历史与民俗的环境中。我们知道,陕北不同于中规中矩的关中农耕文化,具有一定的游牧特性,出言吐语随性,日常生活中有大量情感表露的粗鲁言辞,产生了具有“根”性文化属性的詈语。“吷人”“日”是表现形式。对于“”字的解读,作者没有直接解读,而是置入历史事件中,讲述《梦溪笔谈》中一则故事。即宋朝时期,保安(志丹)顺宁寨李氏女子利用“人”的方式,击退了西夏兵。“那婆姨人可詈了。”文字有故事性,又道出陕北方言的古老性,又说明陕北人“人”存在的合理性和人文性,使方言的解读有广度、有厚度,让人反复含嚼。再如,对“洘(kào)”字的解读,先是讲述了安塞王家湾百姓过六月六吃羊肉的习俗,然后道出了“洘”字的民俗语境。“吃罢羊肉多时了,快洘死了。”“洘”这个词,陕北人经常挂在嘴上,“烟瘾洘了”“酒瘾洘了”“肉瘾洘了”。

文中大量引用陕北信天游、民歌、小调,俚语、俗语、谚语,以及说书词,又有红色文化的民间语言,使枯燥的文字活起来,道出陕北的民俗风情与文字的原始性、地域性,还原方言的产生,使古老的方言穿越在历史的、民俗的长河中,也活跃在当下的生活里。当然,这些看似自如的应用、引用,反映了作者另一个领域的文化修养和积累。

这本方言书籍有自己的风格,文字“俗”而“雅”,并非简单、平实的刻画,而是以故事式的叙述,立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就是把“意象”的古幽文字,植入“具象”的语言环境里,或是过去的、当下的故事中,展示一种意象中的动态美。也许,这是女性作品的特点,感情细腻,文字准确、细致、美妙,有画面感,寓“精”于俗文化中。

书中的文字,儒雅、饱满,有节奏感,寓“词条”于理性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学者的思维和风范。其引经据典,论其所以然,又往往与他地的文化现象作对比。如此不一而已。如,对敤树梢“敤(kuō)”的解读,引用陕北谚语,讲述枣园庙沟村种果树的感人故事,后解读词条的出处,而后又引用村老支书王久富语重心长的语言,又用甘肃方言和扬州话作比较。作者对特定词条的解读视线宽广,出神入化,富有理性的思维,削减了文字叙述的枯燥,能够让读者获取文字之外的陕北人文地理知识。

作者在《后记》有一段文字:“陕北方言真正的古老词汇在乡村,乡村曾经是凝固的,语言也是,在不流通的土地上语言自然是承袭祖先而来,越是偏僻越是文化普及低的地方,才更好地凝滞了千年前的音声。”灵性的文字,讲了古老陕北语的固有因素,又表明了作者对陕北语的认知。基于此,作者怀着一份乡愁和真诚,使方言书籍古色古韵,犹如穿越在历史的长廊中。

更有看点的是:这本方言书籍,不仅梳理着这块土地上的文字,还蕴含着这块土地上的文学、史学、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宗教学、地名学,以及考古、动植物等知识,展露了陕北文化的古老、多元、开放与进取的特性,讲述了这块土地的灵动、激情和希望。

华夏民族的语言文字不同于西方。英国人往往读不懂百年前女皇的文本,因为那种英文组合的语言文字结构,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华夏人读古人的文字,嫑说百年前的,数千年前的甲骨文也能够解读。

这是华夏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顺便说句题外话: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之所以一脉相承,与文字有直接关联。

华夏民族语言的涵盖量是很大的,一方面是一路传承相继,一方面是人间烟火无所不容。踏入华夏民族的文字语言领域,回答其中问题的所以然,看似简单,做起来便是“眼高手低”!倘若没有足够的韧性与学养,何以而胜之?站在这个层面上看,这本方言书籍领域广大,棱角分明,像模像样。

这本方言书籍是陕北方言,也是“陕北学”的好书。

这本方言书籍将“意象”的文字“具象”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定义:张如意女士的方言书籍颇具“陕北学”属性,也是走进陕北的宝典之一。

三、潜在价值

绥德乃“天下名州”,陕北文化的富集区,历朝历代多出俊杰。绥德女子张如意,可谓情有独钟,含辛茹苦,致力笔耕,时常忘日月之轮换,春秋之更替,寒暑之困逼,人事之纠葛,不计得失,不介名利,默不作声,专心致力于对陕北方言追溯根源,正其本,立其传,扬其义。

她又广为搜集资料,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陕北方言的知识,皆在其中,尤其是在古典语言文字书籍中,对那个特定的“字”需要不断地理解、推敲、对比、甄选,又访亲问友,深耕民间,考察田野,寻找方言的语境,究其本源及演化。

敦知!这一切,原来是一位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弱女子。

一本小书,一分乡愁,一分记忆;

一本小书,一分收获,一分传承,一分人生价值;

一本小书,一段人生岁月的沧桑史,其中的凄楚,莫过于作者的体验。

这本方言书籍体现了作者高贵的人生品格和内在文化修养。这是张如意女士的人生品性,也正是这块土地的高贵品性。这是隐藏在书籍背后的价值。

这份背后的价值,催人奋进对于我们,以及后人会有一种鼓励、引领、指向,为陕北文化学打开了更为敞亮的窗口。

方言是我们的母语,活生生的文化资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研究与传承地方语言其意义非同小可。因而,对于此方言书籍拥有的普遍价值和作用,就不再赘言了。

这块热土,亦农亦牧,土地是古老的,人是多体的,五洲四海的,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为一体,主体文化与多元意识的思想都是强盛的,经常打架的。主体文化接纳着多元文化,而多元文化时时在侵蚀着固有文化,矛盾的统一体内,抗争、交流、融合,伴随着始终。这一过程显得特别强烈而充满活力,产生了具有华夏民族特征的文化。

这块热土是极其富饶的,地下有丰厚的矿藏资源,地上有色彩绚丽的精神文化,时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只要我们俯下身子,用心挖掘、采集,收获是必然的,渴望与诸如此类的好作品再次相约。

2024年12月23日写于延安宝塔山下


【木兰悦读】作家张如意新书《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读书分享会(127期)
【新书推荐】张如意新书《陕北方言的文学解读》出版发行

作者:傅鹏飞,

陕西省作协会员,

政协延安市特聘文史员,延安市社科联特邀专家,《延安文化》执行主编,

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木兰书院微信公众号:mlsy3838

木兰微刊投稿邮箱:mlsy38@sina.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673799439

转载注来源木兰书院微信号mlsy3838否则追究

本期编辑:叶子    法律顾问:李红梅

木兰书院
花木兰,是举世闻名的巾帼英雄,是天下女性的骄傲和自豪。【木兰书院】是女性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以我们的美丽和智慧,带给这个世界以美好希望!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