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美文,做智慧女人——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木兰书院”,免费订阅木兰微刊,与众多花木兰成为同伴!)
▲点击收听朗诵会录音
朗诵节目单
1. 赵艺媛朗诵《永远的延安》
2. 伊兰朗诵《景素如心》
3. 孙凯朗诵《冬季无雪》(节选1~4自然段)
4. 芝霞朗诵《荷塘梦寻》(节选)
5. 相思入梦朗诵《心灵的边际》
6. 梁晗曦朗诵《我与路遥》
7. 一默朗诵《群山之中》
8. 腊梅朗诵《临水而思》
9. 紧握幸福朗诵《访雁塔》
10. 冯佳妮朗诵《冬季无雪 》后半部分
11 . 红叶朗诵《秋雨香山》
12 . 阳光雨朗诵《为路遥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
13 . 云儿朗诵《陕北守望》
14 . 蝴蝶梦朗诵 《陕北面花》
15 . 贞礼朗诵《阅读路遥》
16 . 宋翠云朗诵《漫步秦直道》(节选三、四)
01
赵艺媛朗诵《永远的延安》
永远的延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02
伊兰朗诵《景素如心》
景素如心
作者:厚 夫
向上滑动阅览
03
孙凯朗诵《冬季无雪》(节选)
冬季无雪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04
芝霞朗诵《荷塘梦寻》(节选)
荷唐梦寻(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05
相思入梦朗诵《心灵的边际》
心灵的边际(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06
梁晗曦朗诵《我与路遥》
我与路遥(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路遥是我的文学前辈,我是路遥的追随者,我们都是延川人。我少年梦的形成,人生的展开与飞翔,均与路遥、谷溪、闻频、陶正、史铁生等人的文学引导分不开。
路遥是延川县中学的校友,关于他的履历,我的许多老师都能如数家珍。1981年,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县中学老师们这样夸路遥:“我们路遥的小说获奖了!”、“我们路遥就在这孔窑洞里住过!”……“我们路遥”,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当作家真好,这是我中学时代对文学最直接与最朴素的认知。从那时起,我就用心来遥望路遥,也有了明确的文学创作冲动。
曾记得,中学时期,我经常与三五位同学相约,到县中的后山上,进行所谓的精神会餐;曾记得,电影《人生》在延川拍摄时,我骑几十里路单车,去看高加林和刘巧珍“谈恋爱”;曾记得,在京求学时,我跑遍了大半个京城才买到刊登《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花城》杂志;曾记得,1989年春,已经辗转到西安求学的我,第一次与延川籍的几位文友跑到文学讲座会上找路遥;曾记得,1989年深秋,我把路遥请到学院作文学讲座,使一千多名师生目睹了他的风采;曾记得,1990年夏,路遥专门写信推荐我,包括我到延大任教也与他不无关系;曾记得,1992年路遥病重后,我先后两次跑到医院去探视……
07
一 默朗诵《群山之中》
群山之中(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08
腊 梅朗诵《临水而思》
临水而思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这个废园的面积很大,号称“万园之园”,园中岛连岛、湖连湖,大小水面十几处。大的如“福海”那种烟波浩淼miǎo、气势开阔的大湖,有密密匝匝地全张着荷花的“荷湖”,也有一汪水敷衍开来的小水塘。气势大的水面,存在着“仗势欺人”的问题,在视觉上有种不平衡感;长满荷花的湖水好倒是好,可园子的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今天搞有组织的“观荷活动”,明天搞“采藕活动”,生硬把荷湖折腾成庙会一般,已经全然没有那种高洁清静的雅致。惟有这个几亩地大小的小湖,仍然素面朝天,除了一群要去南方越冬的野鸭子暂时zàn shí歇脚之外,这些日子勤快光顾这里的大概就数我了。这样也好,我的到来也不多余,我们都是园子的过客。
湖水朴素而简单,湖畔的芦苇歪歪斜斜地站立着,在秋风中有些瑟缩。野鸭子们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地在湖中觅食、嬉戏,它们忽而扑楞楞地在水面上急速滑行,展示优美的舞姿;忽而振羽而飞,在空中盘旋几圈再落到水里,继续它们的工作。野鸭的存在给静谧的湖水平添了几许生动与灵性,倘若没有它们的存在,湖水真不知会怎样的寂寞。我身后的槐林中,喜鹊们上下翻窜着,唧唧喳喳地絮叨着什么,总是那么兴奋不已。还有小麻雀们在草丛里一边啄食着自己辛苦发现的饭食,一边招朋唤友,表现着它们的团结品格。湖岸巨大的垂柳用一团团飘漫的烟云,编织着朦朦胧胧、绰绰约约的风景。倘若听不到小径上晨起锻炼的老人们的脚步,我真疑心自己走进一个被人们遗忘的世界。
阳光投射下来,撒在湖面上,扯起一层蝉羽似的薄纱。粼粼的湖水和四周高高低低的树木,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雾霭中。这样的湖面颇有一番意境,仿佛新时期之初出现的朦胧诗歌一样,需要人们耐心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当然,这也并不是想品就能品出来的,好滋味是专门准备给有心性的人的。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园子的水,它们才是废园的主人。当年闯入园子的强盗们一把火烧尽了那厚重的铅华,只留下几块磨砺后人心志的大石头。至此,所有的繁华与热闹全都沉入人们对于岁月的想象中了。而这平静无声的湖水却像岁月的记录仪一样,承担着记录历史的重任。这湖水虽然醇厚、细密,无色无味,它们却深刻地洞悉着这里的一切,保存着无数个巨大的心灵秘密。譬如,“一座圆明园,半部清朝史”的信息,只能在这水中钩稽gōu jī了;再譬如,那些皇帝与皇妃们、皇帝与家族、皇帝与大臣们的故事,也只能聆听湖水的讲述了。水是无私的、博大的,包容了人间的许多故事,也包括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想到这些,心中便也有了一种释然。
野鸭子们正兴致盎然地嬉戏着,这种情形令我激动。作为过客的野鸭子,在这里的湖水快要结冰的时候,也自然要投奔南方去了。而我还要面对凛冽的北风和苍凉的冬季,等待它们的归来;当它们再能在这湖水中嬉戏的时候,我却要乘上西去的列车,回到妻子和女儿那里。我一直想等野鸭子们下一次回来时打声招呼,不枉我们和平相处的缘分。可是它们即使回来我也不认识,一我不通鸭语,无法与它们交流;二来它们也不通人语,也无法感激我每天的示好行为。但等待是一种信念,我必须坚持我的信念。对于我们这种俗人来说,既没有姜太公在渭水中坚持直钩而钓的耐心,也没有柳宗元跑到寒风刺骨的江上独自垂钓寒江之雪的雅致,还没有王维先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专注,也不会恰遇“临水的纳葳斯”的幸运……我只是一个喜欢看水的书生而已、而已。
好了,想了这么多,都是枉想。我腰腿也压了,筋骨也疏通了,该回到栖居之所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
09
紧握幸福朗诵《访雁塔》
访 雁 塔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吱吜一声,推开一扇柴扉,钻进一个古亭院,庭院里古槐 遒劲苍大,竹影扶疏,草木葱茏,干净而无半丝 屑 尘的 甬道里 散发着潮湿味儿。院内断碑残碣,斑驳着一些文字。我常到这里来,蹑手脚,屏心气,吮吸 氤氲的高古之韵。或与那树桩 皴裂,老干粗大的古槐前,默默相识着历经现年沧桑,淋风雨,遭日晒的艰辛生活。看它冠大遮日,虬枝奋发,绿意盎然的“老夫不减当年勇”的抗争气概,品味人生的况味。再置身竹林之中,与那清新而质朴的气息中,领略东坡先生“士不可无竹”的高谈妙议。至于庭院是何家寺院,荣于何年,衰于何岁,有几个和尚,这些 到无关要紧。
在寺院里漫步,信手触摸凉飕飕的石壁,倒也有二分性质。园中那塔黑乎乎的立着,有些清癯,极像领略了千载沧桑的睿智的哲人,静静地驻足沉思,继续思考芸芸众生们所不能解答的问题。只需静静伫立与它的脚下,便可读出它的肃穆与伟岸,它的气概与风度,顿时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这时,仔细侧耳,塔内有复合状的旋律 自低而高地传来,宛若夕阳交响乐中百器齐奏的场面。过些时,再也觅不到。不必着急,第二天便有满意的答案。当然,需要一种心境才可领悟。拾级而上,与那黑黝黝的塔 腹内旋转上多少回时,便豁然见到光明。其实晨来破晓,月牙西挂,城市正说着梦话呢。仰望天空,识读浩瀚无际的宇宙;俯观大地,体会天地宽宏之气。顿时郁闷四散,思想随广博雄浑的自然而翩翩升华,飞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了。也会像德国大诗人歌德一样,敞开胸怀,用双臂拥抱,“甘美的宁静,来吧,啊,来到我的心怀!”不必想肉体凡胎和仙风道骨,一切归结于自然的伟岸。
下得塔来,继续在院内游弋。有披袈裟的和尚侧着身子走到前院来。不多时,便听到那悠远激越的钟声,“ 当——,当——……”有节奏地传至辽远的四方去了。
噌咣初破晓来霜, 落月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生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远方的天边出现晨曦。寺院醒了,城市醒了。早班车发过来了, 我推出门去,走进晨曦。
10
冯佳妮朗诵《冬季无雪 》后半部分
冬季无雪(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
雪应该是大自然最杰出的化妆师,最优秀的想象使者。你瞧,那六瓣形的雨的精灵们,多么晶莹剔透,多么玲珑漂亮;你再瞧,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不像是一位姿态婀娜的神女么?雪花飘落到地上,并不立即融化,寻找她的最后归宿,而是用一双巧手善于掩埋众多的污垢,精心打扮一个神奇的童话王国,留给人们一个冰清玉洁的、平等而和谐的世界。显然,雪儿的创造性才能,对于渴望平等、渴望和谐的人们来说,的确是件喜事。现实的生活里,人们心许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为什么就不能让雪儿为我们创造那片刻的欢愉与自由呢?
虽然说天寒地冻、冰天雪地这种意象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依偎,但是雪的好处似乎远比雨多,因为她是雨死而复生后的精灵。在雪的世界,富人们可以到滑雪场尽情地体验激情与浪漫。穷人们虽说没有这种福分,但也可以围着火炉尽情地想象着来年的生活。就是一位在田野里经营多年、双手布满老茧的乡村大爷,他也会在大雪的飘飞中呢喃着“瑞雪兆丰年”的古老谚语。即使穷到饥肠辘辘,还可以像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姑娘一样作着自己粉红色的梦。有梦总比没有梦好,梦能激发人的情绪,煽动人的欲望,使人们重新投入创造……退一步说,冰天雪地与出行不便是暂时的,可一旦有了阳光的亲吻,雪儿就会心甘情愿地敞开肌肤,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土地,带给土地的是积蓄营养的勃勃生机。由此看来,冬季无雪就像夏季里无雨一样,不只缺少一种独特的风景,更缺少滋育生命万物成长的源泉。
这些年来,一到冬季我就左顾右盼、左等右等,等待雪的出现。可是,雪儿就是迟迟不肯光顾人间。我不知道是谁戕害了她,让她远遁他乡、销声匿迹。雪啊,你让我的怀念与日俱增。
无雪的冬季,我只能翘首以盼。
11
红叶朗诵《秋雨香山》
秋雨香山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恰值北京的仲秋红叶红了的季节,赶个薄阴的早晨,上香山看红叶去。早早从城里出发,坐地铁,倒专线车,一路兴致。
等跨进香山公园的大门,原先有点愁容的天空/已经落下几缕雨丝。虽说是秋雨,却在仲秋,天空丝毫没有那种凄凄楚楚的伤感。相反,它带来秋熟后的恬静与温馨。小雨越下越动情,亮闪闪的清脱。对于秋雨的到来,游人大都有充分的准备,纷纷拿出五颜六色的雨具,或撑起花伞,或披上雨披,继续前行。扶杖的老人,行动敏捷的姑娘、小伙子们,天真可爱的儿童,汇成一道道色彩的河,在松间小路里流动。
不一会,我就爬到了半山腰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亭。小山亭是一个造型与工艺都非常考究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毫无突兀之感。倚亭南望,香山的红叶景区尽收眼底。
秋雨滋滋有味的下着,沐浴着整个大地。秋雨中的香山,朦胧而绰约,是扯不断的梦。透过雨帘,发现红叶区是一幅童心至纯的巨大风景画,而且那手笔也一定是国画大师吴冠中先生的作为。绯红、橙红、橘红、浅黄等多种鲜艳而富有朝气的色彩一咕脑的泼上去了,随意地涂抹,仿佛童心的歌唱。深与浅,红与绿,黄与红,是那么浪漫而富有诗意地搭配。绝对的东方神韵,绝对的大写意。山色,雨色,树色,巧妙地揉和在一起。斜风起时,红叶区成了流动的画布,把五彩的美溢了一山。
在仔细品咂,觉得这一片红叶区更像母亲微微一笑时爬上面颐的红晕,含蓄却又自然。你随意地阅读,会发现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般生动。这时,你的脑际间会突然闪出一个念头,这香山本身就是一位神情姣好、品貌端正的母亲。那苍翠茂密的松柏正是她的一头乌发,那山中空谷正是他博大的胸怀。她既远且近,既清晰可见又依稀朦胧,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妩媚吸引着游人。
……
12
阳光雨朗诵《为路遥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
为路遥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2015年元月初,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下午。我专门去位于延安大学文汇山的路遥墓,给路遥送去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刚寄来的带着油墨清香的《路遥传》初版本样书。
这些年里,许多朋友经常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何要给路遥写传记?”我说:“因为路遥的人生影响了我的人生,为他立传是我生命的自觉。”
回想与路遥交往的点点滴滴,我总有无限感慨。我“认识”路遥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但是面对面的交往却是他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后的1989年。我追随路遥、为他立传,其实可以找到无数条理由:我们是延川县“一道川”的老乡,我们是延川中学的校友,我青少年时代是位狂热的文学青年,我的外祖父与路遥是“忘年交”,我又在路遥的大学母校延大文学院任教……然而,最大的动力来自我内心的精神需求。
记得那是1986年的冬天,正在京城求学的我骑着破单车跑遍了大半个北京城才在交道口的一家邮局买回一本刊载《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花城》杂志。记得2007年的夏秋之际,我接受学校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建成路遥文学馆的任务,带领团队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资料的收集,馆舍的设计、装修乃至布展任务。
当年整理路遥书信时,我发现他在1988年12月31日给《文学评论》杂志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这样写道:“六年来,我只和这部作品对话,我哭,我笑,旁若无人。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我顿时潸然泪下,无法自已!而今,人们可以说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力量”等一连串的语词来,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文化语境中,路遥就能这样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这需要何等的智慧与勇气!
写到这里,我的耳畔又回响起路遥1991年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上的感言:“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是的,这清醒而冷静的声音已经穿越了二十多载岁月时空,它还将长久地回响。
13
云儿朗诵《陕北守望》
陕北守望(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一个人的时候,我常常扪心暗问:陕北是什么?陕北是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褐色的群山,陕北是一朵朵飘缈的白云,陕北是一首首抒情的信天游,陕北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有一点我心里最清楚,陕北是我的根,我的家园。她在我心中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它变成一棵孤独的老树,一茎抗争狂风的弱草,一张诠释生命图腾的剪纸,一曲嘹亮的唢呐声,一阵狂飙似的安塞腰鼓……
仔细检索陕北一页页泛黄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事实,陕北的开发总与陕北高原上刀光剑影的战争史直接相关。
远古的陕北,几乎是一片“化外之地”,中原王朝始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虽说今天陕北高原到处流传着“人文初祖”黄帝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黄陵桥山郁郁苍苍的古柏和黄河壶口瀑布飞湍的激流力证着古老的传说,但那毕竟是遥远的梦。直至公元前221年,用先进生产力武装起来的秦国彻底翦灭了称雄一时的六国,统一了华夏,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维护边疆稳定,派一支三十万之众的庞大军队从帝都咸阳出发,浩浩荡荡,穿过陕北高原,深入到河套地区,横扫匈奴骑兵。想一想,大将军蒙恬控制高阙要塞,设置新县,迁徙百姓,修筑万里长城,其势何等壮观!这一切,如果没有强壮的国势、国运,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无从谈起。再仔细想一想,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尽管出现了足踏咸阳、头抵阴山的战略道路直道,但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人员和物资的调动仍然要付之巨大的努力。与其疲于应战,不如扎根其中。长城的修筑,这种貌似笨拙实为机智的庞大防御工事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的伟大战略构想,某种程度上有“以吾之长制人之短”的味道。面对精于骑射,灵活机动,来去飘忽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们,长城的出现,使秦始皇在军事上从容不迫。于是,陕北高原上出现了第一次规模空前的驻军史。蒙恬将三十万大军戍守边疆,在陕北与鄂尔多斯高地之间的长城沿线设兵布防,重点防御匈奴的立马高原,威胁建立在富庶的关中平原上的封建王权。几十万大军既要执行正常的军事任务,又要吃喝拉撒。其活动区域之广可想而知,其所带来的政治军事等功能可想而知,其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效应更可想而知。某种意义上,冤死在陕北高原上的蒙恬与扶苏,以及他们麾下的几十万大军,对陕北高原的早期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过一千年左右,也就是北宋时期,陕北高原又迎来了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当然,也同战争有关。唐末时期因协助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内迁至陕北高原的党项军事集团,在北宋初期不甘臣服,而专心造反,在银川建立了西夏政权。于是,北宋的西北边疆又起狼烟。北宋与西夏对峙地区主要是陕甘一带,而陕北是党项人的老巢,起家的地方,自然成为战争的中心。北宋一拨又一拨的著名将领来到了这块铁血锻铸的土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韩琦、范仲淹、沈括、种世衡等。史料记载,江南才子范仲淹任鄜延经略安抚使知延州时,曾大规模发动当地群众屯田实边。而另一位杭州钱塘才子沈括,出任鄜延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陕北前线生活了两年零四个月。这位具有优秀科学品格的政府官员,把目光敏锐地投注到陕北的地质资源上,开始了中国石油化工利用的最早尝试。他亲自命名“石油”二字,并第一个用它代替煤烟,制造成墨,曰“延川石液”。且预言:“此物必大行于世……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沈括的话具有先见之明。
……
历史是一面明镜,承载昨天,启迪未来。检阅中国历史,凡盛世必为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时代,必为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时代。今日的中国,正站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代,扬帆远航。
陕北,我的家园。守望陕北,便是与时代同行。人类需要高度的现代化能源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未来的陕北是它们的最形象与最直观的注释。
走进陕北,与未来握手。
14
蝴蝶梦朗诵《陕北面花》
陕北面花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面花艺术,是陕北南部黄陵、洛川一带以小麦面为材料的手工雕塑,它也是陕北人因地取材的产物。这些地方捏面花的风俗是和年节喜庆、婚丧祭祀活动紧紧连在一起的。
黄陵因为有中华民族的先祖灵冢,每年除了公祭之外,还有规模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因此,这里群众捏面花的风俗尤为盛行。在巨大的圆馍上面,捏出形态生动的飞龙和猪、牛、鸡等各种祭祀动物。黄陵面花是陕北面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作品。馍可以蒸到一米直径,或者更大,面捏的龙往往成双成对,形成“二龙戏珠”之势,像浮雕又像透雕一样呈现在那里。它同时采用了类似于“插花”艺术一样的手法,把各种代表福寿吉祥的飞禽走兽塑于木棍,插于其上,组合成具有立体效果的奇特图案。每种动物都用都用豆类安上眼目,大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得其更加生动逼真,富于生命的灵性。最后一道工序是染色,用对人体无害的食用色素,涂抹于作品上面,形成了五颜六色,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除了这种专门用于祭祀活动的大型面花作品外,大量的还是单一的造型,多为鸟兽虫鱼,故又称之为“燕燕雀雀”。这是民间最大量的面花作品,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捏的。把面和好行到,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安上大大小小的眼睛,点上红红绿绿的颜色,蒸熟晾干,用针线串起来,挂于窑内墙上,成为引人注目的一景。一个孩子一般可以分到一两串,饿了的时候,可以摘下一只来吃。
陕北妇女捏面花的技艺是相互传教的。有心灵手巧者,构思出别出心裁的造型,便成了有个性的创作。有些好的作品,那些巧媳妇们可以相互模仿。一团好的白面,攥在手心里,三捏两揉,就成了一只小雀的身子。两只手指在头上一掐,就成了嘴、翅膀和尾巴。再用新的木梳轻轻一按,就成了一只啾啾乱叫的小麻雀了。一会儿,一只老虎又捏成了,还有小猪、小羊、小猫和猴子。
陕北面花的魅力,是母爱和抚慰的力量。对于陕北农家孩子来说,面花是最生动而形象的动物世界。孩子们像收藏宝贝一样,小心地呵护着这些面塑的动物。陕北人直到成年之后,心灵里仍有一片“林中空地”,收藏着这些奇特而又充满灵性的动物,直到永远…...
15
贞礼朗诵《阅读路遥》
阅读路遥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这就是作家路遥的塑像,坐落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前的草坪里。它是一尊花岗岩砌座、青铜铸身的胸像,头颅宽厚、神情凝重严肃的路遥正在茵茵如织的草坪上沉思。他面对兰蕙园,背倚图书馆大楼,左观理科教学大楼,右视文科教学大楼。置身于莘莘学子的中间,想必这是学校的精心安排。魂归故里的路遥是风华正茂的学子们的榜样与骄傲,他理应得到如此待遇。
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晴雨阴云,作家路遥总是陪着第一声清脆的读书声迎来新的一天,又目送着辛劳一天的学子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路遥与萋萋芳草相伴,与琅琅的读书声相伴,也与校园里的激情与理想相伴,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是的,路遥可以说成延安大学学子们的守护神与标尺,日夜激励着他们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由于在延大工作的原因,我比外人有了更多阅读路遥的机会。自从他的灵柩回葬到校园的文汇山上后,我时不时地独自一人沿着那条熟悉的山径,来到他的陵园里,望一望他;有时,在校园里散步,或者匆匆给学生上课之前,还专门赶到图书馆前的草坪,认真地端详他一会儿。记得当年路遥去世后,我曾在一篇怀念文章中说:“我听见您沉重而坚毅的足音在宏亮地响着,透着陕北硬汉特有的豪迈与刚健,传送着历史与未来。我相信,您所实践的人生精神在更多的陕北后生身上得到延伸……”可以这样说,路遥和他的事业影响着几代陕北有志青年,而敬仰路遥、阅读路遥也应该是众多陕北有志青年的一门必修功课。
我由路遥想到了一种叫山丹丹的草本植物。它也叫山花,极普通,极朴素,开在背洼洼里,几乎没有什么果实,开不争春,败不悲秋,留给世界一股清气、一种诗境。也许它能有代表陕北这块深厚而贫瘠土地的个性,因此,在陕北人心目中一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其实,路遥又何尝不是一株朴素而刚强的山丹丹花呢!他打一睁开眼就生活在陕北这块黄颜色的贫瘠土地里,始及少年,他的文学之梦就在名叫《山花》的县级文学小报上展开翅膀,而后越飞越高,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无形的命运之绳把路遥和黄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他生于斯,死后又复归于这块生长着山丹丹的土地……
16
宋翠云朗诵《漫步秦直道》(节选三、四)
漫步秦直道(节选)
作者:厚夫
向上滑动阅览
三
大秦帝国如同一轮初升的朝阳,在东亚大陆放射它夺目的光芒。
它是一个标尺,一个农业文明的高度,擎起东方的天空,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始皇帝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地规划与设计着大秦帝国的宏伟蓝图,“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坚决果断地推行一系列维护中央集权的措施,设立郡县,制订法令,统一文字,等等。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在北方边境上修筑长城和兴建直道了。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引贾谊言,“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是啊,这是一个真正的秦始皇的时代!
四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对于今天来说,神秘的秦直道的探索与面纱的进一步揭开,它带有某种暗合与启示性的意义。
陕西,这个大秦王朝的核心所在,大汉王朝的核心所在,大唐盛世的核心所在。它的辉煌毕竟属于历史,它能重振雄风么?回答是响亮而坚定的。它挟着远古的雄风,轰鸣如雷。君请看,那巍巍而立的长城不是见证么!君请看,那巨蟒似的秦直道不是见证么!
烈日当头,端着一个巨大的火盆。抬头望天,我听到了太阳毕剥燃烧的声音,它是那般的兴奋与激烈。这是西部的声音,一个新世纪的声音……
木兰书院微信公众号:mlsy3838
木兰微刊投稿邮箱:mlsy38@sina.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673799439
转载注:来源木兰书院微信号mlsy3838否则追究
本期编辑:叶子 审核:晓燕 法律顾问: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