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5129 篇文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到重阳,王维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但是许多人不免会感到疑惑,此处茱萸为何物?为什么重阳节人们要插茱萸?茱萸又有什么用途?请各位读者听小编细细道来。
相传晋时汝南人桓景曾随费长房学道,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他家将逢大难。为了避祸,桓景按照费长房的指点,让家人每人备上一个彩色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绕在手臂上,并一同登高山、饮菊花酒。结果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一家果然看见家中牲畜皆亡,但全家人却安然无恙。
虽然这只是传说,却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平安的追求。中国农历九月初九,即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至阳之数,而物极必反,阳消阴长。九九重阳,正值季节变换,百叶百花凋零残败,一片凄凉之景。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认为这样的日子是不吉利的,天地之气交接,容易产生治病邪气,人们需要随身携带一些芳香之物来辟秽驱邪,以保护自己。而茱萸就是古人的上乘之选。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
用来避秽的茱萸到底是什么?在植物界,有茱萸之称的植物其实有多种,但最为人们熟知的是食茱萸、山茱萸和吴茱萸。
食茱萸
又称椿叶花椒,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它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常被用作调料,是辣椒传入我国之前,人们最常用到能产生辛辣滋味的调味料。由于辣椒的广泛种植,加之食茱萸取得麻烦,目前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食茱萸
山茱萸
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其成熟的果实为红色椭圆形,红润晶莹,质感宛如玛瑙般诱人,颇具观赏性。果实入药又称山萸肉、酸枣皮,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就是山茱萸。
山茱萸
吴茱萸
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果实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成熟果皮呈现暗红色,近圆形的种子黑褐色,比较类似其近亲花椒。吴茱萸具有浓烈的香气,符合古人所说的“气烈,熟色赤”的记载。所以吴茱萸自古就是人们在重阳节用来辟邪驱秽的主角。
吴茱萸
吴茱萸,又称吴萸。关于其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吴国使者将本国的一种特产药材献给楚王,以吴地为名,唤作“吴萸”。但楚王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认为吴国就送几株草药,这是在轻视、戏弄他。好在楚王身边的一位姓朱的大夫了解吴萸的药用价值,便悄悄将其细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之后,旧病复发,腹痛难忍,楚王身边的其他大夫面对这样的顽疾均是束手无策。见此情形,朱大夫便将吴萸煎成药汤后给楚王服下,楚王服下一碗之后疼痛迅速缓解。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神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娓娓道来。楚王听后懊悔不已,不仅派使者向吴王道歉,还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各地百姓中出现了大量腹痛的病人,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为了感谢朱大夫对自己和天下苍生的救命之恩,楚王下旨将“吴萸”更名“吴朱萸”,后来又加上了草字头,便是“吴茱萸”。
吴茱萸入药的部位是果实,味辛、苦,性热,除了芳香辟秽之外,主要功效为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寒证疼痛,如头痛、腹痛、痛经,胃脘胀痛,及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消化系统病症。现代研究证明,吴茱萸具有镇痛、抗溃疡、止呕等作用。上文故事吴茱萸的应用正是其温里散寒、止痛功效的具体体现。此外,吴茱萸还可外用,如煎汤外洗可缓解湿疹、神经性皮炎;捣烂醋调敷足底涌泉穴可以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中医谓其“引热下行”。
但需要注意,从最早收载其入药的《神农本草经》开始,吴茱萸就被认为是小毒之品,具有一定毒性。其主要毒性成分为吴茱萸碱,过量服用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神经错觉、视力模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长期大量使用还可能会导致肝肾损伤。因此,临床应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值此重阳佳节,希望各位读者,不像王维笔下“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如周必大《送邓曹根移帅扬州》所言:“遥知九日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鬓红。”
作者:海军军医大学中医八年制(博士一贯制)2020级 王喻綮
指导:海军军医大学中医系中药方剂教研室 张慧卿
项目资助:第一轮上海市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专项(JKKPYC-2022-10)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达医晓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