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下降能量管理对飞行员来讲,每天都需要用到,犹如一件称手的兵器。如何使这件兵器变得锋利,以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每一位飞行员都对下降管理有自己的理解,各位大拿也都有分享下降管理的方法,但是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能量管理失误导致的复飞、不稳定进近、进近速度大等不安全事件呢?发生此类事件是机组不会算吗?我认为不是的,原因出在理念。
下降管理的基本方法大家现在基本能达成共识,总结如下:
下降所需距离=当前高度下降所需距离+减速所需距离+/-顺逆风-机场标高
实际剩余距离:
1、当飞机按飞行计划飞行时,可通过MCDU中显示的距离来做参考;或者雷达引导的轨迹与飞行计划相类似,也可通过整理飞行计划,从而获得更准确的MCDU剩余距离。
2、当距离较近或雷达引导时,若飞机位于长五边,可参考盲降台/VOR台/进程页距跑道头的距离;若飞机在其他位置可通过距离圈,距离VOR台的距离或者能量圈来做参考。
理念一:占用最少可用精力
这三个理念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达成任何一个理念都需要其他的支撑,为便于理解。
一个最好的下降能量管理是不需要管理,不占用一点可用精力。若一次下降管理做的完美无瑕,一直不断的调整下降方式、计算,最后截获盲降时高距比刚刚好,占用50%以上精力。一天执行4段航班,且需要雷雨绕飞等。这样的习惯下,如何能让自己有多余的精力以应对各种其他突发的情况,或者在这样的精力消耗下,如何能保证航班的安全。咨询老教员,如何计算高距比,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我都不算,看一眼就知道了。要达到此重境界不难,重要的是你要一直以这样的理念去要求自己。
实际运行中不需要计算这种情况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如何减少占用精力,是有方法的。最重要的是要时时提醒自己,要少占用精力,当逐渐养成习惯,境界自然提高。
减少占用精力的方法有很多,举例如下:
①在高高度,只要MCDU计划中未出现“TOO STEP PATH”,我们可以持续保持飞机的改平箭头位于下降顶点之前,此时,无需计算高距比。若存在“TOO STEP PATH ”,则此下降箭头将不准确,需要提前粗略计算。
第一种情况可使用小的下降率例如-1000ft/min,第二种情况可使用OPEN DES或略大下降率。目的是使改平箭头持续保持在下降顶点之前。
②高距比合适时,10000ft之前尽量使用管理的速度,则不需要持续盯着速度,以保证10000ft达到250的速度限制。
③低高度高距比稍高一点,此时可以选择增加速度或者拉减速板或者减速放襟翼。只要与机场距离合适,减速放襟翼是占用精力最少的一种方式。增速还需要考虑四边可能存在顺风减速的问题,减速板此时可能涉及VLS的问题,而放出襟翼1后,速度已达到目标速度,此时只需要解决高度的问题。高距比仍然偏高,选择速度放出襟翼2;高距比合适,选择小的下降率,进可攻,退可守。
④若高距比刚刚好,但是需要持续保持此下降率,需要一直不断观察下降率的变化。此时建议使用减速板,留一点裕度后收回,这样后续高距比肯定合适,不需要占用过多精力。
⑤提前观察四边的风向风速,判断是否需要放出襟翼2。把调速的时机往前推,放形态减速肯定减缓下降率,此时高度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提前消失高度,留足调速的距离。提前预判,合理分配工作负荷。
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只要是用此理念去要求,则减少占用可用精力的方法自在心中,需要自己不断总结。
理念二:重速度轻准度
高距比计算的第一层境界是准确度,在副驾驶阶段,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尝试将高距比算的精确,此时便于了解飞机的性能;第二层境界则是粗略且迅速,达到老教员口中所说的看一眼就知道高距比的情况。仅花费1%的精力去看一眼,与在脑中进行大量数据的计算最后得出结果,于飞行安全相比,何种方法更有效,可见一斑。
如何达到第二种境界,举例如下:
①粗略的前提是忽略,忽略逆风,忽略小标高,忽略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对数据进行整合,只算大概。
计算到FAF点,此时只考虑高度和速度,标高无需考虑。此时下降所需距离为:速度250节减至180节需要7海里,FAF点的高度600米,与减速可粗略抵消。因此,下降到FAF点所需距离为30海里。
只要不减速,高度的数值即为下降所需距离,持续与红线距离做比较即可。
如上图,执行国际机场,只有英尺高度,此时距离FAF点直线距离30海里,速度与FAF点的高度抵消,标高忽略,此时飞机的高距比合适的高度应为30乘300=9000英尺。
②对实际剩余距离使用距离圈评估,或者导航台等直观的距离。
③对进场的程序进行反推,方便计算。
类似哈尔滨机场,管制一般指挥直飞HRB台,五边高度为600米,此时我们只要粗略推测过台的高度900米,襟翼1的速度,则后续高距比肯定是好的。此时以至HRB台的距离为实际剩余距离,以过台下到900米,襟翼1的速度为下降所需距离,简单直接。
理念三:使用最短路径计算高距比
为何会发生不稳定进近,绝大多数原因是算高了,感觉还有更多的剩余距离,实际是没有了。因此为杜绝此类事件,应该使用最短路径计算高距比。若是程序管制等肯定是沿程序飞行的机场,那最短路径是没有意义的,最短路径的使用场景为存在直飞可能性的机场,只要存在可能性,那最短路径就有意义。如果高距比由于最短路径做低了100次,但是有1次管制指挥最短路径切入五边,高度正好合适,我认为这个理念就值了,避免了一次手忙脚乱的操作,避免了一次潜在的不稳定进近。
当然,使用最短路径也不是永远开放下降,永远使用减速板,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评估实际剩余距离,使用此距离进行高距比的计算。
举例如下:
①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使用距离圈评估到FAF点的实际剩余距离。
比如青岛雷达引导,此时应使用最短路径计算高距比,此路径可以通过距离圈测得,简单明了,无论管制何时指挥左转,高距比都将是合适的
②接近五边时,使用盲降DME评估实际剩余距离。
当飞机在如图所示位置或者四边时,此时可以根据盲降DME计算高距比,此时盲降的距离等于飞机的真高,由于还有四边的距离。所以对比即可得飞机精确的高距比。目的是飞机截获航道时肯定低于下滑道,无论多远。
③程序繁琐时,使用距离圈评估实际剩余距离。
程序如图所示,实际运行中,管制一般不会如此指挥,此时应该使用距离圈评估最短距离,如红线所示,以此距离作为实际剩余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