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激荡30年:从清末新政到中日战争

文摘   2024-08-16 11:09   广东  
从1905年到1935年的30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亚太地区局势深刻变革的30年。30年里中国经历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北伐战争、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二二八事变侵略中国、华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30年里中国依次经历了清政府、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和军政府并立、国民政府四个时期。放眼亚太,30年内是由列强共同支配亚太发展到日本想要独霸亚太最后悍然发动战争的30年。
本文回到那30年,旨在回答中国人在这30年内苦苦追求的究竟是什么?通过那30年内亚太局势的风云变化,看看世界格局总的演变趋势究竟是什么

一、风云激荡的30年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国内学者一般定义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加入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之中。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在鸦片战争前列强不止一次同中国发生冲突战争,只是影响上没有鸦片战争那么大;中国也早在明中期便被动卷入世界秩序中,只是后面一直在搞闭关锁国而已。所以中国近代的开端定义在1500年前后最合适,那一年也是西方开启大航海、世界历史进入近代的开端。那么中国近代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东方古老文明,且发展程度高于周边国家,我们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深感自信,也因而拒绝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导致了我们的落后;另一方面,中国人自秦始皇统一后经历了几千年专制的痛苦、经历了几千年吃不饱饭的痛苦,步入近代中国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国内追求民主、发展经济、开展建设,让每一位国人过上有尊严和富裕的生活,而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再次屹立。
1900年前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把清政府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彻底扑灭了人们的清政府残存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多中国人意识到全面学习西方、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于是在1905年清政府宣布开展新政,这是一场范围和力度远大于洋务运动的改革,其目的在于使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和经济国防上实现现代化的强国。
清末新政对中国有利,但是对大清的统治不利。开办新学堂和引入西方书籍带来人们思想上的西化,广大民众反对满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知识分子反对专制统治的民主思潮被激化;编练新军反倒成为大清的掘墓人,为推翻清政府提供了武力基础;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地方上有限的民主实践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自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做大,到东南互保运动地方已经具备同中央抗衡的实力,南方实际脱离中央控制,一切的种种为后面的军阀割据做好铺垫,也预示着中国近代走向宪政民主的道路会有多么艰难!

1911年辛亥革命敲响了清帝国灭亡的丧钟,但此时革命党仅占据南方,北方被控制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手上。无论南北军,其都源自1905年清廷编练的新军,从某种程度上讲辛亥革命是帝国内接受民主思想的军人叛变,甚至说很多人反清只是因为汉民族主义的情绪而非追求民主。在经过谈判后,北洋系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华民国建立。但这时的中国,以北京为中心包括北方各省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范围;形式上团结在国民党旗帜下以追求宪政为名义反对北京大一统的南方各军阀。无论南北,显然并不打算建立民主的政治:袁世凯想以中央的名义吞并南方,进而称帝;南方军阀打着民主的幌子对抗大一统,保存实力。唯一认真的是宋教仁、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国民党,1913年的国会选举以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获胜告终,结果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接着国民党宣布袁世凯是凶手,南北战争爆发,即二次革命。战争以南方军失败告终,北洋系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力量,后面的事情就是袁世凯开始一步步集权,从停国会、再改约法,再到称帝。直到1915年洪宪帝制颁布不久,蔡锷等在云南讨袁,第二次南北战争开打,这就是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不仅激起南方残余军阀的反抗,也引发北洋的分裂,于是失败。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南方仍旧一锅粥,主要有陈炯明的粤军、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龙云的滇军等等。总的讲每一个大军阀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北洋军阀时期的混战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代理人的战争。在这一时期强大的军阀往往谋求中央集权和统一中国,其目的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消灭其他势力,然后和袁世凯一样当皇帝;弱小的军阀以搞联省自治和民主的名义对抗中央集权,其目的也不过是保存自己,继续在地方上做土皇帝。当时中国90%的人口在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过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中国完全没有实行民主的条件可言。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摆脱被帝国主义干涉走向独立自主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是主要任务,而这一切又显得如此艰难。
孙中山在经历了护法战争和陈炯明叛变的失败后开始意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于是新三民主义和北伐战争应运而生。历史的逻辑和现实很明显证明了北洋时期的各种民主实践均告失败:由北洋某一派系武力统一中国的结果就是一个新袁世凯的诞生,中国又将回到大清;由南方各省联合对抗搞联省自治或许可以使中国变成一个联邦制国家,部分省份或许可以发展成民主自由和现代化的国家。但是20世纪中国面对着日本和俄国的侵略,一个分散的中国难以抵御这两大列强的进攻。长期大一统的中国人也无法接受联邦制,何况联省自治不过是南方军阀对抗北洋系,做自己土皇帝的借口而已。

北伐战争后日本在华代言人奉系被消灭,张学良的倒戈意味着日本在东北的利益都将保不住,长期以来日本效仿英国的扶持中国军阀拉一派打一派的海权路线破产。此外一个统一且民族主义情绪浓烈的中国屹立在日本西方,而这个国民党领导的中国执行亲西方政策且对甲午战争中战败于日本耿耿于怀。无论从维持东亚霸主地位,还是争夺亚太霸主的需要来看,日本直接下场插手大陆局势都成为必然。


二、亚太局势30年

从地理范围上看,亚太指的是亚洲东部和环太平洋地区,包括西伯利亚、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屿、南北美洲在内的广大范围均属于亚太地区。
中国自甲午战争后,日本和俄国成为支配中国乃至远东的主要力量,二者的角逐影响了后面中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日本全面侵华前占领了从南库页岛到琉球和台湾的东亚岛链,从海洋上锁死了中国,此外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南部的关东州,二者作为日本进攻大陆的跳板,日本在中国先是扶持段祺瑞的皖系、之后扶持张作霖的奉系。但是日本不能全面控制中国,因为苏联的存在。苏联控制了中国的新疆(盛世才),并控制外蒙古和图瓦,在中国同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结成同盟。
在亚太范围内,英美和日本在太平洋上矛盾日益增长,日本谋求在西太平洋、东南亚的霸权,以上都是英美的势力范围。英美在华主要利益代言人先是吴佩孚领导的直系,后来又加进来孙传芳,长江流域是其主要势力范围。所以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必然引发西方国家的干涉,日本同西方的敌对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苏联而言,苏联想重新获得日俄战争中失去的东北和朝鲜半岛,并在中国扶持亲苏的代理人以对抗西方和日本,苏联人对内战中日本侵略西伯利亚的事仍耿耿于怀。对日本而言,日本要求建立包括西伯利亚、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大东亚共荣圈,以对抗西方,谋求日本在亚太的霸权。

对英美而言,西方阵营要求保持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优先利益,并在中国建立亲西方政权,促成日本和苏俄内部的和平演变。到二战开打前,亚太局势错综复杂,大危机打击下日本加速右转,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不仅使日本在华代理人被消灭,而且其领导中国执行亲西方和工业化的政策引发日本的忌惮。经济大危机打击下使西方阵营自顾不暇,民主在30年代被质疑,各种极权运动兴起,苏联困于大清洗和工业化中无暇顾及中国。日本乘这一时期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于是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亚太局势开始逆转。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战结束了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的统治,促进了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决的浪潮。但是在亚太地区仍旧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主要体现在西方国家在亚太仍旧存在大量殖民地、俄国和日本成为侵略中国和亚太的主要力量。所以瓦解亚太旧秩序是中国走向民主自由和亚太建立新秩序的基础,而这需要打倒日本和俄国这两大帝国主义国家,最先被打倒的恰恰是最先跳出来的日本,压抑了数十年之久的亚太旧秩序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了一次总清算。只可惜俄国的势力仍旧存在且在战后加强,以上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直到今天的局面。


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中国走向民主富强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执行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走向民主的唯一道路。中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决定了中国必然不能立即建立民主制度,而是要优先发展经济,由革命党执行训政,开展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地方上开展自治运动和民主实践,逐步发展地方民主力量;中国四分五裂和国际上日本、俄国两大势力插手的现状决定了必须建立独立的革命军以武力方式消灭列强在华各种代言人,进而建立统一的中国。对于联邦制,孙中山先生认为其在中国没有实行的可能和必要,因为中国历史上本就是一国,为什么要拆开呢?不如同日本、高丽、安南、印度、波斯等国搞亚洲联邦。
在国际阵营上,当时的中国必须要站在西方阵营一边,不仅因为加入西方阵营有利于民主自由的发展进步,也是对付俄国和日本侵略的必须。同时全力发展国防经济,做好对日本和俄国侵略的准备。
总的来看,历史并没有像当时人们所设想的那样走,历史的演变更加曲折和痛苦。从世界范围来看,所有国家走向自由民主、人类建成平等民主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必然,只是在某些国家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会十分艰难。

未音g
分析点时事,讲点历史,分享点星辰大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