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海权时代的全球中心和中国的转型崛起

文摘   2024-08-05 17:36   广东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自从安史之乱以后,文明的中心便逐步从中原转移到江南,中华文明在宋以后出现了工商业蓬勃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俨然有开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势头。
按照历史趋势发展,在理想状态下,宋以后的中国将逐渐从一个陆权国家转型成为一个海权国家。可惜中国在战略上始终面对着内亚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不得不将政治中心和主要武装力量放在已经衰落的中原,甚至唐以后1000多年时间内超过一半的时间是被野蛮的外来民族统治的,这导致了中国自主现代化的失败,所以中国在帝国后期的统治模式一直是政治中心放在北京,依靠大运河对江南吸血,着重向内亚方向经营,对外则搞闭关锁国,最终错过海权时代。

一、印太经济圈中南京的政治中心和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中国北方没有持续性的内亚民族南下入侵的危机,那么中国的战略中心势必要放在南方,而不是早已经衰落的中原。因为唐以后的经济中心在江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太远实际上是要耗费很高成本的,这样最适合定都的城市将是南京。海权时代下以南京为中心,对内借助长江黄金水道连接上游的武汉、长沙、重庆,直到成都;对外南京和上海相近,上海作为长江的入海口和东亚天然的经济中心,向西可以联通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美洲;向东同印度洋沿岸如印度、波斯、阿拉伯、非洲组成一个巨大的贸易圈,我将其称之为印太经济圈。而上海将成为这个贸易经济圈的绝对中心,南京将发挥其政治中心的作用,中国将真正崛起成为世界中央之国

在新的模式下,中国国内的内循环将会呈现以长江为中心的局面,全国其他地方依靠运河在长江主干周围散开,北方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但是凭借巨大的耕地面积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北方也不至于过的太差。东北同远东和蒙古、日韩可能借助日本海港口组成北方的大经济圈。在外循环上,中国凭借自己身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交界的中心位置成长为真正的中心之国,也有可能会变成亚洲的中国和美洲的美国共同领导世界、印度,欧洲,巴西,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等国居于其次领导者的国际局势。整个世界将更加开放包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世界大同”将更快实现,人类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二、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转型的深远战略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为什么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洋务运动尝试引进西方技术救国的路线自甲午战败后实际已经宣告破产,当然总有人不信邪。中国贫弱的总根源用维新派的话说就是专制太深,由于极度的专制导致统治者要采取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导致中国一次次落后。

孙中山先生实际上早已经看出了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问题,他指出问题根本在于让中国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也就是拥抱民主和法治,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转型成为现代国家呢?其原因在地缘上就是中国自唐以后来自内亚的陆权力量不断打断中国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中国拥抱海权的进度一次次被打断。所以孙中山先生在三个方面指出了中国复兴的路线:其一采取五族共和的方式,对于内陆边疆采取如美国对待加拿大的方式,在保证中华秋海棠一统的前提下将战略力量转移到南洋;其二是开拓南洋,民国时期华人经过宋以后千年的移民开发已经在南洋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一定的实力,所以南洋对于今日的中华文明而言如同当年的西域之于汉唐;其三是以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采取县域自治、五权并立等方式推进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大势,让旧邦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三、本位面历史线的演变

可是孙中山先生的理想被完全打断,其一是内亚仍然有着不亚于当年蒙元满清的战略压力,甚至压力更大,指的是苏联和日本。苏联在吞并中国外蒙古后继续南下侵略新疆和东北;日本更是直接占领了中国东北,之后学着满清当年的模样南下。其二是中国在海洋上不仅要面对南洋是西方国家势力范围的现实,也要面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其三就不多说了,民国的政局和孙中山先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中华文明的民主转型注定艰难。
1978年以后,20世纪又一位伟人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决定,中国被打断的现代化进程重新起步。40多年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实际以中国的体量和地理条件,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前提是能坚持改革开放,真正拥抱海权、融入世界大潮。
至于未来究竟如何,我不想写爽文,也不想写悲观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千秋功业让后人来评说吧!

未音g
分析点时事,讲点历史,分享点星辰大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