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近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顺利举行,多重耐药菌感染诊疗新进展论坛作为亮点之一,汇聚了血液及感染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了当前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诊疗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本次会议不仅分享了前沿的研究成果,还深入讨论了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0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俞云松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四位主席团专家以“抗击多耐,我们在行动”为题,共同开启了这场学术盛宴。在主席团的引领下,与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旨在推动多重耐药菌感染诊疗的创新与进步。
0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宋献民教授深入剖析了“恶性血液病患者耐药阴性菌新形势下的现状与困境”,为与会同道提供了前沿洞察。
宋献民教授指出,尽管基因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分子靶向药物等新型疗法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生存率,但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并发感染性疾病,其中特别是多重耐药(MDR)菌的感染率显著上升,且患者病死率高。
临床耐药菌感染管理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疾病进展迅速、准确评估困难以及药物选择局限。首先,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疾病快速进展,特别是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RO)感染,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其次,准确评估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类型存在难度,由于微生物学检出率低,影响了及时精准的治疗。最后,药物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问题,且药物间相互作用及毒副反应限制了治疗选择。
为应对这些挑战,宋献民教授强调:需尽早启动广谱、强效、安全的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生存率。
03
俞云松教授基于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细菌重点病原体清单(BPPL),以“从2024 WHO细菌重点病原体清单看耐药菌感染数据”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引领专家学者关注全球耐药菌流行趋势。
俞云松教授介绍到,BPPL-2024对耐药病原体优先级进行了调整,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肠杆菌目细菌(3GCRE)、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及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列为关键优先级,凸显了CRO感染的公共卫生挑战。
我国血液科CRO感染形势严峻,高检出率、高耐药率及产金属酶的CRE比例高,加剧防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三剑客”由于其局限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替加环素虽然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但不同机构制定的折点标准差异大,难以很好评估其敏感性及确切的临床疗效,现有研究已经发现:临床疗效因不同MIC值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替加环素组织浓度不理想,临床常需增加剂量,高剂量的替加环素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
多黏菌素类药物,尽管对多种耐药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耐药,常需联合应用其他抗菌药物。此外,其肺组织浓度低,常需通过注射+雾化吸入联合给药,且肾损伤发生率较高。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主要用于产KPC酶肠杆细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目前是治疗上述耐药菌感染疗效较好的抗菌药物,但其对产金属酶的阴性菌感染无效,新KPC亚型不断出现,相对于泌尿道和血流,在肺部的浓度偏低,且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剂量调整推荐不合理等,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临床应用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同时也面临挑战,尤其是血液病CRO感染患者。
因此,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耐药性挑战。
04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王椿教授聚焦于临床实践,阐述了“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了精准医疗的重要性。
王椿教授首先介绍了粒缺伴发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常见感染部位,如肠道、肺部和皮肤等。随后,详细讨论了感染诊断的关键步骤,包括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在治疗方面,强调了初始经验性治疗的重要性,患者风险评估和细菌耐药风险评估是制定合理抗菌方案的关键。
在少数具有抗CRO活性的抗菌新药中,新型氟环素依拉环素已在国内获批可及,且表现出了极大的治疗潜力。依拉环素对CRAB和CRE的体外抗菌活性比替加环素高2~8倍,同时其在肺组织中的浓度优于替加环素,且不良反应较低。凭借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表现,依拉环素已先后获得《IDSA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指南》、《ESCMID MDR阴性菌感染指南》、《中国CRO感染诊疗及防控指南》等多项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用于治疗CRO感染。因此,对于粒缺伴发热患者,精准评估以及合理使用包括依拉环素在内的新型抗菌药物,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05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爱宁教授分享了“国家卫健委新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项目”,旨在通过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采集与病例分享,评估依拉环素的临床用药现状与遏制耐药效果,以更好地应对微生物耐药挑战。
中期报告汇总885例临床使用病例的数据,以肺炎最为常见(60.5%)。323株病原菌提交了亚胺培南敏感性数据,326株病原菌提交了美罗培南敏感性数据,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分别高达93.9%~96.4%和84.5%~85.5%。299株病原提交依拉环素敏感性数据,依拉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敏感率高,分别达94.1%和93.3%(ChinaCAST折点)。治疗结束时,依拉环素的临床和微生物学有效率分别高达89.0%和89.7%,691例病例提交了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数据, 平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4天。安全性方面,依拉环素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9%,整体耐受性良好。
总体而言,该项目不仅促进了依拉环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还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治愈患者并应对耐药问题。
06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俊教授通过“数据洞察-国家卫健委新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项目之血液篇”讲题,为新型抗菌药物在血液科临床应用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中期报告纳入211例血液科患者,患者大多伴有近期化疗/放疗史(77.3%)、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53.1%)以及中央静脉插管(50.7%),主要感染类型为肺炎(75.0%)。依拉环素展现出高体外敏感性,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率均达到100%。多数患者(66.4%,140/211)在使用依拉环素治疗前接受了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及磺胺类等,平均疗程27.16天,表明患者既往抗菌治疗复杂,感染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大。
结果显示,依拉环素在血液科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同样获得了令人欣喜的疗效,临床和微生物学有效率分别达到87.7%和89.1%。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总体人群更低,仅2.4%。总结来看,依拉环素在血液科感染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07
在本次论坛中,专家们探讨了血液科面临的耐药菌感染挑战,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他们强调了精准诊疗在抗击耐药菌中的关键作用,并分享了依拉环素的临床应用数据。《依拉环素临床应用综合评价项目》中期报告,已为临床提供了宝贵参考,随着项目进展,累计纳入3000余例患者的结题报告将为临床各科室在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上提供更全面的指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也将为耐药菌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来源:《感染医线》)
温馨提示
添加小助手请备注“血液”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