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座古朴且醇厚的河北小镇

美食   2024-12-14 10:01   江苏  

走进邯郸的峰峰矿区——彭城镇,小镇不大,骑车十几分钟就可以转完,但是这里却有大名鼎鼎的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的响堂山石窟,它是北朝时期留给后世珍贵的艺术宝藏。


这里还是中国北方的“瓷都”,曾经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美誉,据《曾修磁县志》记载:“瓷器产于县境之彭城,由宋及今相沿已久,窑场靡集,磁店森列,所占面积纵横二十余方里。”

此地历史悠久,自然吃食也独具特色,仿佛从殷墟时代延续至今,色香味古朴且醇厚,数公里之外几乎就很难吃到,甚至看不见彭城独有的豆沫、皮渣和三下锅了。
 
 

笼盔墙


磁州窑

我曾4次到彭城拍摄磁州窑。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印象中街巷的空气中弥漫着煤灰的味道,天永远灰蒙蒙的,好像从来就没有晴天。

走在大街上,反倒对笼盔(烧碗的底座)墙和馒头窑(烧陶器的窑)印象深刻,因为到处都是像大馒头一样的窑址。据说这也是彭城“四大怪”之一,“笼盔垒墙底朝外”,既漂亮又特别,非常入画。

笼盔墙

笼盔,学名“匣体”,就是在烧制过程中保护陶瓷的耐火材料(模子)。陶器在高温烈火的烧制过程,笼盔逐渐变形损伤,直到再不能当护“陶”使者。

笼盔墙是用笼盔一圈圈地立着码放的墙,笼盔正看好像一圈圈贴在墙上的大铜钱儿,侧看像一层层波澜起伏的波浪。

笼盔

我们往往在欣赏的过程中忽略它细部的美。我试着用摄像机的微距镜头拍摄,发现笼盔表面的沙砾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煅烧泛出五光十色的光芒。

笼盔

随着时间的变化光线的不同,色彩在深深浅浅的黄色之间变幻着,晕染着,甚是美妙,像画家梵高的油画一样,细碎的笔触折射出火一样的力量。千锤百炼的笼盔被高温烈火淬炼出极致的美,从细微之处反映磁州窑历史的沧桑巨变。
 

馒头窑


馒头窑

馒头窑像一个个放大的馒头,高高矗立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

窑的外圈被一层层笼盔包裹着,目的是增加窑壁的厚度,减少散热保持窑内温度。窑的形状是底大上小,呈螺旋状上升。

馒头窑

窑壁经过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已经黑黢黢得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人居其中仿佛处在一个巨大的黑匣子中间,只有窑的顶端才露出一小片圆圆的天井,有种直插云霄的感觉。

窑内空空荡荡的,即使发出微弱的响声,声音也会在空阔的窑场内回旋。闭上双眼,仿佛置身茫茫宇宙之中,冥冥之中感受空灵的世界带给人内心一种无限升华的体验。


白地黑花与彩绘


区别于其他地方瓷的轻薄,磁州窑的瓷比较厚重,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有一种厚重感。


即使经典如“白底黑绘”,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剪影、一般的图案或者简单的装饰。


黑釉里面有深浅色的变化以此达到灰色和褐色的逐渐过渡、明暗渐变的立体效果,这可能就是瓷器背后工匠的烧制工艺技术与审美结合的奥妙。


彩绘“红绿彩”可能是磁州窑师傅的绝活,一束花、一片叶、一条鱼、一只鸟,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没有几十年的工夫很难做出来。

其中最难表现的是民间传统故事(磁州窑艺术馆很多),人物情景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每一笔都不可重复。这和工匠师傅观察生活,取材于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即使一条红褐色的锦鲤,单一的“铁锈花”的颜色,都是利用当地所特有土质和矿石颜料的特性——经过高温烧制过程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铁锈红”。


豆沫儿



豆沫儿是流传于河北南部经典的小吃之一,选用邯郸地区优质的小米,把小米炒熟后在石臼中舂成粉,再加入少许小茴香、花椒面,经过小火慢慢地熬制,把小米的香味充分地释放出来,配合豆沫的辅料有碎花生、煮黄豆、小菠菜(时令菜)、小粒豆腐、碎粉条等等。


熟锅后趁热撒一把白芝麻,那就是香上加香了。豆沫属于素食,吃起来却没有一点素食的感觉,一碗黄澄澄的豆沫表面仿佛漂浮了一层薄薄的油脂,据说那是非常有营养的豆沫皮子,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对于彭城人来说,早餐必须先从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沫开始。


皮渣


皮渣出自殷都流域,至今只流传于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应该说是中国流传较早的小吃之一了。


皮渣装着我小时候满满的回忆,大概那个年代缺肉少油,皮渣是一种稀罕物,平常吃不到。只有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才会做皮渣,还要互相送皮渣。


也能从皮渣上分辨出每家每户厨艺的高低。皮渣是过年餐桌上必须有的一道硬菜,所以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次。为什么喜欢吃皮渣?大概是因为皮渣的味道、形状和口感像极炒肉片儿。

皮渣主要由粉条勾芡(红薯芡)而成,红薯芡起到凝聚粉条的作用,不然蒸出来的皮渣很容易散,皮渣勾芡是个技术活,太稠容易硬,太稀容易散。调料必须齐全,葱、姜、蒜、酱油、虾米皮、五香粉缺一不可。虾米皮是皮渣的点睛之笔,皮渣的“鲜”就全靠它了。也只有虾米皮是做皮渣唯一带点“荤”的食材了。


在彭城,皮渣有多种多样的做法,如大锅菜烩皮渣、蒸皮渣、油煎皮渣、炒皮渣、烩皮渣。现在又有了皮渣炸串。


在彭城凡是遇到红白喜事都会看到皮渣的影子,没有皮渣都不好意思说是在请客。彭城人的吃食没有皮渣不行,皮渣是彭城人的灵魂、标签和必需品。


彭城“三下锅”


在彭城,“三下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经常有人说,我是吃着“三下锅”长大的。


其实“三下锅”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窑工菜”,据说是早年窑主在烧窑前款待窑工必备的一道菜。除了让窑工心情愉快好好工作之外,还希望能保佑这一炉好窑能够烧制成功。


古色古香的彭城大街小巷随处能看到“三下锅”的招牌,陈家顺味三下锅、胜利三下锅、千禧三下锅、闫记三下锅、大魏三下锅等等。


“三下锅”的内容必须有三荤、三素、三绿,三荤是指炖肉、炸丸子、小酥肉;三素是指蒸皮渣、炸豆腐、炸土豆;三绿是蒜薹、豆角、时令蔬菜。


“三下锅”既是饭又是菜,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锅菜,制作起来复杂且讲究。譬如小酥肉必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切成条作为基料,再加入白面粉搅拌成糊状,加入少量的盐和五香粉,给五花肉挂糊后炸制,达到九成熟即可出锅。


肉和面的味道互相融合,小酥肉既可以凉着吃,也可以作为“三下锅”的主要食材。九种食材汇成一锅,五味杂陈,满足各种味蕾对美食的不同需求,彭城“三下锅”暖人、暖胃、暖心,最后再加入沁人心脾的灵魂芫荽(香菜),那叫一个完美!

文/三只眼
摄/杜晓辉

1

END

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新刊订阅

(点击下图)




《美食》杂志小红书

(点击下图即刻关注)






往期精彩:
王兴兰:中国孔府菜第一女传人
张吉顺:炊事班小兵的鲁菜大师成长记
李培雨:三尺灶台上的烹饪艺术家
程伟华:五十年专注一件事的鲁菜大师
俞炳荣:土菜精做,传承创新嘉兴味道
茅天尧:首创绍兴菜十大特色风味体系

美食杂志
餐饮介绍,旅游,健康,餐饮类信息,美食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