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最city的文人吃高邮

美食   2024-10-12 17:00   江苏  


我对高邮最初的印象来自小时的课文《端午的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汪曾祺笔下那枚冒油的、蛋黄红彤彤的、蛋白细腻的咸鸭蛋从此在脑海里萦绕不去,时不时滑下一滴红油引出馋虫。

随着年岁增长,读了更多的汪曾祺的文章,高邮的形象愈发丰茂,芦苇漫漫,湖泊浩渺,肥美的鸭子在天空的倒影上划出层层涟漪。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食物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生活情感,成为表达对生活热爱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方式,他将烹饪视为“轻量的运动”,喜欢亲自选购食材并制作美食。

汪曾祺笔下的食物不再是食物,常常与家乡、记忆和情感紧密相连,从家中的炒米、焦屑、端午的鸭蛋、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和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无不一往情深,款款道来。

如他在《旅食与文化》中所说:“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终于来到高邮,第一时间奔赴汪曾祺纪念馆。这幢建筑的四角镂空,可透过玻璃窥见高邮的建筑和人,像极了被清风翻动的书页。


汪曾祺纪念馆静谧恬淡,手稿和书籍在时间中等待过路人的驻足。阅览室中有孩子有大人,俱是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

在汪曾祺纪念馆里看饿了,出来便打车去饭馆,点上心心念念的咸鸭蛋、汪豆腐、塞肉回锅油条、蒲包肉。



咸鸭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吃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再也“瞧不上”别的地方的咸鸭蛋。一枚大鸭蛋被一剖为二,蛋白细腻得反光,两颗油汪汪的蛋黄一大一小,葫芦似的挨在一起,还未触碰,那油便一个劲的往外冒。


筷子或勺子一挖,油流得愈发快,滴在米饭上金灿灿。蛋黄沙沙的,没有蛋白咸,可以白口吃。蛋白若是和进白粥,那真是逍遥不过。



汪豆腐



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作“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
——汪曾祺《豆腐》

我喜欢吃豆腐,不论是小葱拌豆腐,还是豆腐脑。我喜欢吃羹,每逢宴席先要盛上满满一碗热羹。

故而高邮的汪豆腐叫我产生“恨不相逢早”的遗憾。舀起一勺,豆腐碎和猪血块被薄芡包裹,犹如颤动的果冻,滚烫又鲜美,咂着舌头咽下肚,赶着吃第二口第三口,全然忘了“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蒲包肉



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汪曾祺《异秉》


蒲包肉粉粉的,口感近似于午餐肉,有点凉。我发现在汪豆腐里涮一下会更美味。



塞肉回锅油条



塞肉回锅油条,这是我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汪曾祺《老味道·做饭》

塞肉回锅油条,汪曾祺已把品尝之味写得动人又清楚,确实是好吃到可以申请专利。

有家饭店塞得是回锅肉,咸香酥脆,另一家饭店塞得却是大颗虾仁,弹嫩酥脆,又填一丝鲜意。






汪曾祺写高邮的美食,更写高邮。故乡的一草一木,早已成为心底最深的烙印,埋藏于心的乡土情结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小说《鸡鸭名家》《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大淖记事》《故里杂记》《徙》《晚饭花》《皮凤三楦房子》《鉴赏家》《八千岁》《故里三陈》等,以及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或在芦花荡边,或在大淖边,或在保全堂里,或在当年的县立第五小学里,演绎着各自的故事。


《自报家门》中,汪曾祺回忆到:“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房……我到银匠店里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竹杆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这座小城的人和事日后也就是汪曾祺追忆的所在。在《我的家》中,他写到夏天吃各种水果,乘凉;秋天捡梧桐叶子和茅栗子;冬天吃青菜、冻豆腐、咸菜汤。

汪曾祺的心从未曾离开故土,一直在寻回儿时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好奇和最初的味道。“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话生动活泼,令人莞尔,但在这份骄傲背后,又何尝不是在思乡呢?

1

END

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新刊订阅

(点击下图)




《美食》杂志小红书

(点击下图即刻关注)







往期精彩:

俞炳荣:土菜精做,传承创新嘉兴味道

茅天尧:首创绍兴菜十大特色风味体系

胡忠英:杭帮菜泰斗的“迷宗”之路

刘锡安:从昆山放牛娃到非遗奥灶面传承人

田建华:左手执厨,探索创新苏帮菜

王献立:学百家所长,编书育桃李



美食杂志
餐饮介绍,旅游,健康,餐饮类信息,美食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