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城市真的用好了会展和节事活动吗?| 如何理解eventful city?

创业   2024-07-20 23:06   上海  
今天和治年兄等朋友在群里讨论了一个话题,主题是关于“城市(文化)活动与营销(传播)”方面的,我觉得挺有意思。毋庸置疑,城市可以通过举办合适的会展活动特别是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来推动城市发展,尤其是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城市更新。
这篇推文,我想讨论一下eventful city。我们可以将其直译为“节事之城”,对于城市,这项工作可能和文旅局、商务委、体育局等不同部门都有关系,但最好的模式还是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统筹。例如,香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提出过“节事之都”的旅游宣传口号,但主要是香港旅游发展局在推动。
2015年3月,Greg Richards教授在一次城市规划会议(Ajman)上发表过一篇论文Developing the Eventful City: Time, space and urban identity(《打造节事之城:时间、空间和城市身份》)。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越来越需要为投资、资源和注意力而竞争。在这场全球竞争中,需要动员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来支持和实施城市的长期愿景,许多城市陷入了追求短期解决方案或“快速政策”的陷阱。例如,有城市提出“创意阶层”方案,有城市则试图通过建造标志性建筑来吸引媒体关注和游客,但这两种策略的问题在于它们容易产生模仿性开发,导致不同城市在政策上趋于一致,进而在外观和感觉上变得相似。
Richards教授提出,可以通过“节事之城”战略来实现更广泛的目标。
“节事之城”是一个动态和活跃的概念,强调通过各种节事活动来激发城市的潜力,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维持和提升城市身份的必要性

Brabazon(2014年)提出,全球城市发展模型的普遍化存在严重问题。这些模型通常由国际顾问、建筑师和发展公司开发,其他他们对自己设计解决方案的地方知之甚少或压根并不关心。其结果充其量是一系列“看起来相似”的城市,它们拥有相同的基础设施和乏味的全球化氛围。最糟糕的是,有可能创造出不适合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性失调的地方。

城市生活不仅仅是建筑,还有它们被思考和使用的方式——它们关乎城市的生活和身份。

节事活动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发展过程通常由空间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异驱动。随着不同功能的更迭,城市的各个区域根据其吸引投资和刺激经济、社会及文化进程的能力而发展或衰退。在许多老城市中,衰退地区的再开发受到潜在使用价值低于当前市场价值的利润潜力的刺激。

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的举办在特定时间使用特定空间,这个时刻的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压缩特定空间的时间来增加(有时是戏剧性的),从而为城市创造独特的价值。

从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a city with events)到节事之城(eventful city)
城市普遍努力吸引和发展节事活动,但这也常常会导致“模仿”效应。节事活动比建筑更易变动,并且像奥运会或FIFA世界杯这样的大型活动,它们时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来到一个城市,然后转移到另一个(通常是竞争的)城市。
所以,最关键的在于不仅仅是举办节事活动,而是要学会如何积极地、战略性地使用它们来实现城市更广泛的政策。这便是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和节事之都之间的根本区别。

Richards教授认为,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a city with events)和节事之城(eventful city)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 整体性与局部性(Holistic vs. Sectoral)
  • 节事之城采取全面的方法,将节事活动作为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可能仅将会展、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视为特定领域或部门的活动。
  • 战略性与策略性(Strategic vs. Tactical)
    • 节事之城有意识地使用节事活动来支持长期的政策议程,以提升所有居民的生活质量。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可能更多地关注短期的策略性目标,如增加游客数量或即时经济收益。
  • 主动性与被动性(Proactive vs. Reactive)
    • 节事之城主动规划和利用节事活动,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可能更多地对事件做出反应,而不是主动利用它们。
  • 合作性与竞争性(Collaborative vs. Competitive)
    • 节事之城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可能更注重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争夺大型活动的举办权。
  • 创新性与迎合性(Provoking vs. Pandering)
    • 节事之城通过节事活动激发公众的思考和参与,挑战传统观念。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可能更多地迎合观众的现有喜好,而不是推动新的文化或社会实践。
  • 市场引领与市场跟随(Market Leader vs. Market Led)
    • 节事之城通过创新的节事活动引领市场,塑造城市的独特卖点。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可能更多地跟随市场趋势,举办符合当前流行趋势的节事活动
  • 场所营造与场所营销(Place making vs. Place marketing)
    • 节事之城通过节事活动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增强居民和旅游者的地方归属感。
    • 拥有节事活动的城市可能更多地使用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作为营销工具,推广城市的品牌形象。

    由此可见,“节事之都”是一种战略,其成功可能在于以新的方式看待节事活动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节事活动所标记和包含的时间具有独特的品质,使其成为城市的有用资源;节事活动的时间压缩也可以成为一种空间压缩,创造出远高于正常水平的人口密度,同时也提高了场地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至少在短期内为城市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

    因此,致力于推动会展业发展甚至提出要把会展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的城市,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理解会展业。

    如何评估一个城市是否成功地将会展和节事活动融入其整体发展战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

    1. 战略整合性(Strategic Integration)
      评估城市是否制定了包含会展和节事活动的全面发展战略,以及这些节事活动如何与城市的长期目标和政策相协调。
    2. 多部门参与(Multi-sectoral Involvement)
      考察不同部门(如文化、旅游、商务、经济发展、体育等)如何参与会展和节事活动规划和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3. 社区参与和受益(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Benefit)
      分析节事活动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包括居民的参与度、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以及事件对社区生活质量的改善。
    4. 经济影响(Economic Impact)
      评估会展和节事活动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包括直接的经济收益(如旅游消费、就业机会)和间接的经济效应(如品牌价值提升、长期投资吸引)。
    5.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考察会展和节事活动的举办是否符合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原则,以及会展和节事活动对城市资源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6. 品牌和形象(Branding and Image)
      分析会展和节事活动如何加强或改变城市品牌形象,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城市的整体市场定位相一致。
    7. 创新和创造力(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评估会展和节事活动是否促进了创新和创造力,以及它们是否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经济活动。
    8. 节事活动多样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
      考察城市会展和节事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它们是否为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包容性体验。
    9.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评估城市如何管理与会展和节事活动相关的风险,包括安全、财务和声誉风险。
    10. 遗产和长期影响(Legacy and Long-term Impact)
      分析节事活动对城市遗产的贡献,以及它们在节事活动结束后对城市产生的长期影响。
    11. 监测和评估机制(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考察城市是否有系统的方法来监测会展和节事活动的影响,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12. 政策支持和法规框架(Policy Support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评估城市是否有支持会展和节事活动融入发展战略的政策和法规框架。


    活动研究
    使命:致力于推广活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推介优秀的活动研究成果,推进活动领域的产学研融合\x0d\x0a理念:聚力探新 分享致用\x0d\x0a口号:值得传播的活动研究发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