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亡于谁手:英雄末路与幕后黑手的博弈

时尚   2024-12-04 18:49   贵州  


在蜀汉政权的覆灭历程中,多数人曾将矛头指向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然而,真正将蜀汉推向衰败深渊的,却是四位隐匿于幕后的关键人物。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行径,或直接、或间接地为蜀汉的灭亡铺就了道路,其中三人不得善终,仅一人安享荣华。

 

马谡:街亭之失,希望陨落

 

诸葛亮承继先帝遗志,在平定边患、稳固国内局势后,毅然抓住曹丕辞世、魏明帝初登大宝的绝佳契机,挥师北伐曹魏。蜀汉大军突如其来的攻势,令魏国措手不及,南安、天水与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降,魏国朝野震动,人人自危。值此关键时刻,魏明帝展现出非凡的镇定与决断,亲赴长安督战,并遣名将张郃率五万精兵驰援陇右。

 

诸葛亮为保障大军顺利攻克祁山,委以爱徒马谡重任,令其率部坚守街亭,阻击张郃援军,为大军进攻争取宝贵时间。马谡虽饱读兵书,却因过度自负,对丞相的战略部署置若罔闻。他舍弃当道扎营的良策,转而屯兵山上,妄图以逸待劳、居高临下,以奇谋制胜。

 

岂料,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鸿沟。大战前夕,马谡所部水源遭张郃切断,大军被困于荒山之上,陷入绝境。尽管将士们拼死突围,却屡屡受挫,回天乏术。最终,街亭失守,赵云在箕谷的战事亦陷入不利,诸葛亮所率大军面临被魏军合围的险境。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含恨退兵,此前取得的战果付诸东流。

 

此役堪称蜀汉最具希望的一次北伐,此后,魏国不断强化防御,蜀汉的北伐之路愈发艰难,再难重现昔日辉煌。马谡的刚愎自用,不仅令诸葛亮的心血毁于一旦,更使蜀汉错失了扭转乾坤的绝佳机遇,成为蜀汉国运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谯周:舆论攻心,劝降亡国

 

谯周生于公元 201 年的书香世家,幼年丧父的他,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堪称当地才俊。蜀汉建国后,凭借其卓越的学识,谯周受诸葛亮赏识,先后出任“劝学从事”与“典学从事”,肩负起主管文教事业与州郡文化事务的重任,成为益州文人集团的核心领袖。

 

彼时,自诸葛亮至姜维,持续不断的北伐战争致使蜀地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谯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秉持着对仁义道德的尊崇,对这种穷兵黩武的国策深表异议。

 

公元 257 年,谯周精心撰写了传颂千古的《仇国论》。文中虚构两国,深入探讨小国在面对大国时的生存与取胜之道,并为蜀汉规划出一条与诸葛亮、姜维北伐战略截然不同的路线。他强调“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意即强大之国常因久无威胁而懈怠,弱小之国则因忧患而奋发图强。

 

谯周坚决反对蜀汉以卵击石般的北伐,认为此举徒耗国力,且促使魏国加强防备。他主张蜀汉应先致力于国内稳定,凝聚各方力量,待国力强盛、敌国松懈之时,再图大业。

 

《仇国论》问世后,在蜀汉国内引发轩然大波,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情绪被瞬间点燃,原本支撑他们的“光复汉室”信念亦随之动摇。此文一出,人心惶惶,军心涣散,北伐大业遭受重创。

 

公元 263 年,邓艾率魏军如入无人之境,兵临成都城下。谯周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力主刘禅投降,以保百姓安宁。刘禅最终采纳其建议,蜀汉宣告灭亡。谯周以一篇文章,摧毁了蜀汉的精神支柱,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诸葛瞻:兵败绵竹,希望破灭

 

诸葛瞻,身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自出生起便备受瞩目,众人皆期待他能继承乃父遗风,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诸葛瞻自幼聪慧过人,于书法绘画领域颇具天赋,深得众人喜爱。然而,过度的赞誉与期待,亦使他背负了沉重的盛名之累,其真实才能被外界的光环所掩盖。

 

彼时,每当朝廷颁布善政,无论诸葛瞻是否真正参与其中,百姓皆归功于他,“武乡侯”之名成为品质与威望的象征。在众人眼中,他便是蜀汉未来的希望之光,是诸葛亮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公元 263 年冬,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如一把利刃直插成都平原。诸葛瞻临危受命,率部前往抵御。行军途中,黄崇多次建言,恳请诸葛瞻加速进军,抢先占据险要地势,将敌军阻拦于平原之外。然而,诸葛瞻优柔寡断,迟疑不决,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邓艾大军得以顺利突破险阻,长驱直入。诸葛瞻无奈之下,只得率部退守绵竹。

 

诸葛瞻于营帐中接获邓艾劝降书时,其内心的骄傲与尊严瞬间被点燃,他怒斩来使,整军备战,决心以死相搏。战前,诸葛瞻慷慨陈词:“我于朝堂之内,未能铲除黄皓奸佞;于朝外,亦无法制衡姜维;今领兵作战,又无力挽救国家危亡,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归见陛下!”

 

绵竹之战,遂成为蜀汉与魏国的生死对决,亦是蜀汉的最后挣扎。面对魏军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蜀汉将士浴血奋战,却终因寡不敌众,诸葛瞻、张遵、黄崇皆壮烈殉国。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见大势已去,仰天长叹:“我诸葛一家深受国家厚恩,却未能建功立业,唯有以死报国,方可谢罪!”言罢,毅然冲入敌阵,英勇捐躯。

 

诸葛瞻的兵败身亡,如同一记沉重的打击,彻底粉碎了蜀汉民众心中仅存的希望。朝廷内的主战派因失去领袖,亦陷入群龙无首之境,蜀汉政权自此名存实亡,再无回天之力。

 

黄皓:弄权乱政,蒙蔽圣听

 

黄皓身世不详,然早在刘禅十七岁即位之时,便已侍奉于宫中,凭借狡黠谄媚之术,逐渐赢得刘禅的宠信。

 

初时,黄皓因忌惮辅政大臣董允的刚正威严,尚不敢肆意妄为。董允在世时,屡次劝谏刘禅远离黄皓,并曾当面斥责黄皓,令其有所收敛。

 

公元 246 年,董允辞世,陈祗继任侍中。陈祗与黄皓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二人相互勾结,渐次染指朝政。公元 258 年,陈祗病亡,黄皓趁势独揽大权,操控朝政。

 

刘禅之弟刘永,见黄皓专权乱政,义愤填膺,多次上书弹劾。黄皓怀恨在心,遂于刘禅面前屡进谗言,致使刘禅对刘永心生嫌隙,疏远于他,刘永竟数年不得面圣。朝中大臣见风使舵,纷纷依附黄皓,以求自保。凡有异议者,黄皓皆不择手段,将其贬谪出京,朝堂之上再无反对之声。

 

姜维久掌兵权,对黄皓弄权之举洞若观火,深感忧虑。然其行事鲁莽,上书刘禅请求诛杀黄皓。刘禅非但不听,反而将姜维奏疏示于黄皓。黄皓佯装惊恐,向姜维致歉,姜维见状,心生疑惧,恐遭不测,遂不敢回朝,只得奏请前往沓中屯田。

 

后姜维闻钟会于关中练兵,深感不安,上书刘禅请求增兵防御。黄皓却迷信巫蛊之术,妄断魏军不会来犯。刘禅偏听偏信,未作防备。

 

待魏军兵临城下,姜维于前线奋力抵御钟会大军,却不想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惊慌失措,最终开城投降。黄皓弄权乱政,蒙蔽刘禅视听,致使蜀汉错失诸多御敌良机,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蜀汉之亡,非一人一事所致,实乃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累积,终致量变引发质变。马谡之失、谯周之论、诸葛瞻之败、黄皓之奸,皆为蜀汉灭亡的重要推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