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四大名著细细品味,会发现每一部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三国演义》尤甚,其中的遗憾与不甘令人痛心疾首。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一生便是如此,从刘备三顾茅庐出山掌权,经火烧博望、新野而一战成名,再到计取荆州、夺得益州,为刘备在三足鼎立中稳住阵脚。
然而,关二爷败走麦城后,刘备不听诸葛亮再三劝阻,举兵与东吴交战,却遭遇火烧连营之惨败,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为兴复汉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身入局欲逆天改命。但随着诸葛亮命丧五丈原,蜀国命运急转直下,这其中原因之一便是诸葛亮之后缺乏可靠接班人,而他最初钦点之人并非姜维,此人是谁?诸葛亮又为何选中他呢?
天水姜维:传奇的一生
姜维生于天水冀城,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的艰难使他愈发成熟,赋予他超越常人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信心。父亲的早亡让他童年艰辛,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其中苦难可想而知。好在姜维父亲因平定叛乱有功,姜维得以继承烈士家属称号,顺利参军成为“官中郎”。
姜维家境早期还算优渥,加上母亲操持,留下了一定财产,让他能接受新式军事教育,为军旅生涯创造了条件。公元228年是姜维人生的转折点,那时他二十出头,听闻诸葛亮大兵压境,与太守准备迎敌,可太守胆小,未战先逃,姜维被冀城人民推举为投降代表向诸葛亮请降。此前魏延向诸葛亮请降时,孔明因其有反骨差点斩杀,而面对姜维,诸葛亮却满心欢喜,委以重任,没因他是降将而轻视,当时姜维27岁,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年龄相近,诸葛亮似觉这是上天安排。
不过,前期姜维机会不多。一方面马谡、蒋琬等是蜀汉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姜维是降将,诸葛亮需考虑众人看法,对他有一段蛰伏考察期。直至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维都未得到真正重用,反而是蒋琬更看重他,提拔他为镇西大将军,这不过是因蜀国大将凋零,缺乏新生代力量。但之后姜维展现出非凡军事谋略,蒋琬离世后,费祎等人难以制衡,姜维权力渐大。他效仿诸葛亮五次攻打曹魏,战绩不俗,可他在蜀国内部口碑两极分化,不过他对蜀汉忠心耿耿,刘禅投降时,他还设下“一计害三贤”,对未曾见过刘备的他而言,这份忠诚难能可贵。
诸葛亮的最初接班人:诸葛乔
姜维虽是蜀国难得的人才,但并非诸葛亮最初欣赏的接班人。姜维26岁归顺蜀国时,诸葛亮47岁,六年后诸葛亮便病逝于北伐前线。当时诸葛亮一心攻魏,没心思培养接班人,姜维更像是意外之喜,所以后来才将大业托付给他。而诸葛亮一开始着力培养的是哥哥诸葛瑾过继给他的儿子诸葛乔。
诸葛乔一出生就被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视如己出,将五行八卦、兵法谋略、治国理政等知识倾囊相授。诸葛乔虽不如诸葛亮聪慧,但在年轻一辈中能力不俗,诸葛亮对他的成长深感欣慰,用心培养。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带着诸葛乔,让他从都尉做起,熟悉军中事务,因为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诸葛亮希望诸葛乔通过战事建立战功,以防自己和五虎将老去后蜀国无人可用,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印证了他的远见。
命运的捉弄:诸葛乔英年早逝与诸葛亮的无奈
可惜天不遂人愿,诸葛乔英年早逝,不到25岁便抱病离世。诸葛亮痛心疾首,大病一场,其悲痛不亚于刘备夷陵之败。有人会问,诸葛乔死后诸葛亮为何不另选继任者?实则他别无选择。一方面,蜀国人才短缺,文弱于武,除诸葛亮外,刘备的军师庞统英年早逝,徐庶被曹操软禁,糜竺、糜芳等谋士不足为用,诸葛亮疲于应对,无暇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诸葛乔去世时诸葛亮已40多岁,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出生,即便诸葛亮能活到60岁,那时诸葛瞻也只是弱冠少年,难以担当复兴蜀国重任,且诸葛瞻悟性不如诸葛乔,诸葛亮若将重心放于亲生儿子身上,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葛亮虽神机妙算,但终究是凡人,无法参透长生不老之天机。他一次次力挽狂澜,却终因生命耗尽而倒下,这是丞相的无奈,也是蜀汉王朝的悲剧。若姜维能早十年投降,意气风发的诸葛亮定会尽心培养,蜀汉命运或许改写,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与蜀国的命运只是有缘无分的过客。
结局:英雄与王朝的悲歌
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将蜀国推向高峰,但能力有限,顾此失彼。在培养的继承者离世后,他或许已明白蜀汉气数,但仍逆天而行。姜维仅凭与诸葛亮的忘年之交,为蜀汉奉献30余载青春,蜀汉霸业的无疾而终更显遗憾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