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将毕生所学传予诸葛瞻

时尚   2024-11-19 09:32   贵州  


 

中国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三个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最为漫长。在朝代更替的进程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关键人物,他们虽非帝王,却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着世世代代。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风云人物往往诞生于时代交替的混乱局势中,秦朝后的东汉末年便是典型。朝廷昏庸,致使地方群雄并起,割据势力纷争不断,战争频仍。各路枭雄纷纷广纳贤才,诸葛亮便是刘备阵营中堪称“智绝”的人物。

 

诸葛亮凭借非凡才华,助力刘备打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真正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即便刘备在白帝城病故后,他仍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只是最后自己也病痛缠身。

 

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明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何不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儿子诸葛瞻呢?原因主要有四点。

 

继承人的抉择与挫折

 

诸葛亮出山跟随刘备时,并未考虑寻找继承人,彼时他自比管仲乐毅,意气风发,认为凭自身能力可改变乱局,助刘备建立基业。因此他离开茅庐时才告知隆中之人,不要荒废他的田地,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归来。然而事与愿违,在帮刘备建立基业过程中,问题逐渐浮现。

 

一开始,事情就偏离了隆中对策。刘备未接受刘表的荆州,致使初步计划受挫,只能从东吴借荆州,这为后来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伏笔,如关羽身死、张飞亡故,刘备伐吴。此时诸葛亮已清楚蜀汉气数,夷陵之战让蜀汉精锐损失惨重,复兴之路只剩他一人。他开始意识到统一大业艰难,或许为求保障,从刘禅继位起便物色继承人。

 

诸葛亮最初选择马谡作为继承人并加以培养。南征孟获时,他向马谡问计,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考验。平定南方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诸葛亮多次问计马谡,这是对他的考验与肯定。

 

但问题随后出现,南方平定后,诸葛亮认为马谡可担大任,便带他参与北伐,并将驻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众人本以为马谡能出色完成任务,可他到街亭后,将诸葛亮叮嘱抛之脑后,放弃五路总口下寨,屯兵孤山。面对王平劝解,他傲慢不听,天真地以为士兵会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切断水源,马谡军队大乱,街亭丢失,他自己也险些丧命。这次失败导致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被诸葛亮斩首,诸葛亮对他彻底失望。

 

马谡死后,诸葛亮急于寻找新的贤才传承衣钵。在后续北伐中,他遇到天水姜维。姜维识破诸葛亮计谋,还利用诱敌之计算计诸葛亮,与赵云交战也不落下风,是难得的文武全才。诸葛亮爱才,将自己的计谋、阵法、兵器制造等知识全传授给姜维,还将北伐重任交给他。姜维不负期望,诸葛亮病故后,他多次研究兵法,先后九次带兵进攻中原,虽成果不大,但也收复部分地区。可昏庸的刘禅听信奸臣,蜀汉朝政被宦官黄皓掌控,姜维多次遭陷害,常年在外不敢回成都,蜀汉大祸临头。

 

诸葛瞻的失败与启示

 

蜀汉与魏国对峙时,邓艾兵分两路,一路在剑阁牵制姜维主力,另一路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姜维虽意识到危险,但分身乏术无法救援。刘禅慌乱,派诸葛瞻带兵在绵竹迎敌。当时局面本对蜀汉有利,邓艾大军历经艰险死伤惨重,蜀汉以逸待劳,但诸葛瞻还是战败。

 

决战前,诸葛瞻手下将领黄崇多次劝说他占据险要之地,实施消耗战,但邓艾送来劝降书贬低诸葛瞻,诸葛瞻中计,直接出兵。决战中,邓艾虽派出左右两路偷袭失败,但随后大军出击,爆发出强大战斗力。诸葛瞻父子溃败,诸葛瞻深感无力,称诸葛一氏身受国恩,已竭尽全力,随后自刎。这表明诸葛亮并未将用兵精要传给诸葛瞻。

 

原因剖析

 

作为父亲,诸葛亮为何不指导诸葛瞻呢?

 

首要原因是诸葛瞻年龄太小。诸葛亮北伐前给哥哥诸葛瑾的家书中提到儿子,当时诸葛瞻仅八岁,身心稚嫩,没时间对他专门教育。而且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带诸葛瞻上战场易有危险,所以他另寻他人。

 

其次,诸葛瞻心智不成熟,在朝中易招祸患。自荆州丢失后,蜀汉朝政不再团结,主战的荆州派和主和的益州派对立,诸葛亮在世时尚能控制,若他不在,年幼的诸葛瞻过早成为主战者,可能很快被陷害,所以需要找能镇住局面的姜维。

 

再者,侧重培养诸葛瞻不利于他长远发展。诸葛亮似乎已预见蜀汉未来,他愿独自承受苦难,不想让儿子过早卷入政治和战争旋涡,所以选择姜维。

 

最后,诸葛亮的身体问题。若他没生病,可以等诸葛瞻成熟后在战争中慢慢传授,使其成为姜维助力。但连年征战让他积劳成疾,北伐失败后病故于五丈原,有心传授却没时间了。

 

这对诸葛瞻而言是一种错过,两人人生的时间差,或许改变了蜀汉的命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