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史掠影①初露英姿:华东地区首支筑港正规军成立(1954-1965)

企业   2024-11-13 18:52   北京  

70年

是时间的刻度
更是奋斗的标尺

喜迎三航局成立70年
现推出70年发展历程专栏
全景呈现三航局
自1954年成立以来

壮阔的发展历程


艰难起步,三航局的建立





1954年1月1日,交通部决定并于2月1日正式发文:“为适应筑港工程需要,特组成上海工程队。”正式在上海成立“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筑港工程局上海工程队”。(上海工程队为三航局的前身,根据原始档案,上海工程队实际成立时间应为1954年1月1日。在1995年的职代会中,三航局的建局日正式被确立1954年12月18日。)




1955年2月,筑港工程局撤销,青岛工程处和上海工程队改由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直接领导。1956年4月21日,为加快华东沿海的建港步伐,交通部决定,原航务工程总局筑港工程局所属的青岛工程处与上海工程队合并,成立“航务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在青岛工程处原址办公,原上海工程队改为“航务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上海工区”。




1956年5月23日,航务工程总局决定,原属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部的上海市枫林桥(平江路139号)内的全部房屋与医学院路4号营房,由航务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接收。9月4日,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更名为交通部航务工程局;9月20日,“航务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改名为“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局”。




1957年3月8日,交通部明确三航局局址由青岛迁往上海。

组织机构初步成型

在“大跃进”和水运体制调整的大形势下,三航局以上海为中心开始承建大型码头工程,同时根据中央“精简机构”“充实基层”的指示,组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与整编,初步成型。到1965年底,全局有职工3884人,其中技术人员330人,局机关设11个职能科室,局下辖3个工程处。

第一工程处和第二工程处的沿革

1958年3月,三航局将原工地改组为5个工程队。9月30日,在三航局下放上海后,成立上海筑港工程局第六工程队,至此全局共设6个工程队。


1959年2月2日,根据《本局组织机构变动的通知》,三航局原有6个工程队改为4个工程队。1961年9月,根据《关于报送我局组织机构方案及主要干部配备名单的报告》,4个工程队又改设为3个工程队。


1965年2月25日,根据交通部批复,三航局以第二工程队为基础成立第二工程处,从3月1日起正式办公。5月20日,三航局在第一、三工程队的基础上成立第一工程处和第三工程处。1966年5月,第二、第三工程处合并为第二工程处。

成立第三工程处

1965年9月29日,三航局向交通部呈报申请成立第四工程处的报告:“根据目前及将来任务的发展需要,南京成立第四工程处。10月30日,交通部批复第三航务工程局,同意以南京工程队为基础,成立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1966年5月,南京第四工程处改为第三工程处。

混凝土预制厂

1958年7月2日,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同意三航局征用高桥港南沿黄浦江土地,约计面积91亩,作为混凝土预制工厂之用。1958年9月,预制厂改名为上海筑港工程局混凝土预制厂;1963年5月起更名为第三航务工程局混凝土预制厂。

设计处

1958年9月9日至11日,三航局决定在局机关设立设计室(下设勘探队、试验室)。设计和施工的合一,解决了设计和施工的矛盾。1964年12月11日,为加强设计工作,设计室改为设计处,为设计事业单位。

港工科学研究所

1960年2月,为加强对筑港工程的技术试验研究工作,三航局成立上海筑港工程局港工科学研究所,其前身为1957年建立的局中心试验室。港工科学研究所内设结构、土工、材料3个科研专业小组。

机关整编

1960年10月,局制订机关整编计划,成立整编办公室,开展机关的整编工作。在党委工作机构设置上,1962年1月3日,为加强对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三航局党委设立政治部;1月30日,为加强党的监察工作,成立监察委员会。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三航局从上海工程队成立之时起,便以贯彻、推行计划管理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中心工作,逐步建立起各项科学管理制度。但在 “大跃进”时期,三航局前期建立的管理制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随着中央在1961年出台《工业七十条》,三航局以此文件为纲领展开了企业整顿和管理制度的重建工作。

01

推行计划管理

上海工程队于1954年2月正式成立,一切管理制度都从头建立。计划管理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是三航局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关工作以计划指导生产的思想把工人生产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按照计划进行工作、检查工作,逐步建立起用以指导和调节企业生产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02

注重技术管理,开展“双革”运动

1956年4月25日,交通部举办“先进经验展览会”,三航局参展。1956年8月,三航局成立推广先进经验委员会。


1959年6月10日,上海筑港工程局开展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产优质、安全节约运动,成立了高产优质运动办公室,组织职工不断开展“双革”运动。三航局在这一时期的港口施工中采用长桩、宽梁、深梁等新型设计,代替了过去惯用的短桩、小跨度、框架式结构。


到1960年,技术工人达1708人,技术干部173人,其中工程师40人。全局工作船舶36艘,拥有各种主要机械设备1398台,机械化程度达56%。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完成了预应力、砂垫层等5项专题试验。


1965年,三航局在上海张华浜码头加固项目中首次采用无震动、无噪音压桩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利用原有施工设备制成150吨陆上压桩机。之后,又提出了水上无振动压桩工艺,由此制成世界上第一艘150吨压桩船。1966年2月,此项工艺获“国家经委新技术新工艺奖”。

03

劳动管理制度化

1954年,航务工程总局提出要把筑港工程单位的按月工资制改为计时工资加超额奖励制度,部分试行计件工资制。1955年,上海工程队在个别房屋建筑工地推行计件工资,取得了初步经验。1956年8月,三航局成立工资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在全局推行计件工资,全局96%以上的职工工资在原工资基础上平均增资13%。工资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工人劳动热情,刺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更加密切结合起来。

04

贯彻《工业七十条》,提升管理水平

1962年3月,上海筑港工程局第二届职代会上提出要坚决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之后,全局根据《工业七十条》精神进行了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目的的企业整顿工作。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在企业内部,从机关到队厂、从生产到管理、从人力到物力都进行整顿和改进,使得生产规模和组织体制逐步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巩固和提高。

上海水运工程建设主力军


立足上海,上海港第一座高桩桁架式码头

1954年9月,上海工程队承担了上海港第一个新建码头工程——上海一〇一厂231工程(首段),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港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高桩桁架式码头。上海工程队的231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创造了俯打斜桩法,得到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的称赞:“上海231工地中俯打斜桩方法,国内外未闻前例,称得起是科技界的一项创举。” 


1954至1958年间,三航局在码头修建工作外还承建了船台滑道、厂房、宿舍、学校等其他类型的工程,其中房建工程占了较大的比重。“一五”计划期间,三航局共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2003万元,平均每年劳动生产率为2860元/人。

开始承建万吨级深水码头

1958年-1960年,国家对上海港建设投资达7020万元,为“一五”期间投资的3倍。三航局在此期间承建的码头向万吨级泊位发展,如1959年建造的万吨级上港九区张华浜3-4泊位、上港六区日晖港7-8泊位等。为适应形势需要,三航局大力推广预应力构件,码头结构由过去的框架式改进为长桩大跨预应力梁板式,开辟了这一时期港口建设的新途径。


1961年至1966年初,三航局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主要有:继续建设张华浜水陆联运码头工程;上港六区北票码头8号泊位新建工程;上港三区汇山码头4号泊位改建工程等。


 “二五”期间,三航局开始走出上海,承担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港口建设。


船台、滑道和船坞修建工程

1956年,三航局承担了101厂船台的建设工程,当年1月开工,12月便竣工投产;1958年,为上海船厂新建3000吨级的船台(当时由上海筑港工程局施工)。


在船坞修建领域,1956年,三航局在上海张华浜船厂(现东海船厂)承接船坞改建工程,此为上海筑港专业队伍首次参与船坞建设;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一号船坞改建工程竣工。这些工程为其后三航局在船坞建设领域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1960年,中央根据中共鞍山市委提交的《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若干原则,包括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等。1961年,中央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党委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上的厂长负责制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根本制度。

成立党委,贯彻集体领导原则

为加强党的领导,1958年10月11日,经上海港务局党委呈报,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市政交通工作部批准,成立中共上海港务管理局筑港工程局委员会;1959年1月12日,中共上海港务管理局委员会批准,筑港工程局党委成立常委会;28日,党委对常委工作进行分工,制定了若干制度,基本上做到了重大问题和工作安排布置等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贯彻了集体领导原则。


1959年5月,局党委印发《加强党的领导的若干问题的规定》,通过举办理论学习班,作出《党支部领导工作方法总结》,提出正确贯彻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加强对生产的领导。

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1958年10月,局由党总支改为党委时,基层设有8个党支部,到1960年发展为3个党总支,16个党支部,车间、船组都成立了党小组;1960年6月,第一、二、三工程队分别成立党总支委员会;1965年7月,设计处成立党总支,下设机关、勘察队2个党支部。1965年9月,局党委决定在第一、二、三工程处和设计处设立政治处。


1962年10月,局政治部制定《中共上海筑港工程局支部工作细则(草案)》。

制定干部培养计划

1959年,局党委制订《一九五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六〇年六月培养干部计划》,要求各单位继续贯彻党的又红又专干部方针,把干部培训工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抓起来。

建立党代会、职代会制度

1965年8月4日至5日,中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改选了局党委会。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几个重要问题的通知》,正式决定把企业中的职工代表会议改为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1958年4月8日至15日,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局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三航局在下放上海市组建为上海筑港工程局后,于1960年1月重建职代会制度。2月下旬,召开了一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相继成立

1954年2月,上海工程队工会成立,由中国海员工会华东区委员会领导。1957年5月,三航局工会随同局机关迁移到上海,局工会隶属于中国海员工会上海区委员会。在三航局下放上海后,局工会也相应改称为中国海员工会上海筑港工程局委员会,隶属于上海港务局工会。1963年5月再次更名为中国海员工会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委员会,由上海港务局工会代管。


1957年7月,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区海运管理局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局总支委员会。1959年6月,上海筑港工程局召开第一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局第一届团委会。



来源:《中交三航局局史》

   


中交三航
交融天下,建者无疆。三航的发展,与您共享;三航的故事,同您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