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是时间的刻度
更是奋斗的标尺
喜迎三航局成立70年周年
现推出70年发展历程专栏
全景呈现三航局
自1954年成立以来
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文革”动乱中坚持生产
这期间港口建设虽然受到冲击,但三航局在一定范围内工程建设仍在继续,主要进行的是船坞修理、小型船排及一些专用小码头工程。1966年至1972年,三航局在上海港进行的码头基本建设工程有上港九区张华浜码头7号泊位新建工程、上海铁路局东站驳岸工程、军工路木材专业码头新建工程等。
1966年6月,由三航局设计处设计、第二工程处施工的江南造船厂2号坞扩建工程开工。
“三年大建港”时期企业发展壮大
1973年3月27日,周总理指示:“过去没有把港口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要在三年以内改变面貌。”国务院专门成立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全国港口建设大会战,迅速掀起港口建设的高潮。
三航局在“文革”动乱还未平息、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全部如期甚至提前完成了所承担的港口建设任务。凭借此历史发展机遇,三航局也迅速成长壮大,谱写出“哪里要建港,哪里有三航;哪里有三航,哪里大建港”的“大建港”精神。
从“工业学大庆”到落实《工业三十条》
197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三十条》)下发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国务院各部、委党组试行,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公布实行。
“文革”后,中共中央和交通部部署企业整顿以后,明确规定要恢复和健全管理制度,抓企业的八项经济技术指标。三航局在此期间依据相关文件指示,先后召开了生产 、财务、安全、质量、科技、设备维修、物资等会议,从订规划、订规章制度着手,加强企业管理。
通过整顿,各单位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开始普遍重视抓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全局普遍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改变了企业管理混乱、安全质量和机损事故多、生产效率低的局面。
② 创大庆式企业
第一个水工的春天,承建跨地域、跨领域重大工程项目
1966年至1978年跨越了3个五年计划,1973年开始的“大建港”使得我国建港事业跨进了一个新时期。在交通部部署下,三航局逐步承担华东大港建设任务,成为华东地区筑港主力军。施工领域上,三航局在这一时期除承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码头工程之外,在船坞建设、市政建设也为国家做出开拓性贡献。迎来了“第一个水工的春天”。
从单个泊位到规模性港区建设
三航局在“大建港”期间承建上海港码头23座,总延米长度3893米;仓库11917平方米,堆场20000平方米;其中,在1974年便为上海港建造了10个万吨深水泊位,1975年建码头14座,内含万吨级码头8座。
建成国内首座钢结构外海墩式原油专用码头
20世纪70年代,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厂开始建设,三航局承建了该厂重要配套工程陈山原油码头。1974年4月26日,主体工程完工。陈山原油码头是一座能停靠25000吨油轮的墩式油码头,并采用了圆柱钢桩结构,这在我国建港史上是首创。该码头也是三航局首次承建的钢引桥墩式万吨级码头,并在施工中首次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钢管桩工艺,此工艺于1977年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金山石化总厂-陈山炼油码头
扎根江浙,筑港华东
1973年以后,江苏沿海和长江下游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三航局承接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随着四处和五处的成立,使得三航力量真正扎根江浙,成为南京港、张家港、南通港、连云港港和宁波港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01
连云港港
1968年,三航局第三工程处开始连云港港万吨级煤码头建设工程。
1977年9月,三航局第五工程处承建连云港外轮航修站码头工程。此后又陆续承建了连云港渔业公司深水码头、连云港外轮航修站滑道工程、连云港一码头南端扩建工程等工程项目。1982年4月,庙岭港区一期工程正式开始劈山填海造陆,翌年5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工程包括3.5万吨级和1.6万吨级煤码头各一个。
02
南京港
1976年8月,国家计委批准在仪征县建设石油中转码头。三航局第三工程处承担建设任务,共建造6个浮式油码头。工程于1978年竣工。在此期间,三处还为南京炼油厂建造了6、7号油轮码头,靠泊能力均为2.5万吨级。
03
南通港一期工程
1977年,第三工程处承建南通港一期工程,这是三处首次建设大型综合性万吨级码头。一期工程在狼山港区建造3个万吨级深水泊位,水工部分总投资为1209万元,先后经3次兴建,陆续竣工投产。
04
宁波港
1976年至1978年,三航第四工程处在镇海港区建造长311米的重力式煤码头,包括1个万吨级泊位。这是四处建设的第一个码头工程,也是镇海第一个重力式煤码头。
战备工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中国以战备为中心在内地进行大规模工业、交通基本建设,三航局承担了大量战备工程任务。1965年,交通部直属水运企业战备座谈会纪要指出:三航局战时负责上海到南京及连云港地区的船厂、港口、水工港筑的抢修任务。根据会议纪要精神,三航局制定了《战备规划(草案)》和《战时水工工程抢修方案(草案)》,并成立战备领导小组。
船坞建设先行者
“三年大建港”时期,中国修船业的格局基本奠定,修船业开始纳入港口的发展之中,三航局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01
“钟山号”和“庐山号”
1971年8月24日,“钟山号”正式开工建造,局抽调局机关、第三工程处,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队、设计处、科研所组成施工连队。在建设期间,所有职工全部投入“战斗”、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经过10个月零8天的昼夜奋战,1972年7月12日,“钟山”号顺利下水,抬起了自重11000吨的巨大身躯。1975年9月26日,“钟山”号浮船坞在上海船厂张家港分厂成功托起了国产“东风”号万吨轮。“钟山”号的建成对发展我国造船和海运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又一艘万吨级钢筋混凝土浮船坞“庐山”号在第三工程处混凝土预制厂开工建造。1976年7月3日,“庐山”号胜利建成下水,这是“钟山”号的姐妹船。
02
江南造船厂3号坞的改建
始建于1934年的江南造船厂原3号坞是一座拆旧建新的50000吨级干船坞,原系2万吨级干船坞。原坞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77年,三航局第二工程处接下了这一重担。1982年9月20日,江南造船厂5万吨级新船坞终于建成,它在当时代表了华东造船工业和航运事业的最先进水平。
江南造船厂三号船坞
03
船台滑道工程
1956年至1985年,上海共计完成新建、扩建和船台滑道工程26项,其中由三航局实施的有16项,在70年代的代表性工程有上海船厂和油轮厂船台工程。
其他重点工程
1975年11月,由三航局承建的长江口第一座水文站胜利建成。
1976年6月29日,上海黄浦江大桥建成通车,三航局第二工程处参加大桥桥墩的打桩和施工安装任务。
动乱后党组织的恢复
1976年10月,经过拨乱反正,党的各项工作逐步得到恢复和加强。1977年6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对局党委班子进行调整充实。1978年1月17日,港务局党委转发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办关于局领导干部任职的批复。
1978年5月,交通部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下发通知,规定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均不再设立革命委员会,分别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厂长、院长、所长、处长、经理等分工负责制,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党的各项工作逐步恢复到正常的轨道。
1978年5月3日,三航局升格为交通部一级企业单位(局级),实行交通部和上海市委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党的组织关系隶属于中共上海市经委党组;工会由上海市总工会和中国海员工会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走出国门:积极承担援外项目
三航局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承担援外项目,在60年代第一次走出国门。1966年2月16日,交通部基建司发出通知,指示三航局全面负责援助缅甸雪当纸厂工程建设。三航局选派技术人员和工人分3批先后参加援缅工程建设。
1968年2月10日,交通部军管会生产指挥部决定:由三航局承担援助坦桑尼亚T-682工程水工工程施工任务。6月18日,三航局接受参加援建坦桑尼亚船厂码头和滑道工程的任务。
1975年7月,由交通部基建局安排,要求三航局负责并检验柬埔寨磅逊港炼油厂海底输油管道的损坏状况。三航局派遣技术干部和潜水组前往,较好地完成任务。
1976年6月1日,外经部通过上海市革委会以《委托承担援柬油码头函》下达三航局承担油码头施工项目任务。自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三航局先后两次派出20人次赴柬考察。1978年3月,开始施工。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三航局生产任务的变化是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形势所决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刚从恢复时期到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三年处于大跃进的高潮,发展速度很快,后两年处于国家困难时期,任务明显下降。三年调整期间的最后一年,1965年任务有所回升,这标志着我国渡过了困难时期,为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打下了基础。虽然“文革”爆发,“三五”期末,三航局任务量较1965年依然有所增长。“四五”期间,自1973年起,开始了三年大建港,这是我国建港事业跨进一个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三航局任务大幅度增长,圆满完成建港任务。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三航局在复杂的历史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起企业管理各项制度、组织机构完善成型,施工能力和企业规模随着生产任务和施工领域的拓展而快速发展壮大,承建了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水运工程项目,形成一支系统的施工、勘察、设计、科研队伍,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的春天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中交三航局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