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生一般遵循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完全性肠化生➝不完全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性胃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尽早发现并治疗胃癌的癌前变化,包括癌前疾病(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有效措施。
1.原发肿瘤表现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
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进食后有饱胀感;轻度恶心;食欲不振;胃部灼热感等。
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体征,上腹部深压痛可能是唯一值得注意的体征。
2.进展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
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隐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进展期最常见的体征是腹部肿块、胃型和胃部震水音(胃梗阻)等。
3.晚期患者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4.其他表现:
如副瘤综合征包括:皮肤病(弥漫性脂溢性角化病或黑棘皮病等)、血液学(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高凝状态等)以及膜性肾病等。
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是一种胃癌特有的罕见临床表现。
图片来源:摄图网
胃的癌前病变指的是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得到普遍认同的肠型胃癌 Correa 演变模式为:正常胃黏膜在Hp感染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从炎症发展至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终演变成胃腺癌。
1.肠化生
肠型化生发生于胃黏膜腺体萎缩之后,由化生的腺体替代原始的胃黏膜腺体,并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
完全性肠化生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比较不容易发生癌变;而不完全化生则与胃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能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
2.上皮内瘤变
上皮内瘤变可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
图片来源:摄图网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
①居住于胃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20/10万)。
②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③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任一阳性。
④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⑤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异型增生
随机活检发现异型增生的患者应接受高清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内镜的再次评估,如再评估未发现可见病灶,则采取高清电子染色或化学染色内镜监测,每6~12个月一次。
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应立即进行高清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复查,以确定是否需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
2.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
高风险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年进行一次高清内镜检查或白光内镜联合活检病理检查,合并胃癌家族史者尤其需要密切监测。
低风险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3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如有胃癌家族史则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
3.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受益于每3年一次的内镜随访。
4.无创(非侵入性)评估
PGI、PGI/ II比值(PGR)、G-17、Hp-IgG可联合用于一般人群中萎缩性胃炎高危人群的筛查。组织学和血清学MG7检测可辅助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 床 诊 疗 指 南(2021 版 )[J]. 中 华 医 学 杂 志 , 2022, 102(16): 1169-1189. DOI: 10.3760/cma. j.cn112137-20220127-00197.
[2]胃癌诊疗指南(2022 年版)
[3]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
[4]赫捷,陈万青,李兆申,等.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国肿瘤,2022,31(07):488-527.
[5]王萍,李鹏,陈萦晅,等.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J].胃肠病学,2021,26(02):91-111.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 46(4): 347-359. DOI: 10.3760/cma.j.cn114452-20220728-00440.
声明:本文出自医会宝编辑部,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