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纹奶酪和臭豆腐:谁才是“重口味”美食界的扛把子?

文化   历史   2025-02-04 10:03   天津  


本 文 约 4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


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吃多了大鱼大肉,今天就来看看还有哪些你没吃到的“独特”美食吧!


在历史的长河中,饮食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承载了东西方两种文明截然不同的轨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如学者安德森所言:


“要抵达一个文化的核心,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


东方的农耕化完成得更早,很早就开始种植作物。因此,在东方以植物食品为主的传统饮食中,提供优质蛋白质的主要资源是豆类。而西方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对于西方人而言,乳品则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殊途同归,东西方都学会了用“凝”和发酵的方式将“豆”和“奶”制作成不同口味、不同质地的主食和佐餐食物。因而,许多东方的豆制品都可以和西方奶制品对标起来。


早餐喝什么:豆浆VS牛奶


还记得小时候在街头早餐铺买豆浆的场景吗?用细密的白布滤出的豆浆,氤氲(yīn yūn)着热气,浓浓的大豆香,配上炸得金黄的油条,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味觉记忆。



豆浆主要是由大豆研磨而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大豆的国家。大豆被驯化后,由于耐旱稳产易保藏、耐饥壮力用途广,因此从“百谷”中脱颖而出,在先秦时期就确立了主食地位,位列“五谷”之一,是我们国人的重要口粮。《诗经》中就多次记载大豆,如《豳风·七月》记载了一年的农事安排,其中就有农历九月“黍稷重穆,禾麻菽麦”之语。其中“菽”指的就是大豆。


关于豆浆具体的起源时间,学界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学者林乃燊(shēn)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提出《盐铁论》中的“豆饧”,应当是一种甜豆浆或豆腐脑儿,所以许多学者据此认为豆浆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此外,汉代首次出现的由石磨和铜漏斗组合成的“榨汁机”也被认为是最早的豆浆制作工具。


同时古人还发明了“豆羹”。《七步诗》就详细记述了豆羹的制作过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可见这种豆羹是将大豆直接放在“釜”中煮烂而成的。也反映出当时在上层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过滤大豆直接饮用“豆汁”的做法。


这里的“豆汁”在《齐民要术》中有详细介绍:


“更煮豆取浓汁,并秫米女曲五升;盐五升,合此豉中。以豆汁洒溲之,令调。以手抟,令汁出指间以此为度。”


这样得到的“豆汁”,从成分来看与今日的豆浆接近。但两者制作工艺不同:一为煮食,一为研磨。



元代开始,豆浆成为广为人知的食物,能够看到较多确切记载。《世医得效方》记载:


“上用桑枝灰一斗,热汤淋取汁,洗头面。次用大豆及绿豆浆添熟水,三日一浴,一日一洗面。”


《名山藏》还记载明代开国大将汤和,在参加红巾军之前就是以卖豆浆为生的。


这些记载表明,此时豆浆在社会上已经被广泛食用。据此,可以说豆浆在元代已经进入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已对这种食品不陌生了。到如今,豆浆已经成为深受大家喜爱的早餐饮品,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和中国的豆浆油条不同,西方家庭的清晨,空气中总是弥漫着吐司的香气和热牛奶的香甜。牛奶这东西,似乎不像豆浆制作起来那么“麻烦”,只要有了奶牛,就可以喝到牛奶。



西方人开始喝牛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通过分析古代人类遗骸的牙齿和骨骼中的乳蛋白残留物,发现早在6000年前,非洲、欧洲部分地区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饮用牛奶。


这种早期饮用牛奶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在食物和水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获取营养。然而,能够长期饮用牛奶的能力并非所有人类都具备,因为大多数成年人缺乏乳糖酶基因,无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会导致消化不良或不适。不过,一些人群通过基因突变获得了乳糖耐受性,使得他们能够持续饮用牛奶且没有不适感。这种基因突变被认为起源于约7500年前的中欧地区,并随后扩散到整个欧洲。欧洲也逐渐形成了以乳品为中心的饮食文化。



早期的牛奶因为容易变质、液体运输不便等原因,并未大规模普及。直到1858年美国人古尔·博登发现可以将牛奶压缩成炼乳装进罐头,并创立了“鹰牌”炼乳工厂。这个发现在后来的美国南北战争中成了许多士兵的救命口粮。


1864年,路易·巴斯顿发明了“巴氏杀菌法”,将牛奶在63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加热2-3秒,便能让牛奶的保质期延长至七天。恰逢工业革命时期,“巴氏鲜奶”也跟着火车的脚步逐渐走向世界,并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瑞典 “利乐公司”的无菌包装技术大量传入中国。


“凝固”的艺术:奶酪VS豆制品


牛奶与大豆的故事并未到此结束。它们在经历了“凝固”的神奇过程后,分别化身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经典代表——豆制品(豆腐、豆干、腐乳等)和奶酪。


豆腐以“植物的肉类”之称闻名于世。豆腐的产生离不开豆浆,但关于豆腐的创造者及产生时间的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现今发现有关豆腐创造者的文献记载,在南北朝时期谢绰的《宋拾遗录》中已经出现:


“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



据史料记载,刘安曾经招募了八个门客,这八个人帮助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地区炼丹,被称为“八公”,现今的“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据《寿县文史资料》记载:


“刘安及其门客在炼丹后把多余的豆浆倾倒出来,与当地山中所含的石膏或盐卤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了豆腐。”


考古发现也为豆腐的产生提供了证据。1959—1960年期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村发掘的两座汉墓,有了关于豆腐生产的充足证明。经相关专家鉴定,打虎亭里面发现的“庖厨图”,就是一个豆腐作坊,图中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豆腐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



首先对大豆开始浸泡,然后把泡好的大豆用石磨研磨,再把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再给整好的豆浆进行点浆凝固,最后可以看到压制豆腐出水的图面。这与现在生产豆腐的工艺基本吻合。


豆腐的制作过程虽简单,却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衍生出了各种形式:嫩豆腐、老豆腐、冻豆腐……每一种都带着独特的故事和风味。


奶酪一开始制作的主要目的是在牛奶供应稀缺的时候更好地保存奶类。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有言:“奶酪是牛奶的诗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制作成奶酪这种保存奶类的方法不会对原有的鲜奶造成不良的影响,反而能保存鲜奶当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延长保质期。



奶酪一开始是依靠酸化凝乳来制作的,这时候奶酪的风味很刺激,而且也很酸,直至公元3-4世纪,古罗马人发明了采用凝乳酶进行凝乳的方法,是奶酪制作的一个飞跃。


凝乳酶可以让牛奶凝固,运用这种酶制作奶酪的技术于公元前1000年前后被伊特鲁里亚人传播到了意大利半岛的伦巴第地区。此后,伦巴第地区也盛行奶酪制作。


由于除去了绝大部分水,奶酪十分便于长期存放。牛奶在发酵以后,原本溶在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凝聚在一起,加入凝乳剂会进一步成为凝乳块,这个过程与我们用卤水或石膏点豆腐十分相似。把凝乳块中的水分挤压掉就是奶酪,挤压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奶酪软硬也不同。



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奶酪从农民手中传入到僧侣手中,成为僧侣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并且因为僧侣们对于奶酪的巨大需求,他们开始对最初的奶酪进行处理制作,形成了很多种类的奶酪,如温斯利代尔等。


自中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叶,奶酪制作在欧洲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及至现代,奶酪更是种类繁多,从法国的布里奶酪到意大利的帕尔马干酪,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奶酪是乳制品中最主要的一种消费形式,也是西餐烹饪中的当家食材和调味料。


爱恨交织的极端风味:蓝纹奶酪VS臭豆腐


无论是豆制品还是奶酪,都不乏深度发酵的“重口味”角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方的臭豆腐和西方的蓝纹奶酪。


臭豆腐可谓“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绝佳代表。北京、湖南、绍兴的臭豆腐最为有名,各地的臭豆腐都有一段历史,其中以北京王致和的流传最广。


传说清康熙八年(1669),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王家原以做豆腐为生,所以王致和决定临时留京卖豆腐攒钱。有一天,豆腐没有卖完,还积存不少,王致和怕豆腐变坏,便将豆腐切成四方小块,再配上盐、花椒等佐料,然后放在了后堂,尝试将豆腐加工成腐乳。几天后,后堂飘出来一股异味,王致和便急忙跑到后堂,发现白嫩嫩的豆腐竟然都变成了青色的,他拿一块来尝,没想到口感出人意料,他不由得感叹:“做了大半辈子豆腐却从未尝到过这样的美味。”之后他把这个东西拿到了店外摆摊叫卖,果真广受欢迎,便把它取名为“青方”。



一开始,臭豆腐乳只是穷人的食物。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王致和的臭豆腐更是作为历代皇家的贡品,价值翻了一番。当今王致和臭豆腐乳在国外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外国人还将其称之为“中国奶酪”。


而西方的蓝纹奶酪,因为其中分布着蓝绿色霉菌而得名,它的气味与风味强烈到足以让初次尝试者望而却步。


公元9世纪意大利戈尔根朱勒干酪(蓝纹奶酪)的诞生,是中世纪欧洲有关蓝纹奶酪的较早记载。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大帝(768年-814年在位)最初吃蓝纹奶酪时,欲将青霉削掉,后来听说长霉的地方尤其美味,才接纳了蓝纹奶酪独特的味道。



修道士们孕育的红酒文化,也是奶酪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旦克服了那种陌生的味觉刺激,便会发现它的复杂层次与魅力所在。再配上一杯浓郁的红酒,蓝纹奶酪就成了西餐中无与伦比的点睛之笔。


这些中西美食的对标并不是说它们在营养或口感上完全相同,而是它们在各自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和用途有相似之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豆与奶不仅局限于各自的文化圈,还逐渐跨越了地域的界限:亚洲餐厅的豆腐创意料理在欧美掀起热潮;奶酪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也逐年攀升,披萨、芝士蛋糕甚至奶酪火锅,已经悄然融入了现代中式餐饮。



这样的跨文化融合,正如美国美食评论家迈克尔·波伦所说:


“食物的故事,就是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汇的故事。”


无论是豆还是奶,它们不仅滋养身体,还承载着工艺的传承、味觉的创新,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参考资料:

[1](日)宫崎正胜著《味的世界史》

[2]李昕升.大豆副食化的历史[J].生命世界,2024,(06):70-77.

[3]陈志明,马建福,陈子豪.中国饮食文化里的豆腐及其相关产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2):120-127.

[4]卢子蒙.中国古代饮用豆浆的起源与推广[J].农业考古,2022,(04):193-201.

[5]张书义.奶酪起源与变革[J].中国乳业,2017,(12):73.

[6]徐莹.法国经典美食——奶酪[J].农家参谋,2017,(13):268-269.

[7]张茜.略论乳品与中国饮食文化[C]//浙江工商大学,陕西省餐饮业商会。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2014西安)论文集。四川旅游学院;2014:7.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西洲
‍‍‍
‍‍‍‍‍‍
‍‍‍
‍‍‍‍‍‍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吴倩雨 齐开颜(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彦文 




国历好物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