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 食养山房 」茶空间

文摘   2024-12-18 09:01   内蒙古  



隐匿在汐止中的食养山房如其主人一般,用一个字来形容足矣:雅。

01



食养山房依溪而建,林壑间,水声潺潺,整个空间通透舒朗,望窗而去尽是山水风光。香炉袅袅升烟,竹帘在微风下摆动,一如古人隐世所居之处。很多人说,去台湾,一定要去食养山房。

02



喝茶,其实蛮随心所欲的,也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真性情。有人这么形容茶人林炳辉,说他泡茶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其实当中还是有些精准的要求。

03



他觉得泡茶不需要很多花招在里面,就是很朴素的端端正正地泡茶,他希望把心情透过茶和茶席传递出去,让人能够静下心来喝茶,他打造的食养山房也恰好体现这一点。

04



山房的主人林炳辉身上总能透出一种修行人的气质,言行举止都保持一种神秘感,着麻衣,学禅,内心自在笃定。内心安定的人必然有所经历。生于台湾宜兰的林炳辉,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台北打拼,后来做起了建筑生意。

05



但是90年代台湾的房地产不景气,为此林炳辉也负了债。他决定归隐山林,便租下了一处原来是土鸡城的山,用作存放货品的仓库。原是建筑绘图师的他对美感有种执着,于是他把这个仓库改造起来,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它滋发出主人的味道。

06



慢慢的,来这里喝茶的朋友越来越多,他决定把这里做成一个文化创意的人文餐厅。在机缘巧合之下,当地的熟人校长让他做菜给教职员吃,因此,食养山房的客人越来越多。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却让许多人流连忘返。

07



生意好,对商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可是就是因为生意太好,2005年12月,山房搬迁至阳明山的松园。然而换了地方,也还不能减少光顾的客人,于是再次搬迁到了新北市的汐止。

08



如今食养山房所在的这片山林,大约在清末年间就大规模种植包种茶,林炳辉把这里划分为三个区,分别是五号、六号、七号。整个空间都跟周边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像是原来就在这里漫不经心生长出来的一样。

09



食养山房的空间是将东方园林的意境注入,与西方的现代媒材观念做结合。六号茶室主要以铁锈为元素,最初林炳辉是想用黑铁来打造六号茶室,希望在这山林间有另一种气质的建筑出现。

10



可是在所有事情都准备好的时候,偏偏就在员工休息的那天下了一场雨,材料都没有遮挡,很快黑铁上长出了铁锈。如果这个时候把材料都换掉,显然是很可惜。但是如果继续使用这批生锈的铁,则整个建筑的模样又会变得不一样。

11



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之下,他采用特殊的方法来处理了这些铁锈,在玻璃、铁锈、榻榻米这三个元素之间不断调整,最后在锈铁的茶桌上,把矽酸钙板这一建筑材料应用到茶席的制作上。

12



锈铁的桌子、墙壁的颜色和空间的留白,透出很浓的禅意,让人产生不同的思考。“其实建筑就是一个磁场,场所里有你的生活态度,有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空间中就像有生命的灵动一样,没有的话就只是一个建筑而已。”

13



五号茶室与六号茶室相距5、6分钟的车程,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由四栋建筑物组成,其中一个是茶室,另外三个为用餐空间。五号茶室,当初林炳辉选址时一看就觉得适合做一个茶室。

14



当时他觉得这里条件太好了,便把茶人们留下的石头房子充分利用起来,打造成五号茶室。林炳辉说:“建筑要跟过去的岁月,之前使用人的思想结合,才不会太锐利,也更有意思。”

15



其实食养山房不是专业的餐厅,却隔出10个区间供人用餐。竹帘与窗外的景色相互呼应着,餐饮是跟随空间与视觉来进行调整的,而林炳辉本人也表示“不会做菜”,连菜都是他自己编的,他只是在用一种美学的思想去编菜。

16



比如说烫青菜,他会考虑到美术的颜色,把蔬菜的色彩沥到一种饱满的程度就捞起来。开始时他跑到欧洲、日本去考察,用现代人环保、自然、生态、有机理念,用味觉和视觉来做菜,所以食养山房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17



这里没有菜单、也没有价格,都是林炳辉根据四时节令来自由搭配,食材都是来自附近的农户,没有多余的备份,因此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林炳辉从来不会问客人菜好不好吃,也不会主动去跟食客打招呼。

18



每道菜都很精美。夏季时节,汤里会有菱角、鸡头米;冬季会有芋艿、白薯;春季会有早晨刚从竹林里采收回来的鲜笋。一如主人的自然、简单,完全没有多余的姿态。


doozy
精致的享茶主义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