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5岁以下获得杰青资助
部分科学家统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被誉为学术界的“院士摇篮”,2024年吸引了6117位学者的踊跃申请。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433人最终成功获得资助,通过率仅约为7%。更让人感到挑战重重的是,申请者必须年龄在45岁以下(女性为48岁以下),面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学者们不畏岁月沉淀,依然激情满怀,梦想冲上杰青项目的高峰。
有的人青丝已经染上白发,尚未能够打开“杰青”之门;而也有一些人以超凡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才华,早早将“杰青”收入囊中,成为科研之路上的闪耀之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里,年龄或许是一道高墙,但热忱和才华却是突破困难的利器
几年前,一篇《杰青的大龄化趋势及其弊端——1994—2013年杰青基金获得者当选年龄的统计与分析》的论文就曾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呈现出向大龄区集聚的明显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至2013年间,获得杰青项目资助者中,当选年龄最多的是45岁,共422人,占比达14.1%;其次为44岁,共389人,占比13.0%。反之,29岁和30岁的获奖人数相对稀少,分别仅有2人和9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杰青资助者的数量明显上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35岁以下获得杰青资助者的数量极为有限,这一现象引发了对年龄分布变化的关注和思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和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整理了历年来35岁以下获得杰青资助的部分科学家(如有遗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从上所述表格可以看出,发现其中大部分杰青已经成长为了两院院士。这一事实足以证明,杰青项目的支持和培养不仅帮助年轻科学家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更促使他们在科研领域不断进步、勇攀科学高峰。这些备受鼓舞的杰青获得者,不仅是学术界的中流砥柱,也是年轻科学家的榜样和引领者,为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汪毓明教授
29岁获取国家杰青
汪毓明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成就和荣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汪毓明教授在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资助,当时年仅29岁,这标志着他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才能和潜力。同年,他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授,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国家杰青”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1】高竞争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评选极为严格,通常资助率低于10%。每年仅有大约200名学者有幸获得这一资助机会,这意味着只有最杰出的青年科学家才能成功脱颖而出。这样的竞争激烈背后,凝聚着学术界对于卓越科研成就的追求和珍视。
【2】高资助金额:国家杰青的资助金额逐年增加,目前每项资助金额约为400万元人民币(数学和管理科学约为280万元)。这种高额资助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经费,支持他们开展前沿研究。
【4】职业发展上限高:获得国家杰青资助的学者在职业发展上通常会有显著的提升。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将是否获得国家杰青作为评估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并与薪酬待遇、资源分配等直接挂钩。因此,获得国家杰青不仅是对个人科研能力的认可,也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5】国际影响力高:国家杰青获得者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受到广泛关注。
【6】还可获持续支持:国家杰青项目不仅提供初始的五年资助,还会根据项目的表现择优遴选不超过2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二个五年的滚动支持,并将资助强度加倍至800万。这种持续的高强度支持旨在培养并造就高水平的领军人才。
随着国自然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让自己的申报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今天,我们带来了《2025国自然申报技巧解密系列课程》,助你在申报路上一臂之力。
本系列课程结合最新的国自然政策动向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你提供全方位的申报指导。从国自然项目的发展历程到申报与评审流程,从立项依据的撰写到研究团队的配置,每一环节都配有精辟的讲解和实用的技巧。
2025国自然申报技巧解密系列课程
【亮点1】全面解析国自然的前世今生
掌握从科学假说到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让你的标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打动评审专家!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标书会被淘汰?是因为立项依据不充分?还是团队配置不合理?课程揭秘申报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关键因素,教你如何避坑,让标书顺利通过审核。
立即扫码,开启你的国自然申报成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