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高层次杰青的帽子也不是铁饭碗了!

文摘   2024-11-17 18:23   湖南  


01

有的学者获得“杰青”项目后不再安心科研
转向从事行政工作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绩效报告》公布的内容显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一些受资助的学者在获得“杰青”项目支持后不再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转而投身行政事务的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高度关注,报告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学科平衡和未来学科布局规划不足:报告指出,在部分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中,获得“杰青”项目资助的难度较大。这表明“杰青”项目的资助布局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实现学科间的平衡

  2. 结题评价标准不统一:国自然基金委的管理办法中虽然规定了五个方面的结题审查内容,但并未明确“杰青”项目实施后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这导致了不同科学部“杰青”项目结题验收优秀率存在较大差异(23%-88%)

  3. “异化”现象:报告中提到,基层科研单位中存在“杰青”项目的“异化”现象,即一些学者在获得资助后,不再专注于科研工作,而是转向行政工作。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因为“杰青”项目资助的本质——一类项目资助,而非荣誉称号——这一理念尚未广泛树立


针对上述问题,国自然基金委提出了以下建议:
  1. 优化“杰青”项目资助布局和评价机制:建议关注学科平衡,特别是对那些冷门、薄弱但对科学长远发展非常重要的学科和方向加强引导
  2. 合理设定“杰青”项目的资助人数:考虑到“杰青”项目长周期高强度的资助方式有利于科研人员长期专注从事基础研究,建议从科技自立自强、把握战略前沿出发,研究“杰青”项目资助的适度规模
  3. 完善评价机制,明确结题标准:为了引导和鼓励“杰青”项目负责人踏实做科研,真正发挥对学科发展引领作用,建议明确“杰青”项目的结题标准

综上所述,国自然基金委对于“杰青”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解决学者在获得资助后不再安心科研的问题,确保“杰青”项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人才的成长和科学发展。

02
高层次杰青的帽子
也不是铁饭碗了

在中国科研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杰青项目”)一直被视为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帽子化”现象,即一些科研人员将获得杰青项目资助视为终极目标,一旦获得就放松了科研努力,甚至转向行政工作,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批评。

2024年4月,《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自然基金委)已经开始对这一问题“开刀”,通过改革杰青项目的评价体系来应对。具体来说,国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对199项杰青项目的首次结题评价会中采用了分级评价体系,将评审结果分为A、B、C三档,其中A档对应3分,B档对应1分,C档对应0分。这一改革的目的在于破解杰青项目的“帽子化”和“终身制”问题,确保科研资助能够真正推动科研进步。

在这次评审中,每位评审专家投A档的数量不能超过答辩人总数的50%,投C档的数量不能低于10%。系统内有相关设置,确保评审的公正性。综合得分靠前且按照答辩项目数的20%确定A档项目,这些项目将获得延续资助;如果50%及以上的专家认为某个杰青项目是C档,则该项目将最终被认定为C档。

这一改革意味着杰青项目的资助不再是一次性的荣誉,而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和资助过程。约20%的项目被评为A档,获得下一个五年加倍的延续资助,资助金额可高达800万元。而被评为C档的项目则意味着执行情况差,这9个项目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和督促。

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实施结题分级评价政策,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鼓励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上持续努力和进步。后续计划包括对A档项目提供第二个五年的滚动支持,并计划在资助期满后再择优遴选50%的优秀项目,给予第三个五年1600万元的资助。

综上所述,国自然基金委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结题分级评价体系的引入,标志着高层次杰青的“帽子”不再是铁饭碗。科研人员必须持续展现出色的表现,才能继续获得资助和支持,这无疑将推动中国科研领域朝着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向发展。

03

杰青为何成为摘不掉的“人才帽子”?

光环背后的反思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科研资助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对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为获选者带来了公众的高度关注与期待。然而,这种光环效应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促使焦点从科研的实质成果转向了对头衔的争夺,削弱了科研的纯粹性。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
  1. “人才帽子”的形成:杰青项目因其高声誉和资助力度,无形中成为了科研人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帽子”。一旦获得,科研人员往往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责任,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这种“帽子化”现象使得科研人员在获得资助后,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如何维持这一荣誉,而非专注于科研本。
  2. 光环背后的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围绕杰青项目构建起复杂的网络,旨在争取更多资源。然而,这可能导致资源错配,让那些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研究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学术竞争因此加剧,表面上的繁荣掩盖了部分个体与团体对声誉的过度追求及对创新的忽视。
  3. 科研评价体系的偏向:为了迎合资助标准,部分研究倾向于快速产出而非深度创新,科研评价体系亦偏向量化指标如影响因子,忽视了科研的多样性和实际价值。特别是在诸如抗疟疾药物研发等关键领域,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远超其在学术期刊上的表现,这凸显了现有评价体系的不全面性
  4. 对科研人员的影响:杰青项目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宽松环境,促进潜心研究。然而,杰青项目“帽子化”和“终身制”问题的存在,使得科研人员在获得资助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和期望,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科研自由和创新潜力
  5. 改革的必要性:为了摆脱对头衔和量化指标的过度依赖,重新聚焦于科研的实际意义与创新潜力,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科研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对科研人员劳动的尊重,更是推动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杰青项目作为科研领域的重要资助项目,其“人才帽子”效应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和资助机制来解决,以确保科研的纯粹性和创新性得到保护和促进。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随着国自然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让自己的申报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今天,我们带来了《2025国自然申报技巧解密系列课程》,助你在申报路上一臂之力。

2025国自然申报技巧解密系列课程

【亮点1】全面解析国自然的前世今生

从国自然的基本架构到申报流程,一步一步带你了解申请成功的必备条件。让你在短短几分钟内理清整个申报思路,迅速进入状态!



【亮点2】系统的标书写作思路
掌握从科学假说到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让你的标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打动评审专家!



【亮点3】顶尖专家的独家心得
结合来自多位国自然评审专家的指导经验分享,深入理解国自然申请中的“潜规则”。


【亮点4】直击申报背后的核心秘密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标书会被淘汰?是因为立项依据不充分?还是团队配置不合理?课程揭秘申报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关键因素,教你如何避坑。



课程免费,永久观看名额限时领!
立即扫码,开启你的国自然申报成功之旅!

科奖指南
最前沿的科研资讯,最有料的科研资源,帮你打通科研路上的第—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