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习俗|八月十五“拜月娘”

民生   2024-09-12 18:10   广东  



樟林“拜月娘”


樟林曾经是清代粤东地区商旅繁忙的“通洋总汇”,享誉海内外,她拥有“八街六社”,是当年千千万万华侨先辈背井离乡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起点!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对于樟林人家来说,也是如此!中秋前夕,勤劳的樟林“姿娘”就开始忙碌,制作各种饼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樟林特色的绿豆糕,樟林绿豆糕的制作遵循着古法!从绿豆粉、炣糖(熬糖,把白砂糖变成糖浆)、洗豆沙(豆沙馅)、印糕、炊糕,经历了大大小小好几道工序,使得绿豆糕清香扑鼻,口感“细腻”可口!小小的绿豆糕,体现了樟林人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除了制作绿豆糕之外,大家还会制作“豆板”(花生糖)、月糕等其他美食!

 绿豆糕制作过程(老妈的作品)


中国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一般是祭月和赏月。和潮汕其他地区一样,樟林的中秋当晚,也会举行祭月活动!中秋当晚,大家早早沐浴更衣,祭拜祖先,阖家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之后,就坐等“月娘升起”。有俗谚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所以中秋当晚,“禾埠”(男士)负责把祭品搬上“晒砰”(天台)或者就在潮汕老厝的天井中又或者联合邻里街坊就在大街小巷里摆放着供桌,这样子更具有乡村特色,祭祀“月娘”就由“姿娘”来完成!

当“月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各家各户就摆起桌子,把洗干净的时令水果(比如樟林特产林檎、柿子、柚子等)、绿豆糕、月饼、蒸熟的芋头摆上桌,并且会摆上“香炉”,而这个“香炉”是很特别的,用竹筒装着上米再蒙上一张红纸做成的,香炉对面还会依次放着三盅茶叶、三杯米团、三碗“斋菜”(油炸食品)。据说,最古老的祭品中还有“香水”和爽身粉,说是拜完之后洗身体,一年可以免受虫害之苦!


 爸爸的作品

一切停妥之后,当月娘从云端露脸时,邻居们就会互相招呼,那呼唤声一般从“巷头可以传到巷尾”,等齐后就一起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祭月!邻居们会在各自“晒砰”边祭月,边聊家常!好不热闹!而孩子们,则会把自己的课本放在桌上来祭月,祈求“读书聪明,可以折桂”!拜月娘的时辰一般不会超过11点,因为十一点就是隔天咯。祭拜完毕之后,父母就会拿出茶具,泡上一壶功夫茶,品着糕点,一起谈古论今,忆苦思甜……

 工夫茶配绿豆糕

     除了拜月娘,还有烧塔活动。但樟林烧塔活动不像潮州等地规模那么大。记忆中,烧塔是一些“后生仔”约好一起捡来瓦片(可能现在很难找到)、红砖条,然后在空地砌起一座空心塔,也不高,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大家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粗盐,粗盐遇火,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和红红火火的火焰交织在一起意喻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地址:新陇(拍摄:热心阿兄提供)

 而最初芋头拜月娘,烧瓦塔不是来寓意美好生活。相传,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元兵还享有新娘子的初夜权。百姓忍无可忍,就决定在八月十五那天杀元兵,由于芋头的“芋”字与潮汕话的“胡”字谐音,所以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芋头下垫着一张纸,上面写了个“杀”字,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芋头时,一见“杀”字,大家就齐动手。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为号。

有关祭月活动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而这只是其中一个,真相如何或许无法考证。樟林“拜月娘”的习俗具有潮汕地区很多共性,但也有自己个性,比如制作绿豆糕的精益求精,再如在祭品的摆放中,还保留三盅茶叶、三杯小饭团和三碗斋菜,对于生活美好寄寓,我想这个性就是樟林一张名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今,樟林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拜月娘”的习俗中所体现人文内涵却被继承下来了,让我们抓住南粤古驿道改造工程的发展契机,牢记使命,扬帆起航,将潮人精神发扬光大!



本文作者:咖啡猫,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樟林旧事新事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古时,樟林海上贸易繁荣,也给樟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我号旨在为大家推送一些樟林的历史旧事和现在身边趣事,欢迎大家定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