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民生   2024-08-28 20:42   广东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动脉,是沟通东西方商贸与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也是一条和平与发展、友好与包容、开放与繁荣的文明之路。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欧洲和亚洲国家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许多已被历史尘烟湮灭 。但通过对现有历史遗存的挖掘,依然可以想象当年中外海上交往的繁华。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在“海丝”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三个重要起源地,也是三个地标,它们分别是南宋时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时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叶的樟林港。在潮汕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训先眼里,如今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的樟林古港,其实就是“海丝之路”上一段方圆2平方公里仍在呼吸着的历史。



樟林,从一个海角荒埔发展成为负有盛名的港口,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他的成长,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涛,成为汕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的重要见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当时,潮州活动贸易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上世纪初,樟林还被标入了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地埠市。

  昔日粤东第一大港,如今可见只是一条狭长河道,距海已有8公里的陆地相隔。但沿着河道北行,那延绵成排的古旧潮汕民居,侨村内青烟袅袅的香火,那股扑面而来的海味,仍在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商贾云集“通洋总汇”之地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樟林古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潮汕以致粤东和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繁荣兴盛达百年以上,据说,当时国外的来信只要写有“中国樟林”即可送达。而随着商贸越来越频繁,它也自然而然的成为粤东乃至毗邻诸省移民出国的重要口岸,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就是从这里出发。

图 林先潮医生家庭侨批(来自南粤古驿道网)

  而樟林港也在乾隆年间进入黄金时期,《澄海县志》记载,“每当春秋风信,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筹,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据樟林古港景区管委会主任陈澄波介绍,全盛时期,樟林港所在的澄海关税收占到全广东的1/5,被誉为“通洋总汇”。即便是在1775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只留广州一口通商的情况下,樟林港仍然发挥特殊的作用,当时清政府在福建留下缺口,允许厦门与西班牙进行贸易,期间三至四亿两白银通过近海口岸运到中国,而樟林作为中西贸易的交汇地带,也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利润颇丰,“出海一次,所获利润大约相当于一艘船的造价”,但陈澄波说,风浪无情,又有海盗猖獗,多少船只有去无回。这也培养了广东人向海而生、坚毅无畏、勇于开拓的性格。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广东出发,沿丝路前行,中国由此走向了世界。正是依托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与内地广袤的经济腹地和全球化的贸易网络紧紧交织在一起并从中获利



200年新兴街古韵犹存 

由于樟林地理位置优越,开禁通商后,各地商船纷至沓来,常年在港口穿梭聚集。每年夏季,商船或北上苏州天津贩回棉布药材,或是南下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运回大米木材等等。当年为方便船运,商人们前后共建141间铺屋,沿着内港两侧排列,共组成八条街,外有六村环绕,故有“八街六社”之称,后又增建3条街和许多铺屋,方圆十多公里。新兴街就是其中保留完好的一条,今天仍可以看到“安平栈”的栈号留存。该街全长近200米,由54间双层货栈组成。一侧货栈紧临内港,货物可以从船上直接运到货栈内。新兴街的繁华程度也可从“天上神仙府,地上樟林街”的赞誉中可见一斑。

  世事变迁,有着200年历史的新兴街今天依然保存完整。从喧闹的都市寻访至新兴街不过数百米路程,却恍若时光倒流,漫步于寂静的老街,古色古香的货栈铺户依稀可辨,一楹一柱、一砖一瓦却因风雨冲洗褪尽颜色,老街难掩满脸沧桑,但独具特色的清代建筑群古韵犹存,街中祭奠海神的古庙也仍有香客祈愿。

  近些年,前来寻踪访迹的专家、学者以及侨胞、游人频频出入,老街再度热闹起来,街上的一位老人说,经常有人摄像采访,还有拍电影拍电视剧的前来取景,有的乡民因此还上了镜头。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就曾说,新兴街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将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根认祖。如今,新兴街的文化历史价值已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开发建设樟林古港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予以规划实施。


 古老港口重焕年轻风采 

  “要谈侨民过番去暹罗这段历史,就要从樟林古港的红头船谈起。”在澄海东里镇,上了年纪的老人谈起华侨,都异口同声首先就提到了“红头船”。年逾70的陈斯志老伯在这里土生土长,对于古港历史和红头船文化很熟悉。他向记者介绍说,樟林古港旧址,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目前汕头市有关部门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这里曾是清代的“海上门户”,当年北通福建、台湾、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南达越南、暹罗、马来西亚、婆罗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诸国侨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间,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驶出。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皇帝这100年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飘泊到暹罗的潮人有150万人之多。著名潮裔后代泰王郑信、巨贾陈黉利家族的祖先都是在此乘坐红头船出外谋生创业的。他们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劳,在陌生的国度胼手胝足创造富庶和繁荣,得以繁衍生息,开创了今天潮人遍天下的繁荣局面。

 
“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红头船精神,一直鼓舞着潮汕后辈的子子孙孙。而这里也成为海外侨胞回汕必到之地,”古港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如是说。他们有的还订做了按比例制成的红头船模型带回家,让红头船的故事和精神代代相传。在东里镇西洋村,每年的社日,村里的老人还会用纸糊出一艘红头船,义务向乡亲们讲述村史和红头船精神,外出的乡亲也会回村听村史。

  如今的樟林古港虽已不复昔日的繁华热闹,但令人欣喜的是,古港遗迹正在加紧建设,除了展览馆外,天后宫也正在修缮,这里将逐渐成为汕头一处大型的潮俗文化旅游景点,古老的港口又焕发出年轻的风采。


曾经繁荣的樟林港:
它就在1886年的世界地图上

  如果你手上正拿着一张1886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打开它。沿着中国曲折的海岸线,由北向南,天津、南京、厦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口岸,将19世纪的中国海上图景蜿蜒展开,当视线落在粤东的海边,你将看到“樟林”突然跃进眼帘。据记载,当时,国外来信只要写有“中国樟林”即可送达。


天后宫

樟林新围“天后宫”是一座占地十亩,为中轴线宫殿式结构的历史建筑物。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落成。当朝宰相墉(刘罗锅),为了褒奖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丰功伟绩,特破格为这座海隅神庙题赐“海国安澜”四字巨匾,自此,樟林港埠更加香名远扬。


  “天后宫”的兴建,实际上是潮人创办的“红头船”事业飞速发展,以及樟林港埠历史地位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红头船 

樟林港埠的红头船,经雍正、乾隆、嘉庆、咸丰四朝,历时10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数十支远航船队,每支船队有红头船不下百余艘。每年乘季候风,北上杭州、苏州、宁波、上海、青岛、天津、日本,南下雷州、琼州及安南、暹罗、实叻、三宝陇(印尼)、苏门答腊等东南亚诸国。出口红糖、靛蓝、陶器、瓷器、抽纱、工艺、渔网等;进口大米、豆类、丝绸、布匹、木材、中药及各类洋货、西药等。据张映秋《樟林古港谈》和李绍雄《樟林沧桑录》考述,当年樟林各街,行业多不胜数。单说仙桥街,其中如打铁、打石、柴竹行、火砻、当铺、首饰、干果、药材、油场、菜馆、鱼行、戏园、星卜、医局、接生、屠宰、染布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樟林埠也成为潮汕地区早期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故史称“通洋总汇”。据不完全统计,早期往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先辈,60%以上都是从樟林港埠出发的。如暹罗吞武里大帝郑信的父亲郑墉(澄海华富村人)、大将军陈式(铁铺石丘头人)、饶平隆都金财合和陈黉利家庭的肇基者陈焕荣等政要豪贾,都是在樟林港埠乘红头船出国谋生的。据说离乡别井的先辈,在出发的前夕,都要到樟林井仔泉去盛一瓶水,到象鼻山去掏一手巾上,挥泪拜别天地、父母,然后,才步履蹒跚地登上即将远去的红头船。但他们到了异国之后,又把带去的“水土”,投进异乡的井里,表示对当年踏上征途的故里的一种永久的怀念。

本文来自网络《樟林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作者不详。略有改动,严禁转载,未经允许,图片禁止他用,违者将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樟林旧事新事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古时,樟林海上贸易繁荣,也给樟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我号旨在为大家推送一些樟林的历史旧事和现在身边趣事,欢迎大家定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