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佳果——樟林林檎

民生   2024-09-11 18:42   广东  

樟林林檎 
李绍雄
莲花山下的樟林盛产林檎。樟林林檎于1986年荣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林檎,果肉洁白,如膏似脂;果味清润,冠饴胜蜜。樟林林檎名播远近,尤为海外侨胞常念不忘。


潮属所称“林檎”,与《本草纲目》所说的林檎不同,是两种果品。樟林林檎的学名,应称番荔枝。

据《岭南杂记》载:“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擘开,白瓤黑子,味似波罗蜜。”《植物志》则认为:“番荔枝(Anona Squamosa)属番荔枝科,常绿乔木,叶互生,披针形,花绿黄色,果实为多数雌蕊集合而成。供食用,味甚佳。”


粤东各县及福建南部,都有个别地方种植番荔枝,但果小蜜差,不如樟林所产。

樟林林檎,为小乔木,株高丈余,也有二丈以上者。树冠圆广,枝叶青翠茂盛。每年清明前后,即生新叶,继而绽蕾开花,花淡黄绿似鹰爪。夏至即可见果。大暑之后,渐趋成熟。寒露一过,已近尾声。霜降开始,即停结果。冬至之后,便开始落叶休眠。此为一般规律。树龄约四十年左右,株年产百斤上下。林檎果实,青翠可爱,浑圆如珠球,以鳞大沟浅者为最优。从树上剪下之后,须经三几天,才转化为熟果,这时甜香四溢,其味似蜜如兰。有在枞上熟者,色、香、味都极好,但不能远运。林檎个体,无论大小,只要鳞瓣大的,便少核而清甜。果实特大的直径可达十多公分。子实黑色如漆,坚硬如檀。在果肉和果皮之间,有一层象脂膏一样的果酱,更加香甜柔润,沁人心脾。因此,乡人旅客,都不忘林檎是故乡的佳果。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产自荖巷。该巷位于樟林北郊、莲花山下。因此地在清代时种植荖叶,故名。在同治、光绪之后,食荖之风渐减,乡人便改种柑。1918年戊午正月初三日潮汕大地震,1922年壬戌海风潮,柑园大遭破坏,乡人便改种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种植,大量生产,于此时开始。

荖巷之所以能够生产高质林檎,应与它的土壤及地理环境有关。该巷园地依山面海,黄土细沙,松软疏水,下面有海虫习层,风日俱佳,与林檎生长的要求相适应,加上果农的精心管理,所以,该地出产的林檎,清润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


现在因建设需要,林檎基地有所变更。324国道近山部分,便成为林檎的新基地了。虽然地方有所迁移,但距原地不远,故果实质量,仍可保持。

林檎蜜浓质细,有清咽润肺之功。子核洗净晒干之后,捣细过筛,可杀头虱、床虱。小孩子则用它做游戏——“掷林檎核”。

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会闹出笑话。二十年代洪兆麟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掠夺樟林时,听说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试,但不懂得果实须待成熟才可以食用,于是从树上摘下之后,用刀剖开,像吃苹果一样,结果涩味满口,一怒之下,挥刀砍树,传为笑柄。


海外华侨,思乡情切谈话内容也多涉及林檎。前几年误传樟林林檎绝种之说,他们归乡之时,特别关怀此事,有的在将回之时特带几个林檎,以证实樟林林檎更在发展之中。近年,林檎基地不断扩大,这优稀特产,又欣欣向荣,佳果累累了。

    
笔者前曾有《樟林林檎》诗一首,云: 
龙鳞碧甲玉珠球,掌上初扶正入秋。
稚荔红时颜自翠,骄阳敛后蜜方稠。
寒脂胜雪几分白,气韻如兰一样幽。
游子他乡曾寄语,常因此物惹归愁。

作者介绍:
李绍雄(1925.7——2005.3),澄海东里樟林人,长期从事教育及文化工作。历任第二、 三、四届澄海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政协澄海诗社副社长,澄海文博研究会副会长,岭南诗社、岭海诗社社员,苏北中学退管会主任,樟林中学校董会副主席。
爱好诗词、散文、文史与集邮。著作有《樟林沧桑录》、《樟东乡情》、《若水斋诗词(手稿)》等。
本文作者:李绍雄。本文由李老先生儿子李灿晖先生提供,在此向李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图片来自网络。

打赏不设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樟林欢迎您!

Welcome to Zhanglin!

樟林旧事新事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较大港口之一,是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古时,樟林海上贸易繁荣,也给樟林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我号旨在为大家推送一些樟林的历史旧事和现在身边趣事,欢迎大家定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