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普京设想通过强势军事手段迅速拿下基辅,让乌克兰妥协,避免加入北约。战事初期,俄军确实推进迅速,基辅机场、重要公路等战略据点被俄军占领,乌克兰似乎很快就要撑不住了。
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顽强抵抗改变了局势。他不仅拒绝投降,还带领乌克兰军队和民众反击。西方国家一开始只是对俄罗斯谴责,并未真正干预,但看到乌克兰军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后,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提供武器和物资,试图以此消耗俄罗斯。
结果,这场被寄希望“速决”的战争,却演变成了一场持久战。俄军在快速推进中暴露出补给线过长、装备损耗大等问题,而乌克兰在西方援助的支持下反击,局势变得复杂。西方国家的支持让乌克兰军队拥有了和俄军抗衡的资本,但也将欧美国家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支援承诺中。
面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欧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将俄罗斯排除在全球金融系统SWIFT之外,冻结了大量俄方海外资产,并停止进口俄罗斯能源。这些制裁看似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西方国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俄罗斯的经济确实因制裁面临困境,能源出口市场一度萎缩,西方制造业设备等工业品短缺。但与此同时,制裁让欧美国家自身也“反噬”不小。以能源为例,欧洲原本依赖俄罗斯廉价的天然气和石油,制裁后,能源价格飙升,民众的取暖费用甚至翻倍,制造业成本也急剧增加。欧洲一些工厂停工,生产减缓,通胀率不断上升,不少国家陷入“经济寒冬”。
更让欧美尴尬的是,印度趁机“二次销售”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印度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再经过加工转卖给欧美,赚取了丰厚的差价。而欧美国家虽然表面制裁俄罗斯,但实际上仍然间接购买俄罗斯能源。制裁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效果。
随着战事拖延,欧美国家在乌克兰战场的消耗逐渐显现。900天过去了,欧美国家投入的数千亿美元援助,逐渐变得力不从心。美国的武器库存告急,欧洲的经济因能源短缺而陷入困境。对民众来说,这种持续的援助不仅带来了经济压力,还让人们质疑这种投入是否值得。
与此同时,俄罗斯并没有像西方期望的那样被拖垮,反而在适应制裁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贸易伙伴和市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不断加深,俄罗斯也在印度等国找到了新的买家,其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失去西方市场的影响逐步被消化。俄罗斯展现出超乎预期的“持久战能力”,不仅没有崩溃,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经济增长。
如今,欧美国家面临一个难题:援助不想继续,却又不得不继续。停止援助无疑会让乌克兰的战事失去支撑,之前的投入可能付之东流;继续援助则意味着国内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在增长。欧美国家被拖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与欧美截然不同,中国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中立,没有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也没有参与对俄制裁。尽管中俄关系友好,但中国坚持独立的立场,既维持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又保持与欧美的贸易联系。这一选择让中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实现了稳中求进。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依然高达780多亿美元,双边经济合作未受战争影响;同时,中国也维持了与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在能源和粮食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中国在国际冲突中的中立姿态,不仅为国内经济争取到稳定发展空间,也让中国在国际关系上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主动权。
如果中国贸然站队,选择支持任何一方,都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然而,事实证明,中立的选择不仅避免了卷入战争的风险,也保持了与多国的良好关系。中国的中立选择提醒各国,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合作与和平才是长久发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