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菲媒报道,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罗密欧·布劳日前表示,中国尚未回应菲律宾提出的“索赔”请求,要求中方赔偿在6月份仁爱礁冲突中造成的“损失”——6000万比索。这个所谓的“索赔”,其实源于菲律宾在仁爱礁的一次失败挑衅行动。
今年6月,菲律宾海军出动了特种部队,试图用小艇载着武器弹药迅速冲上仁爱礁,然而这一行为遭到中国海警果断阻止。中国海警不仅成功拦截了菲方的入侵,还强制缴械,缴获了他们携带的枪支弹药。可以说,这次行动让菲律宾颜面尽失,派出的精锐部队不仅没讨到任何便宜,反而被迫放下武器退出。事后,菲律宾反而不甘心地提出所谓的“索赔”,指责中方破坏了其舰艇设备。
然而,这次“旧账新提”显然并不单纯是为了钱。菲律宾明知中国不可能满足这类无理要求,但还是要在这个时间点炒作此事,其意图或许在于“舆论铺垫”,想通过将自己塑造为“受害者”来博取同情,为接下来可能的行动做准备。
除了“索赔”以外,菲律宾还开始在线上宣传一位“抗中英雄”,意图进一步激发国内的“抗中”情绪。据报道,这位“英雄”是仁爱礁事件中受伤的一名菲军特种兵,他在行动中不幸断指,最近完成了断指再接手术并重返部队。罗密欧·布劳高调将其塑造为“菲律宾英雄”,宣扬其“无畏中国”的精神。
这样的操作在菲律宾并不罕见,几乎每次在南海挑衅之前,菲律宾都会先在线上炒作一番,营造舆论声势。实际上,这种“英雄炒作”不仅是对内宣传,更是对外的形象塑造,试图让国际社会产生对菲律宾“抗中维权”的认同感。
回顾菲律宾近些年的南海挑衅,每次行动的背后几乎都有“靠山”的影子,尤其是美国。今年6月份的仁爱礁事件,正值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在南海巡航,菲律宾无疑从美军的“靠山”中找到了底气。然而,眼下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美国正忙于国内大选和中东紧张局势,投入了大量资源在中东支持以色列,导致亚太地区的军事支持严重不足,菲律宾无法再指望美军的随时援助。
然而,正当菲律宾在寻找新的“依靠”时,法国宣布即将派遣“戴高乐”号航母舰队前往亚太的消息让菲律宾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次法国舰队的远洋行程包含驱逐舰、护卫舰和核潜艇等共8艘舰船,计划途经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可能停靠日本和菲律宾,并在印尼海域开展联合军演,唯独未提到中国。对于一心想“找靠山”的菲律宾来说,法国的此行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似乎认为有了法国舰队的撑腰,便可以在南海继续生事。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即便是美国在南海的行动也并未占据上风,法国舰队更不可能改变亚太局势。法国的这次远洋任务更多的是“撑场面”,其军事力量与中美相比差距明显,即使法国带来了航母编队,也只能算是“纸老虎”——撑得了一时场面,却改变不了现实。
对中国来说,无论菲律宾找谁来撑腰,南海的主导权不容动摇。无论是美国、法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军舰,只要进入南海,都在中国海空力量的监控范围之内,难以取得实际优势。可以说,菲律宾若执意挑衅,只会让自己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借“靠山”进行挑衅的手法,在过去已经多次证明行不通,最终的结果可能只会是“闹剧重演”。
或许对菲律宾来说,所谓的“对抗”已经成了一种“政治姿态”,意在向国内外展示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但现实却是,靠炒作“英雄”或寻找“靠山”无法改变南海力量对比。菲律宾一再执迷不悟,最终可能重蹈覆辙,让其他国家的军舰再次“见证”他们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