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选战中,民调数据逐渐失去了参考价值。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这些被政治和资本深度影响的“数据”产生质疑。于是,很多选民开始转而关注媒体态度,希望从中找到选情变化的蛛丝马迹。就在10月底,曾揭露“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突然宣布在今年的大选中“保持中立”,不公开支持任何一方。这一“退场”姿态立刻引发热议:美国的主流媒体向来不掩饰政治立场,为何在这次大选中选择冷处理?
事实上,《华盛顿邮报》过去对特朗普的报道几乎都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鲜少有正面评价,而对哈里斯则是温和处理。这次突然宣称“中立”,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否在向哈里斯“切割”。尤其是这一声明发布的时机——就在大选投票前几天,令这种操作更显耐人寻味。
与此同时,媒体背后的“金主”、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被曝出,其旗下太空公司高管近期与特朗普方面有接触。这一系列举动无不暗示着,贝佐斯以及背后支持民主党的商界巨头们,似乎对哈里斯的胜算已不再抱有太大希望,准备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华盛顿邮报》的“中立”表态还只是开端,连一向支持民主党的《纽约时报》也出现了态度松动的迹象。就在投票日前夕,《纽约时报》突然转向,开始分析“哈里斯可能难以击败特朗普”的原因。
文章指出,由于特朗普没有因国会山骚乱事件和各种指控入狱,反而保持了参选资格,这使得民主党陷入了尴尬的劣势。《纽约时报》的态度变化让人诧异,因为在此前的报道中,这家媒体对特朗普多有批评,但在大选前夕却开始提醒民主党需要警惕“选情危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对民主党政策的批评带有反思意味。文章认为,民主党近年来大力推动的“觉醒主义”“性别进步”以及“黑命贵”运动等社会议题,虽有助于凝聚部分进步选民,但却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反感,特别是在互联网传播下,一些“过于前卫”的价值观加剧了部分年轻人对民主党的不信任,甚至让他们与保守派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对于这些保守派选民来说,特朗普的出现正是对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反抗。
面对这样复杂的选情,哈里斯的竞选团队本有机会调整策略,将重心放在更切实的民生议题上,比如学生贷款减免、儿童税收抵免等,来打动那些对社会议题并不关心的普通选民。然而,哈里斯团队似乎并没有抓住这一机会,将焦点始终停留在大规模的政治对抗上,忽视了民众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共和党则在这些“接地气”议题上发力,吸引了不少中间选民。
于是,媒体态度的变化、主流舆论的转向无不显示出民主党内部对选情的谨慎乐观。大选的胜负关键,不再只是两位候选人个人的角逐,而是一次对美国价值观、社会分裂和未来道路的集体抉择。当前种种迹象似乎都在暗示,特朗普不仅不会在此次选举中被轻易击败,甚至有望以一种“逆袭”的姿态再度登上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