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力量
世界是喧嚣的。满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莫不是为名为利为情奔走的。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网络也是一样。昔日饱受诟病的网吧不见了,变身焕然一新的电竞馆,其实不过是换了个牌子而已。有些班上,也充满了浮躁的气息:布置了没几天的事情,就都要总结验收了。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安静是永恒的主题。间歇的鸡鸣犬吠,也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个燎子坡,丢上几根葱皮,就是全村人的生活垃圾。那时念书的最大愿景,就是离开安静的乡村,去奔赴热闹的城市。
如今是生活在人声鼎沸的热闹中了,却极其怀念那个时候的安静。
安静是一种环境。热闹的抖音里有许多流量视频,竟是些远离尘嚣的天然景致。我们小时候,学校静静地办,老师静静地教,学生静静地学,就像有经验的老农种麦子一样,籽眼搭得匀匀的,没有海量的作业,也没有人成天只知道问你考了第几。安静的雨天,父亲打开他的书箱,一摞摞旧书被翻了出来,我们父子俩一人抱一本书,一看就是多半天,直到母亲频频喊吃饭。
安静是一种历练。喧闹的世界尤其需要安静的定力。不愿意随波逐流,也无法逃到深山老林,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把椅子搬到大街上,选择在闹市读书,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不受外界干扰。在商业形态日趋完善的当下,街上不乏一些供各种冲刺考试人员学习的自习室。走进自习室,各种小动作和不自觉都被干掉,这算得上是一种人造的安静吧。
安静是一种力量。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安静最能考验一个人生命的质感,也最能给一个人丰厚的回报。1850年,马克思被迫流亡伦敦后的第二年,得到了一张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借阅证,就开始在那里发奋苦读。据说马克思几十年如一日固定在一个位子上看书,两只脚来回活动,居然在地板上留下两个明显的脚印。也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安静读书和潜心研究,马克思最终完成了不朽巨著《资本论》。
热闹是和他人对话,安静却是和自己对话。当我们在历经世事以后就会渐渐发现,在熙熙融融的人群中,那些安安静静的人,更能散发出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