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皮要闻 | 2024首届全国痤疮学术交流会会场报道

文摘   2024-09-25 18:01   上海  


2024年9月19-21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承办首届全国痤疮学术交流会与第七届全国痤疮周启动会在六朝古都南京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的皮肤科学界大咖们云集于此,共襄盛会,围绕痤疮领域的众多热点、难点话题展开讨论,分享进展,交流经验。华山医院皮肤科的专家教授与年轻医师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活跃在各个会场。



9月19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项蕾红教授主持了第七届全国痤疮周启动会。痤疮作为一种常见、易复发、主要累及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患者的容貌与心理带来了双重的挑战。提高公众对痤疮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患者采取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对于有效地控制痤疮十分重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委会在2018年发起了倡议,将每年的9月19日-9月26日定义为“中国痤疮周”,今年迎来了第七届中国痤疮周活动,主题是“战痘有道,精准护肤”,注重痤疮早干预、预防减少后遗症。

郑志忠教授发表了开场致辞。自2018年全国痤疮周启动以来,该活动在普及痤疮知识、推动科学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2030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痤疮专业从业者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将痤疮知识的推广更深入地渗透到社区和公众日常生活中,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和防治痤疮。




此次大会同时也公布了“第七届痤疮周”公益活动科普短视频挑战赛获奖名单,华山医院皮肤科痤疮专病团队“2024奥运进阶版战痘大赛现场直播”获得创意优胜奖马英教授代表团队上台领奖。




在启动会的最后,在项蕾红教授的主持下,包括郑志忠教授在内的多位皮肤科专家齐聚圆桌互动环节,医生、患者、媒体共同探讨我国痤疮患者的战“痘”之路。内容聚焦痤疮患者认知的深入调研数据,精准捕捉痤疮患者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核心关切的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解答。郑志忠教授详细阐述了痤疮易发于额头和面颊部的原因,日常防晒不当也会加重痤疮的症状。多位专家针对功效护肤品的使用、如何提升公众对痤疮的正确认知、以及推动日常科普宣教等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并对媒体现场提出的公众痤疮预防与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为大众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方向。项蕾红教授针对痤疮并发症的改善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醒患者,痤疮后遗症的治疗方式多样,应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9月20日,首届全国痤疮学术交流会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痤疮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首任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郑志忠教授为大会开幕式致辞并主持了大会特邀报告。郑志忠教授对全体与会者带来诚挚的问候,并指出痤疮作为皮肤科极为常见的疾病,目前国内外关于痤疮机制和诊疗方面的进展十分迅速,希望更多的同道能够借此机会进行沟通与交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我国痤疮的预防与治疗。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双聘教授王久存教授受邀以《皮肤微生态与痤疮》为题作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皮肤微生态与痤疮方面的新进展,对皮肤微生态失衡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作了精彩解读。首先,皮肤及其菌群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生物组学研究显示,皮肤菌群丰度及其生态位的改变在宿主-皮肤相互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痤疮皮肤杆菌作为在痤疮相关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细菌,在痤疮发病机制中担任着双重角色,痤疮皮肤杆菌的作用取决于宿主的健康状态。其次,王久存教授团队发现,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皮肤菌群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首次提出基于微生物的皮肤分型,同时强调皮肤型别与皮肤表型和功能密切关联,为中国人群痤疮的精准分型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在痤疮治疗方面,王久存教授指出,基于皮肤微生态开发的益生菌疗法对痤疮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痤疮的治疗也会改变皮肤微生态,因此抗生素的规范、合理应用对于痤疮患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在各个分会场上,华山医院皮肤科的中青年医师们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华皮科研工作的青春动能。


郑志忠教授主持了痤疮药物治疗专场。从痤疮的外用药物治疗策略到异维A酸治疗经验分享,再到中医药治疗痤疮后遗红斑经验,内容涵盖痤疮药物治疗的方方面面。郑教授对医师们的成果表示认可,并勉励年轻医师不断学习与创新,努力成为卓越的医学专家,推动我国皮肤科学的发展,为人民百姓做切实有用的临床医学研究。

在这一专场中,马英教授分享了《外用抗生素在痤疮中的临床应用》。以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痤疮外用药物治疗现状、外用抗生素疗效及注意事项,并强调了痤疮治疗过程中规范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在痤疮病因与发生机制专场,马英教授分享了《痤疮多组学研究进展》。报告了近年来痤疮领域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已有研究内容与进展,并总结了这些技术中发现的可能治疗靶点,为未来痤疮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痤疮相关综合症与药物性痤疮专场,马英教授分享了《皮肤科外用药应用引发痤疮》。从常见致痤疮药物、致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药物性痤疮与寻常痤疮的区别和诊治要点,对皮肤科医生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时,马英教授也主持了大会交流专场,来自全国的中青年医师及研究生们积极投稿,在首届全国痤疮学术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成果。

范梦洁医师分享了《以痤疮表现的肢端肥大症:一项包含123例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探索了肢端肥大症患者中成人痤疮的患病率及其相关性,结合问卷调查、临床信息采集与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为痤疮与肢端肥大症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数据支持。

范逍遥博士分享了《益母草碱对痤疮皮肤杆菌在巨噬细胞中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研究聚焦中药提取单体益母草碱,在体外实验中验证了益母草碱的抗炎及抗菌作用,有望通过多机制靶向治疗痤疮,是一种极具潜能的痤疮治疗新药物。

在痤疮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专场,刘晔博士分享了《当“痤疮”不是痤疮——痤疮的鉴别诊断》专题报告,从面部毛囊三种类型毳毛毛囊、皮脂腺毛囊、终毛毛囊的结构入题,用十余组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大家分享了在皮损形态表现上易与寻常痤疮相混淆的一系列疾病,内容详实丰富、案例生动直观。刘晔博士指出,与痤疮皮损表现类似的疾病众多,需要临床医生更为细致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以完善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方能更快速、准确地诊治各种“痤疮样”皮损,进而为患者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NEXT



在痤疮病因与发生机制专场,陈槿医师分享了《蛋白组学揭示痤疮皮肤杆菌细胞外囊泡在痤疮发生中的潜在功能》的研究。以痤疮皮肤杆菌细胞外囊泡的特征与研究现状出发,报告了通过LC-MS/MS和PRM等蛋白质组检测技术检测痤疮患者、特应性皮炎患者与健康人群皮肤分离的痤疮皮肤杆菌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成分,分析其致病机制,并通过构建细胞外囊泡刺激的角质形成细胞模型验证了痤疮患者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促炎作用。该汇报为揭示痤疮皮肤杆菌在痤疮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时光飞逝,此次大会在大家的依依不舍中顺利落下帷幕,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学海无涯,尽管痤疮陪伴了我们数千年之久,我们对其仍然是熟悉而又陌生,痤疮中的秘密仍需我们不懈地探寻。华山皮肤科人将一如既往以人民群众的皮肤健康为己任,做从临床出发、扎根于临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为广大皮肤病患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文 | 华山医院皮肤科痤疮团队

审 | 项蕾红 马英

编 | BEST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关注皮肤健康,聚焦皮肤前沿、传递健康资讯、发布医学科普、学科特色:行皮肤医学搬运工,做皮肤疾病圣斗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