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是我国皮肤病学先驱杨国亮教授诞辰125周年纪念日,他一生跨越3个世纪,在皮肤病学领域深耕70多年,为我国现代皮肤病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
1899年6月,杨国亮出生于四川省邛崃县泉水乡一个濒临破落的耕读家庭,其父喜办学,注重教育,对其影响较大。杨国亮四岁半读《孝经》,五岁读完四书,八岁习《论语》并学作文,敏而好学,日益精进。五四运动以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19年后,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逐步接受新文化洗礼。1920年出川深造,当时社会腐败,民不聊生,唯有学医能独立自主,且能为人民解除病痛,所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遂于1924年夏考入长沙雅礼大学。在雅礼,他阅读了党刊《响导》,思想有了很大提高,参加反帝罢课活动,积极投身爱国事业。
图1:1932年上医第二届毕业生合影;图2:1957年上医30周年校庆合影(左二为杨国亮,左一为钱惪,二人均为国家一级教授)
1926年学校停办后,他于1927年1月考入武汉第四中山大学医学系。2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投考学生军,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随即到伤兵医院协助医疗工作。后离汉来沪,于1927年10月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医前身),1932年毕业后留校参加皮肤科工作。抗战时期,潜心皮肤科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丰硕,逐步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皮肤科工作者的学术地位。1938年任讲师,1941年任副教授,1944年任教授。1945年9月赴美进修深造,主要考察美国皮肤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并努力学习国外相关先进技术,为将来建设我国皮肤科打下重要基础。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解放前,我国皮肤病学科在炮火中艰难起步。1932年杨国亮毕业留校任教,当时皮肤科刚创办两年,仅有一位外国开业医师兼职,图书、设备、人才均极为缺乏。他深知唯有努力自学钻研,在国内外多多发表文章,才能在国际皮肤科学界占据一席之地。1933年,杨国亮开始皮肤科教学工作,没有教材,只能结合实践,边教边学。经过多年积累,1940年他编写的皮肤科第一本英文讲义Dermatology(内部印行)终于问世。
杨国亮教授编写的皮肤科第一本英文讲义Dermatology
此时,教学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科研工作也硕果累累。1933-1940年间,他在国内外共发表10篇论文,其中先后在美国、瑞典、德国、瑞士发表7篇,国内发表3篇。正当我国皮肤科蒸蒸日上之时,“八·一三”炮火打破了美好。由于日寇侵华,1939年11月杨国亮随学校内迁至昆明。日军对昆明不断狂轰滥炸,1940年11月又随校迁至重庆歌乐山,此时学校既无书籍杂志,又无仪器设备,因在山上交通不便病人也少,每日门诊仅30人左右。当时国民党币制混乱,物价上涨,薪资收入不能维持家庭生活,有时还要借债度日,但仍艰苦工作。因缺乏研究条件,四年多只发表过一篇论文。
1947年9月杨国亮教授结束美国进修学习返回上海,正值国民党崩溃前夕,社会经济极端混乱,月薪收入更无法维持家庭生活。更惨痛的是,当初带到重庆的几本书籍和在重庆收集的资料,在搬运回沪时,因船炸沉于长江。而当时上海的皮肤科,除三四位青年医生负责华山、中山两院门诊外,图书资料、医疗设备几乎全部归零。但他始终斗志昂扬,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与基础结合,反对崇洋媚外,坚持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皮肤病学科发展道路。
踔厉奋发
奋勇前行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国亮教授在皮肤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除了购买一批英俄德法日各国图书杂志外,还添置X线、液氮冷冻器、激光和首创音频电疗等科研设备和理疗设备;设立梅毒、麻风、霉菌、湿疹、银屑病、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红斑性狼疮、职业性皮肤病、理疗和中西医结合门诊等10个专病门诊,专病门诊均有专人负责,设立专卡登记和随访;先后成立霉菌、病理、生理、变态反应-免疫和生化研究室,并在195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有53张病床的皮肤科病房,这有助于长期观察病人,积累大量研究资料,门诊病人也与日俱增。至60年代,门诊病人每日平均约600人,最高峰达1600人以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临床资料之丰富,可称甲于世界。如此皮肤病学科门诊、病房和研究室配套发展,大大提升了医教研综合水平。
杨国亮教授(左二)查房
人才培养方面,当时国内皮肤科严重缺人且水平不足,在杨国亮教授的积极争取下,上海第一医学院在1953年招收了第一届四年制的皮肤科专业班53人,此时依然没有教材,杨国亮教授再一次边写边教,日后这一批学生中的大部分成长为我国皮肤科领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12位毕业生加入华山医院皮肤科。杨国亮教授十分注重皮肤科骨干力量的培养,在外语学习、病房训练和写作能力等方面严格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并推荐出国交换进修,同时领导全科撰写论文130余篇,编写、主编和参编书籍十余种,全方位提升了皮肤科骨干人员的医教研水平。
1957年7月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科专业班(1953-7)全体师生合影(二排右七为杨国亮)
杨国亮教授的大弟子王侠生教授是上医1953年皮肤科专业班的一员,他曾回忆说,“我们当时写病史,杨老师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什么呢?要把每一份住院病史写成一篇论文,就是一个病例报告,所以每一份病历卡就是一个病例报告。当时我的确按照他的严格要求来做,有个写得非常完整的病例后来就当作一篇论文发表了,就是一个病例报告以及带有文献综述,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除在校内培养皮肤科专业人才外,还承担为全国培养皮肤科人才的重任。1952年起卫生部委托华山医院皮肤科举办进修员训练班,每年接收10-30名进修生,同时,还经常举办专业培训班,为全国医学院校和医院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杨国亮教授(右二)和学生王侠生(左一)、雷星光(左二)、康克非(右一)合影
此外,杨国亮教授始终以提升我国皮肤科水平为己任,以国际领先水平严格要求自己,密切关注国际皮肤病学研究动态,积极建设国内外皮肤病医务人员沟通交流机制,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自1954年起,先后赴波兰、瑞典、苏联、美国等地参加国际皮肤病学术会议,为国内外皮肤病学交流互鉴做出积极贡献,于1979年被推选为美国皮肤病学研究学会荣誉会员,带领中国皮肤病学走上世界舞台,绽放属于中国特色皮肤病学的独特风采。
淳淳笃实
唯实惟新
杨国亮教授一生热爱祖国、信仰坚定,淳淳笃实、唯实惟新,为我国皮肤病学发展贡献毕生精力。他一贯倡导要走出医院,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他的学生廖康煌在《贺杨国亮教授百岁华诞》中留言说:“作为杨老的一名学生,他的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体会尤深。从我踏上皮肤科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聆听了杨老的教导,数十年来,有几句话始终盘旋在脑海,铭记心头。‘学好皮肤科的基本功是看清皮损’;‘要学好外文,攻读一、二本经典著作’、‘书本要学,但更重要的是要向病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杨国亮教授看诊中
他首次在我国发现并报道了隐球菌病、孢子丝菌病和短程锑剂药疹。他对白癫风、冻疮、浅部真菌病、红斑狼疮及疤痕疙瘩等,曾创用过一些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为防治我国的疥疮、麻风、梅毒、雅司等传染性皮肤病做了大量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他对蔓延部队的核黄素缺乏病的病因和临床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见解。他对药疹的临床分型以及防治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首次发现并报道了“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1980年他根据自身经验,联合其他临床学科主编了《药物反应》一书。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发起和领导了上海地区稻农皮炎的防治研究工作,在阐明了病因和发病机制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农村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并用英文在国际上报道了我国在防治研究稻农皮炎方面的巨大成就,该项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医药科技大奖。
杨国亮教授记录30例音频电疗SLE病例大表格
1969年已70岁高龄的杨国亮教授毅然参加了上海赴赣、滇、黔下乡知识青年皮炎防治队,摸清了该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并制定了防治方案,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而后他对音频电疗法开展了漫长的探索研究,深入细致地探索了治疗包括皮肤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疗效满意,1978年10月《上海科技报》还报道了杨国亮教授采用音频电疗法治愈世界体坛名将罗马尼亚体操运动员科马内奇的事例。并在电器技术人员协助下将80斤重的机器改制成了5-7斤重的电疗仪,在国内外广泛推行,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1972年,杨国亮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的皮肤研究,他以其渊博的知识揭示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古尸皮肤的结构成分变化性质、发生时间及其机制,并撰写了一篇轰动世界的史无前例的首创研究报告。1984年后,杨国亮教授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但他仍然关心皮肤学科的发展,主持编写了205万字的《皮肤病学》巨著。这是迄今我国最完整的一部皮肤病学的百科全书。2005年该书出版第三版,杨教授的学生王侠生教授等专家将第三版的书名改为《杨国亮皮肤病学》,以示对恩师的怀念和崇敬。
淡泊名利
向上向善
杨国亮教授女儿杨蜀嵋教授为医科馆捐赠史料
杨国亮教授一生勤勉律己、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向上向善。他的女儿杨蜀嵋教授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同为华山医院皮肤科医生。她在《贺杨国亮教授百岁华诞》中留言说,“父亲作为国内外知名教授,一生艰苦奋斗,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对子女一向要求严格,不允许我们依靠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在学习上,他一直要求我多读书,不但要学习西医,还要学习中医,学习古典文学、历史、生物甚至音乐、美术、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充实到皮肤科学科中。
在工作上,他要求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管多忙多累也不能叫苦,既使是生病发热39℃,也要坚持上班,他平时教育我们子女,见到荣誉和有利的事要让给别人,要淡泊名利。
在生活上,他要求子女要向低处看,要节约,不要乱花钱。掉在桌上的饭他捡起来吃掉。他从不给我们子女买名牌衣服,相反,对经济困难的亲戚朋友,他总是尽最大努力都帮助,经常寄钱给他们,连过去的老保姆都不忘记。”
198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病学研究所成立,杨国亮教授担任首任所长,他当时提出要将研究所建成世界知名的皮肤病学学术中心之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皮肤病学派努力奋斗。如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在一代又一代皮肤病学人的接力奋斗下,成就瞩目,连续多年蝉联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榜首,诊治了全国最多的皮肤科患者,俨然是华山医院的一张“金字招牌”,今年五月华山医院皮肤科在上海市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中荣膺2024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杨国亮教授倾尽毕生心血的皮肤科事业有了最好的传承。
杨国亮教授漫长丰富的一生,也是我国皮肤病学创建发展的光辉历程。他医术精湛、向上向善,笃行不怠、唯实惟新,筑就了学科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前辈风范,世纪长铭。医学后辈将传承其事业和精神,共绘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参考资料:
1. 杨国亮教授手稿《我的简历》(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五楼上医人文库在展);
2. 杨国亮教授《自传》手稿;
3. 1998年《一代宗师:贺杨国亮教授百岁华诞》(内部资料);
4. 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编. 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M].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文字丨郝春红
编辑丨宋元明
审核 | 应峻、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