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说话和做事,有时候要懂得绕弯子

财富   2024-11-11 07:32   湖南  

读《资治通鉴》之五十九

陈胜建立张楚政权之后,主力部队当然是进攻秦军,由他所信任的周文(又称为周章,原来是项燕的部下)率领,但是还派了一些部队去收服六国原来的土地,派武臣为首,张耳和陈馀为辅去攻打赵地;派周市去攻打魏地。

武臣是陈胜的老朋友,两人很早就认识了,他听从蒯彻的建议,采用怀柔政策,很快就占领了赵地的三十多座城池,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不久后,陈胜攻秦主力那边遇到了点麻烦,周文在跟章邯的作战中败下阵来,这个时候,武臣等人觉得自己翅膀也硬了,而陈胜那边腾挪不出兵力来,于是就自己称王了。

赵王武臣并没有致力于攻秦事业,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其中一个动作就是让部下韩广去攻打燕地,结果这哥们在燕地形成自己的势力之后,也依样画葫芦,不再听从武臣的号令,自立为燕王。

这样武臣心里当然很不爽,只是也无可奈何,还是把韩广的家眷给送回去了,比陈胜做得厚道一点(陈胜是将武臣的家属软禁起来了)。

但是赵国和燕国还是起了冲突,这也是人情范围之内,换做是我们身处武臣的位置,说不定也会想起捞一把燕国的土地。

赵王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求割地;使者往请,燕辄杀之。有厮养卒走燕壁,见燕将曰:“君知张耳、陈馀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棰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将相终已邪?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燕将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资治通鉴·秦纪二·秦二世元年》

武臣带着张耳、陈馀去攻打燕国边境地区,有一次他单独出来透透风,结果好巧不巧,就被韩广的军队所俘虏了,自然而然就被当作了人质,要挟张耳、陈馀割让土地,而且是狮子大开口,直接要赵国一半的土地。赵国多次派使臣去要求放人,都被燕国杀了。

这个时候,赵国军中的一个伙夫自告奋勇出来说要去当说客,并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把武臣要回来,大家都笑话他。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张耳、陈馀就死马当作活马医。

赵国的伙夫到了燕国军营之后,就展开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游说案例。

跟其他使者不同,赵国伙夫没有一开口就向燕国将领要人,而是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对燕国将领进行引导。

首先,是问“张耳、陈馀的目的”,而燕将的回答是“想要得到他们的君王武臣”。

然后,伙夫笑着否定了燕将给出的答案,并通过一系列的逻辑,告诉燕将一点:“张耳、陈馀根本不想要回武臣,相反,他们希望借助燕国的手杀了武臣”。

理由依然是利益的角度。

首先是利益梳理:武臣、张耳、陈馀三人当初一起攻占了赵国领地,他们是一个利益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每个人都想要称王,但是因为现在天下大乱,需要将力量集中在一块,所以就按照年龄次序,推举了武臣做了赵王。

当下赵国已经基本平定,张耳、陈馀也打着小算盘,想着分割赵国的土地,自己称王,但是碍于赵王武臣还在,所以没有如愿。

再次是现状分析:现在燕国正好偶然俘虏了赵王,让张耳、陈馀有了一个好机会摆脱武臣的制约,可以光明正大地分割赵国了。他俩名义上是想要回赵王,实际上希望燕国杀了他。

最后是对燕国的影响分析:而燕国如果杀了赵王武臣,张耳、陈馀各自称王之后,一定会打着为武臣报仇的旗号来攻打燕国。

燕国将领听了赵国伙夫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也不想被别人利用,最后反而还让别人攻打自己的名号,于是就放了赵王。伙夫驾车将武臣带回了赵国。


可惜的是,这名赵国伙夫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的游说,在某种程度上足以跟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茅焦谏秦王等知名案例相媲美,当然,相对于那三个案例,这次游说有比较多的“忽悠”的成分。我们可以有以下启示,

一是任何游说,往往都需要抓住人性的关切点,而人性的关切点就在于自己的利益。想要说服其他人,不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定要“站在”对方利益的角度。赵国伙夫能够说服燕国将领,关键就在于让他认识到:1)张耳、陈馀想借刀杀人;2)借刀杀人之后燕国捞不到半点好处,最后还会被别人攻击。

二是说话和做事情,有时候绕点弯子,让逻辑链路更长,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人性中总是会追求理由,即便是这个理由根本就是扯淡,因为重要的不是理由的内容,而是理由这个形式。

当然,对理由本身的追求,可能会掉入某些陷阱之中,因为在看到理由之后,容易下意识地觉得很有道理,而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对于股市涨跌的解释,其实仔细想想可能大多都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却又很多人相信,尽管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相信什么。这是人性的体现。

三是在游说和谈判的时候,得举重若轻,保持一种轻瞄淡写的态度。赵国车夫在跟燕国降临交流的时候,就十分的放松和从容,该问就问,该笑就笑,完全没有“授人以柄”的痕迹,尽管我们都知道,他心里面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试想下,同样的话,如果换一种心态,比如紧张兮兮地说出来,那显然就无法达成效果了,必然会让对方的生疑。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