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五十五
秦始皇在即位二十六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之后的十年时间,《资治通鉴》主要记载了包括分封制讨论、求仙问道、巡游全国、坑杀方士、张良博浪沙刺杀事件、李斯焚书禁书提议等等。始皇帝比较喜欢出游,尤其是东巡,估计也因为一些方士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那里有神仙和长生不老药。
他最后一次东巡是在公元前210年,这一次左丞相李斯陪同,右丞相冯去疾留在咸阳,然后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坑爹坑兄弟的胡亥也跟着一起去了。只是,秦始皇在此次东巡中染病,最后在沙丘驾崩,由于没有册立太子,出现了决定秦朝命运的“沙丘之变”。
也许因为多次被刺杀,加上方士们的忽悠,秦始皇奉行神秘主义作风,他去什么地方,要求随从严格保守秘密,如果泄漏了始皇帝的踪迹,没什么可商量的,直接处死。有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游玩,看到李斯的随从队伍非常庞大,抱怨了几句,结果李斯不久之后就减少了人马配置,于是秦始皇非常生气,逐一审问随行人员,结果没有一个承认,于是就把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抓捕起来,全部处决。经过了这次事件之后,没有人再知道他的行踪。
当然,也因为神秘主义,就给“沙丘之变”创造了条件。秦始皇因病驾崩之后,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不到十个人,主要是:李斯、胡亥、赵高,加上一些服侍秦始皇起居的五六个宦官。因为事发突然,李斯害怕引发天下动乱以及诸子争夺皇位,于是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始皇帝平时睡觉和办公的辒凉车里,依然按时送饭,并接受随行官员的汇报。
秦始皇临死前给长子扶苏留下了条遗诏,遗诏由赵高代笔,由于秦始皇死得比较突然,诏书没有在他生前送出去,而是一直留在了赵高那里。这就给了赵高操作空间。
赵高改遗诏,主要是两个动机,一是避害。蒙氏家族是扶苏的坚定支持者,扶苏也更信赖蒙恬、蒙毅两兄弟,而蒙毅跟赵高有仇,之前赵高犯法,蒙毅差点就把赵高处死了。
二是趋利。赵高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对这个老师非常信任,如果胡亥上位,赵高的权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胡亥是该遗诏的直接受益者,自然会同意这个阴谋。
但是事情如果没有李斯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于是在过了几天后,赵高就找到李斯,开始对他进行游说。
赵高给李斯分析了利弊,总的来讲就是两个选择,一个是不改遗诏:扶苏即位,蒙恬担任丞相,李斯被贬斥,告老还乡;二是修改遗诏:胡亥即位,对于李斯感恩戴德,因此可以继续保持当前的禄位。
李斯一直是坚持“仓鼠哲学”,一定要做仓库里的老鼠,吃得肥头大耳的,坚决避免做厕所里的老鼠,浑身恶臭。看到这两个方案的差别,他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权势就此终结,于是答应了赵高的提议。
三个人达成一致之后,诏书就变成了立胡亥为太子,并以扶苏在边疆无拓土之功、士兵伤亡较多、整天埋怨自己不被立为太子等为理由,命令扶苏自杀,蒙恬作为辅臣与扶苏狼狈为奸,也在假诏书中被赐死。
一项决定秦朝和中国历史走向的惊天阴谋,就在这么几天之内就展开了,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主要关注秦始皇和李斯这两个人。
秦始皇因为忌讳死亡,所以他一直就没有考虑过身后事情,一直没有册立继任者,还让扶苏远离朝堂,跑到了上郡,没有接受真实的政治历练,也无法获得关于朝堂的情报。这样就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因此,给我们的其实在于,一是做事情务必要考虑突发和极端事件,这一点是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用的;二是一个优秀的领导,一定要注重培养继承人,对于各种岗位,不管多高,即便是总统岗位,都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一旦从开始接任某个岗位,就需要考虑继任者的问题,而不是说啥事都自己去弄,谁也不信任,以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
在李斯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人往往很容易被拿捏,赵高就是抓住了李斯贪图富贵、害怕失去权势的弱点,便把李斯给完全拿捏住了。
当然,或许李斯打心底没有将赵高当回事,他觉得一旦胡亥即位,自己就可以一手遮天;他也完全没有想到,赵高作为一个宦官,居然会想要除掉自己,自己大权独揽。
如果用儒学中的思想,那么李斯可以说完全不懂得“居仁由义,利在其中”的道理,也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胸怀;更不清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此,李斯给我们的第二个教训是:考虑问题要立足长远,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关系。
“沙丘之变”也不是万全之策,或许他们仨都坐卧不安,毕竟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大军,并且凭借扶苏和蒙氏家族的号召力,即便是始皇帝真的要传给胡亥,那有很大的可能性可以将皇位夺回来。只可惜,他们的对手扶苏是历史上第一大老实迂腐之人,所以赵高等人这样的一个看起来有点蹩脚的阴谋,竟然还就成功了。
配图来自:电视剧《楚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