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洞见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废掉一个人的最隐秘的方法:让他吃低级的苦”的文章,恰好就跟我最近想的事情相同,也因为我最近在工作上比较忙碌,而静下来想想,就觉得其中忙碌的许多事情并没有长远的意义,都是就事论事,无法形成积淀。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这句话有一些前提条件,在于吃苦的方向需要是对的。
“吃苦”跟做产品一样,都有低、中、高级的等级区别,在底层做事情吃的苦,和在上层指点江山吃的苦,显然是不同的。并且,这些级别也是动态变化的,原来是很高级的苦,假以时日就变成了低级的苦了。
就像那篇文章中说的一个案例,一个职工在某公司兢兢业业干了七年,做事情都非常积极,时不时主动加班和出差,但是当公司遭遇困境,要裁员的时候,这位职工首当其冲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吃低级的苦,并不能提升我们的生存能力。
不同层级的“苦”代表着不同的稀缺性,如果是一种低级的“苦”,稀缺性就会很低,根本就不愁找不到替代品。
而长期吃“低级的苦”,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做进一步的提升,到头来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只能凭借着吃“低级苦”的能力,让自己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生存。
那么问题是,什么是进阶的“吃苦”呢?
总的来讲就是三点,第一就是复制粘贴,第二是熟能生巧,第三点就是借力打力。
复制粘贴。就在于技能和时间的复用,做了一次之后,形成某种知识或者技能的沉淀,然后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不能说总是做了一次之后,第二次还要从头开始做。不能复用的产品和技能,那肯定是在设计的时候就出了问题。
像开发一个程序、写一篇小说、写一些知识类的文章,都具有这类特点。
熟能生巧。体现在技能的升级上,做第一次和做两次能够出现比较明显的熟练度提升。做出来的东西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改进。比如说创作,写的东西具有越来越丰满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有更加完备的世界观。
选择做事情,就要做那种越老越吃香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不可以避免的客观规律。
借力打力。就是《纳瓦尔宝典》中的使用杠杆,简单的借力打力,是用别人的劳动时间、别人的钱来做你自己的事情,而为了能够让其他人愿意去做,就务必需要提供一种思路,或者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方向,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将自己部分劳动成果给我们。还有的借力打力,是借用环境和事件的力量。
当然,上面三种事情都需要早期“吃苦”,前面两种比较好理解,毕竟不管是产品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完善都需要时间来堆;第三种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了,“借力打力”需要一些技能作为支撑,比如一些资源协调能力,还有就是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以及洞察市场趋势的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不用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