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老实迂腐,成不了事

财富   2024-10-21 07:31   湖南  

读《资治通鉴》之五十六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留下姓名的有四个,分别是公子扶苏、公子将闾、公子高以及秦二世胡亥,其中公子扶苏是长子,也是史书记载的秦始皇指定继承人。

关于扶苏,历史记载的事迹不多,第一次出场是在公元前212年,方士侯生、卢生到处诽谤秦始皇,惹得秦始皇非常生气,将所有的方士抓了起来,最后亲自给其中四百六十名定罪,全部在咸阳坑杀。然后公子扶苏提出了反对意见,觉得这些人都诵读孔子学说,担心把他们杀了会导致天下不安定,结果惹得秦始皇非常生气,于是就让他去上郡跟着蒙恬守卫北部边疆。

后世的儒家书生们对秦始皇都极尽诽谤,但是我们看秦始皇的几个儿子的话,除了胡亥外,基本都深受儒学影响,文质彬彬,完全没有他们老子那样的彪悍。

赵高、胡亥、李斯发动沙丘之变后,将修改后的秦始皇遗诏交到了扶苏手中,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反应的: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资治通鉴·秦纪二·秦始皇三十七年》

扶苏看到信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流着眼泪进入内室,然后拔剑准备自杀,蒙恬赶紧进去阻止他,并劝说他,主要说了两点:一是守卫北部边疆是重任,皇帝派你在这里做监军,就是为了让你得到历练,他是打算立你为太子的;二是现在只是一个使者拿着一封信过来,你就自杀,这其中可能有诈,即便要死也得先确定好了再说。

结果扶苏这个二愣子硬是不听,说出了他的名言:“父赐子死,尚安复请”,趁着蒙恬一个不注意,就自杀了。

由于扶苏死了,蒙氏兄弟的政治上的主心骨就没了,蒙恬被囚禁在了阳周,蒙毅被囚禁在了代郡。

这个时候,胡亥等人也在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当时天气比较热,秦始皇的尸体都发臭了,于是就买了一石咸鱼放在车上(大概是现在的六十来斤),用来混淆气味。到了咸阳之后,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而胡亥则根据新遗诏,以太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最初看扶苏,觉得很惋惜,但是后来就更感到这个人太过迂腐,完全不知道变通,也没有一点政治素养。他的心理承受力也很差,看到信就破防了。

面对这样的故事,我们通常会问“如果扶苏成为了秦二世,是否能避免二世而亡呢”?至少按照史料中记载的扶苏的性格和魄力,是无法避免的。他连一封让自己自杀的信都不敢违背,在他即位后,如何去改变秦始皇时代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呢,或者如何去调和国内逐渐激化的阶级矛盾呢?

如果他能够做到的话,显然我们看到的就不是这么一个见信就自杀的扶苏了。扶苏可以说是一个好人、好儿子,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好的继承人。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就是:老实迂腐的人,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成

这里的“老实”在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信什么,臣服于所谓的权威,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迂腐”则代表着本本主义,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王立群教授的说法,扶苏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凡是秦始皇的命令都绝对服从”的态度。

站在蒙恬的角度,第一个启示是不要跟老实迂腐的人一起做大事情,更不要形成政治上的站位,他们家族明显站位在扶苏这边,就显得不够明智了。

第二个启示则是即便是做专业的事情,也要懂得人性,这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蒙恬是一个武将,所以在劝说方面不是他强项,但是如果他对于人性有思考,或许就可以找到更好的劝说方式,当然,对于扶苏这种比较“轴”的人来讲,或许大部分说服都没有什么用处。

如果公子扶苏即位,尽管秦朝的结局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毕竟大厦之将倾,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的。但是会有一个不同,就是秦始皇子女的遭遇不会那么悲惨,政哥不至于有没有后代都存疑,从史书上,现在可能留下后裔的就是公子高,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家人的平安。

逸柳投研笔记
著力即差,厚积薄发;一篇珠玉,无愧生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