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快与慢》中,有这么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其要求是不要多想,尽可能去凭直觉去回答,各位读者可以在心里面试着算一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最有可能得到的一个数字就是10美分,只不过呢?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是有问题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5美分。
而这个问题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此,它很容易就将大家引入到一个错误的答案中,用书中的话,就在于人们往往无法抵御“直觉的诱惑”。
直觉当然有好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也就是错误率比较高,还有一点,就在于直觉更容易被操纵。很多直觉都带有一些前提条件、预设框架,是以我们已有的观念作为前提的,而观念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和别人灌输。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用直觉进行回答呢?这其实背后有一个寻求“最省力”方案的动机。自律、自控能力都是十分耗费能量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能让人感觉到快乐。
有时候,我也发现自己在写文章或者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就打开手机,或者播放某个电影(这当然是在家写文章时候,之前喜欢外放《教父》、《闻香识女人》,最近放得比较多是《雍正王朝》、《贞观之治》),或者是打开行情软件看看,这背后也体现着逃避某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的问题。
但是,这种“逃避”本身也是无意识的,在事情进行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在抵触工作或者是写文章,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遵循“最省力法则”,做那些不怎么消耗脑力的事情。现在我是意识到的,因为这篇文章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
当然,有些事情其实很容易就能够集中注意力,或者说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达到这种状态。在心理学领域,这种无需努力就能够实现专注的状态被称为“心流”(Metal Flow),最早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莱(Mihaly Csikszentmihalyi)命名。
“最省力法则”在股票市场上显然生效,大部分人做决策都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我们看到某条消息,总是会有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如果是个利好,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股票会涨”;看到的是一个利空,反应则是“股票会跌”。并且,这种反应有时候会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即便是我们刻意去忘记,可能也是挥之不去,或者说要花费更多的心力。而花费更多心力的事情,是我们的潜意识所抵触的。
即便是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控制住,还有另外一个挑战,便是在压力情况下,“最省力法则”的力量会变得更加强大,也就说,越是有压力,越容易下意识行动,越容易情绪化操作。但是,问题在于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有压力的地方,尤其是当我们抱有很多期望的时候,能感觉到的压力就越大。
那么,应对方法会有两点,一是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投资策略,一个能让你达到“心流”状态的策略,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快速达成专注,即属于最省力,又能够将事情做好。
不过这种应对方式难度比较大,而且耗时长,为了找到适合的策略,可能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试错。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让自己尽可能地远离压力,这是个笨办法,但是很有用,比如远离股吧以及各类股票群,因为很多讨论是情绪化的;比如不频繁看股票行情;还有就是降低对于市场或者盈利的预期;以及不要单吊一只票等等。大部分人都没法在压力下保持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也是那个“大多数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离压力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