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五十七
秦始皇死后,他的陵墓建设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工程,从全国各地征用了很多壮丁去搞建设,刘邦作为泗水亭长,也奉命召集了一些人去咸阳,但是呢,这种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去,路途上就经常出现逃亡的现象,到了丰西泽中亭这个地方后,他觉得到不了咸阳,人都跑光了,估计自己也很可能要被处罚,于是干脆就不干了,让大家好吃好喝一顿之后,晚上就释放了所有劳役,带领着十几个人跑到芒砀山,落草为寇去了。
刘邦是秦末起事比较早的,但是他刚开始人数不多,也没敢玩大的,基本上就是到处躲避官府。
在修好秦始皇陵之后,秦二世胡亥又重新启动了阿房宫这样一个新的大型工程,同样也是到处征集民力,另外,又让老百姓去镇守边关,其中就包括陈胜吴广,他两作为队长,率领着一个九百人的队伍,被派往渔阳戍边,然后在大泽乡这个地方,遭遇了大暴雨,路完全都走不通,因此引发了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
陈胜这个人一直是很有想法的,胆子很大,很有江湖气,还是少年的时候,跟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在休息的间歇,跟着同伴们扯淡,一起抱怨当下的日子,估计聊到了什么那些贵族的生活,就来了句“苟富贵,勿相忘”,而同伴们都嘲笑起来,觉得现在给别人种地,完全没有富贵起来的可能性,陈胜之后就说出了另外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也许这些话是司马迁做了下修饰,但是大体能够让人有一个对陈胜的印象。
在大泽乡,因为大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误期就要处死,当然,并不只是这个罪过,陈胜他们还杀了监军的朝廷官员。于是陈胜作为屯长,经过与吴广商量之后,决定起事,于是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以说是时代的最强音。
当然,陈胜并不是一个大老粗,他之所以能够担任屯长,本身就表明他能力不错,并且具有号召力,他对于当时的形势也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知道扶苏的事情、了解项燕的事迹,懂得借用扶苏、项燕的旗号;此外,也懂得如何调动人心,通过使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在士卒中间造势;还利用朝廷官员对吴广的殴打,调动大家的同情心。
经过秦国十几年的高压统治后,要调动九百多个士卒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必须要有很多准备工作才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陈胜这人胆大心细,具有作为老大的基本素养。
陈胜起兵之后,长期对于秦朝统治不满的情绪和力量都一起迸发出来了,社会矛盾集中释放,这就让陈胜的队伍持续扩大,很快就达到了几万人马。
但是随着队伍逐步扩大之后,陈胜也飘了起来。当时张耳、陈馀这一对塑料兄弟慕名到了陈胜门下,为什么说是塑料兄弟呢?因为他俩结拜为兄弟,说是生死之交,结果后来因为利益反目成仇,都要置对方死地。张耳、陈馀建议陈胜找之前六国的子弟,先册立他们为王,让秦国在各地都出现敌人,可以让秦军分兵,但是,陈胜就是想要当这个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快速灭亡的原因所在,毕竟根基还不牢固、局势未定,就贪图这种名利上的东西。之后他派往各地的将领,纷纷都想要尝一下当王的滋味,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分裂,陈胜本人也控制不了当时局面,变得十分暴虐,对于违背自己想法的人,基本上是严厉处罚或者处决,造成众叛亲离。
陈胜在秦二世元年七月份揭竿而起,到次年年初,农历的十二月,章邯击破陈县,陈胜被迫逃往下城父,力图东山再起,可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结束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在陈胜被杀之后,其部下吕臣带领残部收拾了庄贾,并跟项梁、刘邦起义军汇合,众人将陈胜安葬在芒砀山(正好是刘邦最初的根据地)。
刘邦对陈胜十分尊敬和推崇,他建立汉朝之后,将陈胜追封为隐王,以王侯待遇年年祭祀,并且还派兵丁30户世世代代守护墓地。
❖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不过这里不进行那种宏大的叙事,主要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中,陈胜的“鸿鹄之志”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事在人为,并且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务必要有周全的计划、懂得借用各种力量,尤其是在带领许多人一起做事情的时候。
但是,我们更多的就在于从他的失败中学到经验:
第一点,就在于即便是取得成绩之后,都不要骄纵,尤其是事情还没有完成,就觉得可以坐下来分蛋糕,这种想法对于将事情做成很有弊端,也非常危险。
第二点,则一群人是做事情的时候,团结永远是非常重要的,要维持团结,则需要领导者克制自己的私欲,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最后团队很可能容易出现分裂。
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起义的序幕,让积蓄了很久的社会矛盾一下子爆发出来了。陈胜起义是在七月份,紧接着九月份,刘邦在沛县起兵,项梁带着侄子项羽在吴县起兵,秦末汉初最重要的两位风云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文章配图 | 纪录片《古代战场·陈胜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