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华团队三度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

文摘   2025-01-16 18:17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年1月6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名单。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徐瑞华教授牵头完成的“消化道肿瘤免疫靶向诊治新体系的创建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该团队继2015年、2018年后,第三次获得该奖项。


肿瘤内科治疗经历过三个时代: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在这三个治疗时代,徐瑞华教授牵头分别以消化道肿瘤化学治疗成果为主体、靶向治疗成果为主体及免疫治疗成果为主体分别斩获了三个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项目完成人包括:徐瑞华、骆卉妍、王峰、郑利民、鞠怀强、邱妙珍、张东生、陈功、金颖、王梓贤、魏小丽、许明炎、冯辉、何明明、赵齐。






项目介绍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高发肿瘤,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50%,其中超过80%的患者诊断时已为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30%,呈现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早诊率低”的特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该项目开展以前,临床上面临放化疗治疗模式疗效欠佳、缺乏精准诊疗策略等难题,亟需建立新的诊疗体系。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资助下,依托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系统研究,开创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概述如下(所有研究均在国内完成,最后或唯一通讯作者均为项目组成员):



国际首创 PD-1抗体联合紫杉醇+顺铂的中国食管癌免疫联合方案,取得全球最高有效率72%,系列研究将晚期食管癌一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全球最高的17个月,使25%晚期食管癌患者获得长期存活;


创立肠癌免疫靶向联合治疗新策略,生存期延长近1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建立免疫+靶向+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中国CAP方案,使得对免疫单药响应率仅约2%的pMMR型肠癌取得了高达44%的有效率,无进展生存期延长5倍,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建立了基于液体活检和基因组学检测的消化道肿瘤诊断及疗效预测新体系。优化循环肿瘤DNA液体活检技术,将肠癌术后复发预测的准确率提高5倍,并避免50%肠癌术后患者过度治疗;鉴定TMB、POLE/POLD1等免疫治疗疗效标志物,精准筛选免疫治疗有效人群,使疗效提高4.5倍。


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系列成就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项目10篇代表性论文被JAMA,Lancet Oncol,Ann Oncol等国际知名期刊收录,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1%)及热点论文(1‰),总他引1175次,最高单篇他引305次。4项研究成果被美国ASCO指南、欧洲ESMO等8项国际指南采纳。


项目组徐瑞华教授受邀为Cell创刊50周年撰写专题述评“中国肿瘤临床研究及药物研发的机遇与挑战”,让世界看到中国在肿瘤学发展中所贡献的重要力量。同时,徐瑞华教授入选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全球科学50人”。


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通过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项目组徐瑞华教授牵头撰写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原发性胃癌诊疗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6项中国消化道肿瘤诊疗规范。项目成功累计授权31项专利,转化技术/产品9项及新药1例,推广应用至30个省市100余家医疗机构,使得近百万消化道肿瘤患者获益。


此外,项目的开展推动了我国免疫生物原研药获批国内适应症,打破了进口药物垄断局面,显著降低治疗费用(以食管癌为例:由每人每年50万元降至4.5万元)。不仅如此,项目还推动国产药物及中国方案获批欧美适应症,为全世界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全球医疗界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专属微信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xhsx2021),回复“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同步传真国内外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学术进展,为临床、教研人员搭建学术交流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