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化肿瘤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每年有众多药物研发相关的早期数据、关键注册数据、重磅研究的更新及亚组分析等公布,代表了领域内的最新诊疗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志强教授团队一项比较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化、II期研究入选今年ASCO GI的口头摘要(摘要号33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在现场为您带来最新、最详实的研究解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规范化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食管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擅长消化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肝胆胰肿瘤等)的内科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恭喜您的研究入选今年ASCO GI的口头摘要,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在中国,胃癌是一项沉重的疾病负担,中国胃癌数量接近全球的50%。晚期胃癌目前无论是在一线还是二线治疗领域都是采用以化疗是基础的方案,同时可以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尤其是胃癌的二线治疗,目前全球指南仍推荐以化疗为主,因此化疗药物的开发仍然是未来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新的化疗药物剂型,希望通过剂型的改进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机会。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从研究结果来看,白蛋白结合多西他赛相比于多西他赛在经治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优势有哪些?
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通过药物改造,使用白蛋白包裹多西他赛从而实现较好的安全性和抗肿瘤疗效。白蛋白结合药物可以与肿瘤血管的受体GP60结合,增加进入组织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由于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并未包含乙醇等成分,从安全性角度分析,它可能比传统剂型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白蛋白结合多西他赛有哪些不良反应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临床应该如何管理和缓解这些不良反应?
在我们的临床研究中,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传统多西他赛并无区别。根据目前的数据,它的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实际上,多西他赛这类药物都存在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这些病人在运用时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长效升白针以防止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除骨髓抑制外,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的另一个常见不良反应是水肿。通常在4个疗程后药物累积到一定剂量时水肿的发生率较高,且在下肢部位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果水肿严重的话甚至可能蔓延到腹部甚至全身。对于水肿的处理,我们需要密切监测。一旦发现水肿,可能需要考虑调整白蛋白多西他赛的剂量,通过减低剂量来减轻水肿的发生。我们在临床注意到经过4个疗程后,在后期疗程减低剂量并没有影响白蛋白多西他赛的疗效。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这一治疗方案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如何?未来进一步的研究计划还有哪些?
我们目前正在全国各肿瘤中心进行开展一项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牵头,对比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与常规多西他赛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目前Ⅲ期临床研究已经在全国总共入组超过200例病人,我们希望未来2、3年可能会有研究结果。我们也希望通过研究证实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相比传统多西他赛现在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给更多晚期胃癌患者带来较好的治疗福音。中文标题: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与多西他赛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化、II期研究英文标题: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bumin-bound docetaxel v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多西他赛在胃癌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无论是作为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白蛋白结合型多西他赛(HB1801)是一种新型的紫杉烷类药物,相较于多西他赛具有诸多优势。先前的I期研究已表明,HB1801在胃癌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在这项II期研究中,入组患者的年龄为18~75岁,经组织学确诊为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GEJ)腺癌,并且在至少接受过一线含铂类药物和氟尿嘧啶的联合化疗后病情进展。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分别接受HB1801(100 mg/m2)或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输注,每3周一次。分层因素包括既往是否接受过免疫治疗(是或否)和东部肿瘤合作组体能状态(ECOG PS)评分(0或1)。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截至2024年6月25日,共有128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HB1801组(N=65)或多西他赛组(N=63)。两组在基线特征上具有可比性。总体而言,患者中位年龄为59.0岁,106例(82.8%)患者的ECOG PS评分为1分,76例(59.4%)患者曾接受过免疫治疗,76例(59.4%)患者有≥2个转移灶。HB1801组和多西他赛组的中位PFS分别为4.0个月和2.7个月(HR=0.81;95%CI 0.53~1.21)。HB1801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1.5%[1例完全缓解(CR)和13例部分缓解(PR),95%CI 12.3%~33.5%],疾病控制率(DCR)为56.9%[20例疾病稳定(SD),95%CI 44.0%~69.2%);而多西他赛组的ORR为14.3%(1例CR和8例PR,95%CI 6.8%~25.4%),DCR为42.9%(17例SD,95%CI 30.5%~56.0%)。HB1801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1.3个月,多西他赛组为7.8个月(HR=0.59;95%CI 0.35~1.01;P=0.025)。HB1801组和多西他赛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分别为93.8%和93.7%。在HB1801组和多西他赛组中,最常见的TRAEs包括脱发(46.2% vs. 39.7%)、疲劳(43.1% vs. 23.8%)、贫血(40.0% vs. 39.7%)、低白蛋白血症(29.2% vs. 12.7%)、食欲减退(21.5% vs. 12.7%)、外周水肿(16.9% vs. 12.7%)和恶心(15.4% vs. 19.0%)。HB1801组和多西他赛组分别有20例患者(30.8%)和19例患者(30.2%)出现了≥3级TRAEs,最常见的为贫血和疲劳。多西他赛组有3例患者出现了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其中1例被认为与治疗相关。HB1801组没有患者出现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HB1801组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与多西他赛相比,HB1801在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胃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中可使死亡风险降低41%,且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专属微信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xhsx2021),回复“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