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登月,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伟大梦想。
自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逐渐转向无人探测。然而,近期的消息显示,这一局面即将被打破。
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正稳步推进,时间、地点、人员逐渐明晰。这是否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中国航天员在月球上留下足迹,开启人类探月新篇章?
据新华社报道,10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第四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于今年5月顺利完成,这批预备航天员共有约10人,其中两位来自香港和澳门,有一名是女性。
这是中国首次从特别行政区选拔航天员,更重要的是,这批预备航天员将展开八大类、200多个科目的严格训练,特别针对载人登月的新特点,培养他们在月球表面行走、操作月球车、在失重与低重力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不出意外的话,这批航天员将承担起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而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中国新一代的滨海发射基地,则将承担起载人登月飞船、月球着陆器等关键设备的发射任务。
可以说,中国已经在登月这件事上深思熟虑,对“锚定”2030年前实现登月做足了准备!
这一消息的公布,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不禁要问,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如此稳步推进,是否意味着中国想在新一轮的探月竞赛中领先美国?
回顾历史,美国曾在1969年至1972年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载人登月,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然而,随着阿波罗计划的结束,美国的载人登月任务也随之停止。
近年来,美国宇航局(NASA)启动了“阿尔忒弥斯”计划,旨在实现人类重新登陆月球的目标,该计划立项非常顺利,结果进展却并不如预期,技术、预算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层出不穷,任务时间表一再推迟。
比如作为登月必需品的登月服,为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提供登月宇航服的美国公司仍在进行设计改进,尚未确定具体的交付时间,“太空发射系统”也多次因发动机故障和燃料泄漏等问题推迟。
为NASA提供服务的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承包商的利益分配也可能影响任务的进展,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导致“阿尔忒弥斯”最新的计划最早也要在2026年9月进行,但能否按时实现仍有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则显得稳健而低调。在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已取得了多项突破。今年9月,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自主研制的新一代登月宇航服,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月面着陆器的长征十号火箭,芯一级火箭动力系统试车、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高空模拟环境长程试验等重要试验均已完成,并全面转入初样产品生产和各项试验阶段,有望在2027年实现首飞,并为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做好准备。
很显然,在载人登月竞赛中,中国不仅没有落后美国,似乎还率先多迈出了一步。
那么,为什么曾经在航天领域领先的美国,如今在载人登月上却面临重重困难?究其原因,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载人登月是一项极其复杂和昂贵的工程,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美国的航天预算受制于国内政治环境,资金投入经常受到削减或调整,影响了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次,公众支持度的变化也是一大因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苏太空竞赛,激发了美国公众对航天事业的高度热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对于昂贵的载人登月计划的兴趣有所下降,政府在推进大型航天项目时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和财政挑战。
反观中国,则不存在这些困扰!我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自“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中国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度持续高涨,为载人登月计划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澳大利亚媒体《对话》网站曾发表评论:“指出美国可能在重返月球的竞赛中输给中国。下一位踏上月球的人,他的母语或许将是中文”。这一观点表明,在国际媒体的眼中,新一轮的探月竞赛中,中国领先的几率非常大。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登月并不是为了和某个西方大国开展竞争,更不是争夺主导权的工具,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外太空的原则,倡导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中国眼中,探索月球是人类共同探索未知、追求科学进步的体现。月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科学研究价值,弄明白这些,对于理解地球演化、推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中国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中国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航天合作协议,开展空间站项目对外开放,欢迎各国科学家开展实验研究。在探月工程领域,也在联合世界各国共同推进“月球科研国家站”的合作。
但是很可惜,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将月球视为彰显自身实力的舞台,基于政治和战略考量,对航天领域的合作持谨慎甚至排斥态度。
未来月球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美国抱着自己的“沃尔夫条款”终将把路走的越来越窄!国际合作才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