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乘组公布!蔡旭哲带队,女飞行师首次现身,3名老将再度无缘

时事   2024-10-29 10:44   河北  

确定了!北京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一场期待已久的中国载人航天任务将再次掀起高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正式宣布,将发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而3名航天员的人选也中午对外公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肩负我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前往空间站与神舟十八号汇合。

此次神舟十九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1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工程中的第9次。

本次入选的3名航天员,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系统日趋成熟,也象征着年轻一代航天员逐步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乘组中,蔡旭哲是唯一一位执行过任务的“老兵”,在2022年的神舟十四号任务中他便有过长达六个月的太空驻留经验。

而宋令东、王浩泽则属于第三批次的“新人”,两人都是“90后”,至今没有飞天经验,属于首次公开亮相,而王浩泽也是第三批航天员中一直神秘未公开的女航天员,也是我国唯一一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他们3人将共同执行中国空间站下一阶段任务。

同样,这种“老带新”的安排也再度彰显了中国在航天员选拔上“年轻化”的趋势!未来的航天任务越来越倾向于启用更年轻的面孔。

事实上,此次名单揭晓之前,很多人猜测中国是否会有女航天员加入,但这次公开的名单果然如预期一样。

目前,中国仅有四位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以及两位此前未公开姓名的第三、四批次女航天员。

刘洋、王亚平无缘本次任务早就板上钉钉,这两人过去一段时间频频公开露面,仅仅10月份王亚平就参加了安徽师范大学“花津大讲堂”活动,刘洋则是亲临北京航天城马拉松比赛现场,为运动员拍照颁奖。

虽然她们两个都在上次任务后表达了对再度出征的期待,技术和经验上也无可挑剔,但由于频繁出席活动,意味着她们几乎没有时间系统训练,不可能出现在此次的任务中。

至于第三、四批次的女航天员,网上曾传闻第三批有一名女航天员,第四批有一名港籍女航天员,今年刚选拔完成。

这次神舟十九号乘组公开,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王浩泽成为了我国第三位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无疑令人既惊喜又意外。

自航天时代开启以来,男航天员一直是太空探索的主力军,这并非因为性别歧视,而是由于女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需要面临一些独特挑战。

太空中的失重状态、辐射暴露、骨质流失等极端条件,对任何航天员都是严峻考验,而女航天员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应对这些挑战。

生理问题是女性宇航员面临的一大难关。在地球上,女性的生理周期是自然现象,但在太空中,这一周期可能会受到微重力环境的影响,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早期,女性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需要避开生理期,甚至通过激素来调整周期,这些都对女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除此之外,女航天员上厕所问题也是很令人尴尬的一件事。在太空中,航天员员需要使用特制的卫生间和辅助工具来解决大小便问题,男航天员还好,女航天员则很不便。

尤其是大便处理,需要用到“专用回收袋”,这种设备使用起来相当繁琐,甚至无法“安心”坐着,为了防止氨气泄漏,袋子上还会安装摄像头等进行监测。

当然,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角色和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以后也会更加便利。

这次神舟十九号任务航天员乘组算是正式与公众见面了,再过十几个小时就要随船前往空间站执行6个月的在轨飞行任务。

不过更令人唏嘘的则是那些曾经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了辉煌岁月,以杨利伟、刘旺、张晓光三位资深航天员为代表的老航天员们,再次错失前往中国空间站驻留的机会。

杨利伟作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凭借神舟五号飞船创下了中国人首次太空飞行的历史;刘旺则曾执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任务,为中国航天对接技术奠定了基础;张晓光则是神舟十号任务中的重要成员。

然而,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日益发展之际,他们却无法再次登上太空舞台,令人惋惜。

随着新一代航天员逐步成为主力,中国空间站的未来似乎走向了“年轻化”的道路,这次神舟十九号任务中的宋令东、王浩泽均为“90后”,我国首批老航天员们尽管在经验与能力上无可挑剔,但年龄已成为难以忽视的因素。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任务频率的增加,中国航天人不仅要确保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能够应对太空的极端环境,也要适应长期驻留的任务需求。

本次任务的指令长蔡旭哲便是这种“年轻化”趋势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他执行完神舟十四号到这次再度飞天,中间仅仅过去了22个月,如此短的修正期,对老航天员们可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当然选择更年轻的航天员,不仅是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执行,也为后续的国际合作和探索任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目前,中国已与联合国外空司、欧洲空间局等共同遴选了多个空间科学应用项目,17个国家及组织的科研项目将按计划逐步在中国空间站上开展实验。

以蔡旭哲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员中坚力量,身上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他不仅要执行任务,还要带领新一代航天员熟悉复杂的太空作业,这种责任转移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对新一代寄予的厚望。

在这次任务之后,中国的老一代航天员是否还有机会再赴太空,甚至亲历中国空间站的辉煌时刻?尽管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认中国航天的每一步成功,正是基于他们最初的铺垫。

即便无法亲身见证,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却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国航天的历史中,激励着后续的每一位航天人。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