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耗资2000亿,我国不到80亿建空间站,差距怎么这么大

时事   2024-11-09 10:55   河北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见证了无数次科技飞跃的壮丽画卷,从古老文明的辉煌遗迹到现代科技的璀璨星辰,每一项成就都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如果要评选一项当代科技的巅峰,可能如今在太空中漂浮的“人工岛屿”——国际空间站(ISS)将拔得头筹。
国际空间站,称得上是一个跨越国界、汇聚全球智慧的太空奇迹。


回溯至1993年,当美国与俄罗斯都打算建造自己的空间站项目,两大航天巨头最终携手,将原本各自为营的“自由号”与“和平2号”空间站计划合而为一,国家空间太空合作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空间站的建设项目,汇聚了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等16个国家的加入,自1998年俄罗斯“曙光号”作为首块组件升空以来,先后发射对接了美国“团结号”、俄罗斯“星辰号”等舱段,逐步扩大建造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作为人类探索宇宙、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平台,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才建造成型,整个空间站长度达到了72米,宽度109米,重达420吨,足足有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2000年,首批3名航天员正式入驻启用,24年来,一直处于有人值守状态,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以每天15.54圈的速度环绕运行。
建造这么大型的空间合作项目,不得不说技术难度还是很大的,同样建造成本也是空前的。
这座“太空城市”不仅拥有完善的生命支持系统,还配备了各种高精尖的科学实验设备,解决了在极端环境下长期生存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如: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太空辐射的防护、空间站的轨道维持与姿态控制等,还需要协调多国之间的合作需求,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这其中的难度,无异于在太空中编织一张错综复杂的科技之网。

也因此,空间站的建造成本极大,最初的建造成本预计400亿,后来随着维护和扩展舱段,建造了仅7年,就已经增至1000亿,再后来到1300亿。
加之持续不断的运营与维护费用,使得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昂贵的工程项目之一,目前的花费预计已经突破2000亿。
有人说,又投入才有回报,所以美国等国家才在空间研究中始终占领高地,而且还不带中国参与。
这话不假,但也不见得全对!
当初国际空间站项目不允许中国参与,所以中国才痛定思痛决定开展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建造工程。
虽然没有官方透露过具体的建造成本,但有一次载人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说过,天宫项目的总成本预计不超过80亿美元,每年的运营费用也仅需2亿人民币。
80亿vs2000亿,差距25倍,为什么中国的空间站建造“经济实惠”呢?
中国空间站包含五个舱段,均为独立自主设计建造,分别为天和核心舱、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
自2010年正式启动后,从2021年4月29日,正式发射核心舱,到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实际建造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半。

天宫空间站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空间站系统,与国际空间站相比,更加注重轻型化和高效化设计,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与国际空间站相当甚至更优的功能。
就是因为又省钱又高效,所以美西方就眼红了,甚至有人质疑中国空间站成本低意味着质量不高,是“豆腐渣”工程。
然而实际情况呢?
尽管天宫空间站的建造成本远低于国际空间站,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科技水平或实验能力上有所逊色。
相反,天宫空间站采用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如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验等,为科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条件。
在设计上,天宫空间站充分借鉴了国际空间站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求进行了大胆创新。
例如,天宫空间站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设计思想,使得各个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灵活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站;同时配备了高性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先进的推进系统以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中国空间站是“小而精”策略,不“贪大求全”,技术上也享有后发优势,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及维护经验,但我们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正式建造前地面模拟舱都已经验证过了,维护成本自然也大大降低。
天宫空间站的成功建设,是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生动写照,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科技创新与经济高效完美融合的典范。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中国航天人通过精准定位、科学规划、自主创新等方式,最终实现了空间站建设的高效与节约
这种成本效益的考量,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远见,更为未来太空探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启示。
所以,与其质疑中国“质量不高”,不如好好查查国际空间站钱都花哪去了,为什么总是坏!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