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八返回,着陆区精准锁定,返回舱侧倒在地,航天员6个月康复期

时事   2024-11-04 22:09   河北  

2024年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飞船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搭乘返回舱成功着陆,在经历了192天的“太空出差”生活后,三位80后航天员终于成功返回地球。

本次任务中,三位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期间完成了大量重要工作,先后2次出舱任务,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实施了多项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等事项。

返程阶段,神舟十八号返回舱里还带回了总重量约34.6公斤,共55种科学实验样品,涉及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燃烧科学等领域28项科学实验项目。

这些“太空特产”将作为载人空间站空间科学试验样品检查确认后,交付给科学家们开展后续研究。

本次神舟十八号返回的一大亮点在于返回落点精度简直是“零误差”,经过绕行轨迹和精准调整,返回舱最终在预定落区安全着陆,落点竟与之前的预测区域完美重合,几乎就像是在靶心上精准命中。

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落点预报情况,简单统计了一下,第一次的落点是东经100度04分50秒,北纬41度37分04秒;第二次调整为东经100度04分48秒,北纬41度36分58秒。

第三次则进一步修改至东经100度03分45秒,北纬41度38分02秒;最后的调整是东经100度03分37秒,北纬41度37分50秒。

一般情况下,四次落点预报分别对应返回舱的四个变量转换点,分别是惯性滑行、推返分离、主伞打开、落地前,四次落点预报正是一个对返回舱路径测算不断精确化的过程。

而这次神舟十八号从400公里高的太空飞回地球,最终的返回落点定格在了东经100度03分42秒,北纬41度37分49秒,这个落点几乎与落点预报一致!

从推返分离到抛落防热大底,再到降落伞的打开、风的影响等等,能把落点预报做到基本“零误差”,可见我国航天技术实力有多牛!

然而,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这次神舟十八号返回着陆时虽然回收团队快速锁定落点,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但返回舱呈现的姿态却是“倾倒在地”的状态,而不是“笔直站立”,为什么返回舱每次落地几乎都是倒着的呢?

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返回存在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飞船返回中并不罕见。

根据以往任务的经验和技术解读,飞船最终的着陆姿态并非是任务质量的评判标准,而是与航天员操作和技术细节有关。

从返回过程的细节来看,11月4日0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神舟十八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通过一系列复杂程序完成制动、分离,最后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返回舱落地后呈侧翻状态,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笔直站立,这一看似“意外”的姿态,从返回舱的设计原理来看,反而是一种更加安全和稳妥的选择。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需要经受巨大的减速和冲击,舱体会因为空气摩擦而产生极高的温度,外部温度可达到2000摄氏度以上。

返回舱大底部分在返回过程中承担了减速和稳定的任务,其表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防热材料——这种材料是由高温耐热陶瓷制成的,能够有效隔绝热量,使得航天员免受高温威胁。

钟型大底设计成宽厚的形状,重心较低,舱体能最大限度保持稳定的姿态,避免因高速穿越大气层产生剧烈晃动或翻滚,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返回舱“笔直站立”的目标。

而结构设计虽然如此,但返回舱是否能够实现垂直着陆,并不完全由返回舱的设计结构决定,而是取决于降落伞开伞阶段的姿态控制,以及航天员对“砍伞”操作的精准度。

根据我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的解释,飞船降落伞的绳索会在关键时刻被“砍”断,这一步骤决定了飞船的最终着陆姿态。

在地形复杂或风速较高的着陆场中,返回舱着陆后,即便已平稳降落在地面,降落伞依然会受到风力的影响,使舱体出现掀翻、撞击地面或滚动,甚至被拖拽移动。

这个时候要立即切断伞绳,确保返回舱落地状态保持原位,所以说,这次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呈现倾倒着陆状态,事实上也是因为降落瞬间,主降落伞受风力作用,拖拽舱体导致,属于正常现象,而且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随着神舟十八号返回舱落地,这次任务实现了圆满成功,后续除了整理航天员带回来的科研物资以外,航天员的身体恢复也是一大考验!

太空环境中的长期失重状态会导致航天员骨骼肌萎缩和骨钙质流失等身体变化,因此,返回地球后,他们需要经历严格的身体恢复,尤其是地球重力环境的再适应。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为期3到4周的隔离恢复期,主要用于恢复身体的基础机能;其次是4到5周的疗养恢复期,专注于身心的全面复健;最后是3到4个月的功能恢复阶段,帮助航天员逐渐适应任务训练。

经过这个漫长的恢复周期后,他们将再次投入训练,为未来的太空任务做好准备。

中国航天在这一方面的恢复体系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流程,确保航天员们能够快速恢复。

在这次任务中,神舟十八号的三位航天员通过不懈努力,为我国空间科学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为后续的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期待未来他们能养好身体再度出征!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