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航天员入住空间站,3人半年消耗30万升氧气!为何总用不完?

时事   2024-10-31 23:06   河北  

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带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位航天员踏上6个月的太空之旅。

自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的重磅启动以来,这片中国的“领地”不仅日渐稳定地运行在地球轨道,还逐渐成为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巅峰之作。

每一次新航天员团队的入驻,都引发着公众对太空生存环境的热议和想象。对地球而言,空气和水是自然环境中唾手可得的资源,但在太空中,这些基本物资供应却是维系航天员生命的关键。

以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团队为例,他们半年时间需消耗30万升氧气,且几乎不能有丝毫中断,否则将直接危及生命。

那么,空间站的氧气到底是如何供应的?又是如何保证长时间循环使用的呢?

要理解这一切,首先得从中国空间站的“生命维持系统”说起。中国空间站的建造遵循了模块化设计,以天和号核心舱为中心,再加上问天、梦天实验舱共同形成了一个全封闭的微小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最大的任务,就是在地球之外为航天员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氧气的供应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空间站中,电解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氧气来源技术。简单来说,水是由氢和氧构成的,通过电解水设备,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每电解1升水能产生约620升氧气,足以保障几名航天员的日常需求。

太空中水资源非常宝贵,每位航天员每天需要大约2.5升的水来满足基本的饮用、清洁等需求,同时航天员的新陈代谢产生的废水、实验废水等也会被回收用于电解水。

电解水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实际操作却极其复杂。在地球上,水的电解可以轻松实现,因为地球引力有助于水和电解后的气体稳定分层;但在失重的太空环境中,电解出的氧气和氢气容易混合且难以分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空间站采用了特制的膜电解技术,通过离子交换膜将氢气和氧气有效隔离,这一关键技术不仅保证了氧气的生成效率,还规避了气体分离失败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除了电解水技术,空间站还装备了另一种备用的氧气生成装置——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

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燃烧”过程,其利用特殊固体燃料,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氧气。相比电解水装置,这种方式产生的氧气量有限,但却是应急情况中的“救命稻草”。

在电解水装置出现故障或供水出现问题时,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能够迅速启动,维持氧气的供应。

这种双系统并行的设计大幅提高了空间站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为航天员的长时间驻留提供了多重保障。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任何资源都是有价值的!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样也有“妙用”,中国空间站配备了二氧化碳还原器和“二氧化碳到氧气”转换装置。

这一装置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其中的水经过循环处理后可以进一步用于电解,从而再生氧气。

这种方法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真正实现了“资源再生”。

二氧化碳还原过程是一个精密复杂的化学反应,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要求。

在太空环境中,这种反应的催化和分离过程难度极大,一方面需要保证反应过程的稳定性,避免因反应不稳定导致的气体泄漏风险;另一方面还需实现充分的转化,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氧气资源。

为了应对失重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空间站的二氧化碳处理系统经过了多次优化,使其在低重力和高真空条件下依旧能高效运作。

水在空间站中不仅是氧气的重要来源,还是航天员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神舟飞行任务中,中国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和循环效率。

通过多重过滤、蒸馏、吸附等技术手段,几乎所有的废水都可以回收处理,再次用于电解生成氧气或作为航天员的饮用水。

这种水循环系统不仅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量,还显著降低了水的补给频率,降低了飞行任务的成本。相比国外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展现了更加智能和高效的特点。

国际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采用类似的设计,但中国空间站则在系统稳定性和处理效率上有所提升。

据报道,美国NASA国际空间站的水循环系统采用的是离心分离法和过滤处理法,而中国的水循环系统加入了更多的自主创新元素,处理效果更为显著,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用水甚至可以做到近乎100%的循环使用。

中国空间站的生命维持系统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离不开每个细节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正不断追求氧气生成和循环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例如,研究团队正在尝试开发基于微藻生物的生态系统,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在太空中自然生成氧气,并在封闭环境下持续生长,以此作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氧气补充来源。

这种“生物氧气生成系统”不仅具备高效、环保的优势,还能够进一步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

另外,太空环境中温度、压力波动频繁,为此,中国科学家还设计了多种“低温燃料氧气生成器”,它能在极端温度条件下稳定运行,为未来探月、探火等极端环境提供氧气保障。

与传统的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相比,低温燃料氧气发生器具备更高的抗变温性和抗震性,可以应对深空任务中的恶劣环境。

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前行,空间站内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航天员的“生存”需求正在逐渐向“舒适”迈进。

除了解决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基本问题,空间站的环境控制系统还配备了先进的温湿度调节、照明调节等装置,让航天员能够在更接近地球的环境中工作、休息。

未来,随着生命维持技术的不断迭代,我们有望看到更智能、更高效的设备进入空间站,使航天员的工作环境接近“地球化”。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