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航天新动作,一次送3人上天,超过中美,印媒:迅速追赶中国

时事   2024-11-01 17:59   河北  

印度近年在航天领域频频出手,从探月、火星探测到如今的首次载人航天计划,步伐之快令人瞩目。

然而就在最近,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传来消息:原计划今年12月进行的无人飞行测试又要推迟了,这次直接推迟到了2025年2至3月,而到时候是否能飞还有待公布!

印度的载人航天项目名叫“加甘扬”,这个名字源于梵文,意指“天空之船”,寓意印度探索太空的宏大理想,一直以来印度也确实渴望跻身全球航天强国行列。

为了顺利推进“加甘扬”计划,印度ISRO选定了四名宇航员候选人,未来安排其中的三人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一人作为地面替补,这样的配置甚至超越了中、美、俄等国首次载人航天时的宇航员数量。

若“加甘扬”号顺利发射并完成任务,印度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并不顺利,此次“加甘扬”计划再次推迟就是印度在迈向载人航天新高度时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难题。

纵观印度的航天发展史,正可谓是一场逐梦的艰辛历程。印度早在2007年就发射了“月船1号”探月卫星、2014年成功完成“曼加里安”火星探测任务,博得了世界赞誉。

这两次任务开创性的尝试,令印度国内信心大增!既然探月和探火任务都能一步到位,载人航天肯定是“手拿把掐”,于是在2023年月船3号任务顺利在月球着陆后,火速提出了实施载人航天的计划。

可是,载人航天对技术的要求和投入程度远高于探月、探火。

载人航天不同于无人探测,需要极高的系统可靠性和安全保障,宇航员生命安全涉及飞船结构、生命保障系统、发射到回收全过程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技术,这远非一次探月或探火任务所能涵盖。

尽管印度尝试在载人航天上快速追赶,但它在技术积累、关键设备自主研发上仍显不足。

尤其是在2020年,印度的航天项目发展出现了严重波折,整体科研、制造业受“那件事”的影响冲击极大,原计划于2022年执行的首次载人飞行被迫推迟,即使现在印度国内的大环境也没有彻底恢复。

在其他航天强国逐步恢复节奏时,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几度改期,足见其研发体系的脆弱性。

如今,“加甘扬”号的无人飞行测试再度推迟,让人不禁担忧,印度的航天梦想是否会因基础不牢而走得越发艰难?

再看印度空间站建设计划,不难发现印度的雄心不止于载人航天。早在2019年,ISRO便宣布要在4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建造印度自己的空间站。

印度计划建设的空间站,命名为“Bharatiya Antriksh空间站”(简称BAS),旨在提升国家在太空领域的技术和研究能力。

该空间站设计总质量为52吨,包含5个舱段,可承载3~4名宇航员(短期驻留可达6人),并计划采用“T”字构型,前后各加一个舱段,计划使用两艘“加甘扬”载人飞船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

然而,这艘比中国空间站舱段还多的“大家伙”,现在仅停留在第一阶段设计层面,计划在2028年完成空间站的首个单元,几乎不可能实现。

空间站对技术和资源的要求远超普通卫星和探测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之艰辛已有目共睹,除了中、美、俄等国外,尚未有国家能独立构建并维持空间站的运转。

即便是中国,也是在实现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技术积累成熟后才正式开启空间站建设,前后花了近30年

印度在技术、预算等方面都难以支撑其庞大的空间站梦想,后续的维护与升级,更是需要长期、大规模的资源投入。

所以,印度仓促宣布的空间站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实际上根本就不切实际。

当然,印度媒体对此常常表现出乐观而自信的姿态,印度在航天领域的“突飞猛进”被其媒体称赞为了“速度超越中国”。

比如《欧亚时报》的总编辑尼廷·蒂库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印度在不少领域正迅速追赶中国,有望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赶超中国。

看到没有,哪怕全世界都认为印度人不行,印度也是自信满满,丝毫不慌……

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上的进步得益于几十年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神舟飞船的逐步升级到天宫空间站的全面建成,每一步都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和周密的规划,逐步完成了自主研发体系的建立

而印度虽然在探月、探火上取得了早期突破,但在更为复杂的载人航天领域,涉及的每一环节都极其复杂且昂贵,必须在技术可靠性上达到高度保障,才能将宇航员安全送入太空并顺利返回。

没有成熟的自主技术体系,印度即便在短期内获得一两项航天成就,也难以支撑起长远的航天战略。

航天事业不仅仅是追求速度的竞技场,更是技术、经验和资源的综合比拼。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稳健的步伐,而印度则过度依赖外部支持,在许多核心技术上尚未完全自主。

当今国际舆论常常将印度视作下一个“航天强国”,认为其有望打破中、美、俄的垄断地位。

印度如若希望真正跻身航天强国之列,与其追求快速的成就,不如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基础研发与自主创新上。

否则试图快速赶超,却缺乏系统性发展的背景下,想短期内进入国际航天的第一梯队,几乎不可能!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