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医疗 站在高岗上

文摘   财经   2024-04-29 17:19   四川  

今天的东软医疗,已不再掩饰锋芒与雄心。


在4月中的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打出“全线高端,全栈智能”的东软医疗,携30余款高端影像设备、解决方案及先进部件,重装登场。


其中,0.235秒超宽体CT、里程碑之作3.0T双能磁共振、NeuRoboAngio-CT一站式智慧导管室等产品备受外界关注,这也是东软医疗在优势领域撬动高端市场的支点。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会,CMEF早已成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和行业企业发展势头的一个风向标。参展企业的展台面积、产品阵容和行业声量,无不微妙地向外界传递着各种讯息。


观察今年CMEF展,东软医疗、联影医疗、迈瑞医疗等为代表的本土医疗器械品牌,都在宣告一种角色的转化——医疗装备全面迈入智能时代,本土品牌正在由“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


基本达成中低端市场的“进口替代”目标后,锚定“智能化”这个行业关键词的中国医疗装备企业,如今在高端市场上也逐渐把话语权揽于手中。


从技术蓄力到市场发力,我们依旧以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为典型的样本——东软医疗,来描绘 “全球医学影像解决方案及服务引领者”的成长曲线。


过往那个潜心突围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强化优势品类、不断完善产线的东软医疗,现在终于迎来爆发期。


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东软医疗携30余款高端影像设备、解决方案及先进部件亮相


“2024年是东软医疗多年研发投入成果大爆发的一年,东软医疗过去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成果得以转化,目前公司8条硬件产品线全部进入行业高端。”


诚如东软医疗CEO武少杰所说,遣出历史参展CMEF以来最大一次展台面积和产品序列的东软医疗,已不惧与任何对手在高端市场掰腕。


东软医疗,底气何来?


壹|重剑出鞘

高端局突围战


高不高端,先看重器。


CT于26岁的东软医疗是有着极其特殊意义的重器。当年刘积仁带领着一众科研人员“手工”敲打出第一台国产CT时,笃信东软医疗不会只是为填补国产空白而生。


镜头拉回,看如今那展台上的C位:NeuViz Epoch+无极系列CT神采奕奕,已拔得国产CT头筹的东软医疗,这一次把CT产品“顶”到了天花板。


之所以是“天花板”,在于它“更宽”“更快”“更低”:


16cm弧面等焦宽体探测器,单圈就能覆盖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0.235秒的机架转速相比卡在0.3秒的市场同类高端机型,说“一骑绝尘”并不过分;通过融合神经卷积网络自学习的技术,实现更低剂量扫描的同时输出更清晰的图像,同样是领先之处。


当然,如果认为CT产品技术参数上的领先还不足以说明东软医疗领先了行业,那么再看看其“混搭”DSA血管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贴合了医疗急诊急救场景中的硬需求,创造性地将高端滑轨CT与高端DSA结合,大大降低了原本在急诊急救过程中的“转场”风险,为危在旦夕的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不仅如此,东软医疗还不断给这个滑轨CT+DSA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叠Buff,比如“组合”介入手术机器人和多模态智慧影像的NeuRoboAngio-CT一站式智慧导管室解决方案。


东软医疗NeuAngio-CT:CT+DSA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种改变传统手术方式的技术应用,已照进了临床治疗的现实。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就用东软医疗的这套方案,在上海完成了一台患者远在新疆喀什的远程手术操作。


再来说说东软医疗的另一个战略级重器——磁共振。要知道在医疗装备市场里,磁共振绝对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大型高值设备,也是“GPS”为主的跨国器械企业常年把持的重要赛道。


国产磁共振的突破难度绝不亚于CT,不仅是核心技术、关键组件,还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任何一环上缺失自主能力,都会受制于人,无法实现超越。


2000年研发出第一台0.23T永磁磁共振实现“0”突破后,东软医疗团队就一直铆着劲地迭代产品,从1.5T、准3T,再到2023年业界首创的NeuMR Universal 3.0T双能磁共振诞生,东软医疗终于站在了技术高岗上。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围,还是从硬件、流程到成像技术的全链条革新。在包括超导磁体(磁共振最重要、成本占比最大的部件)等关键硬件和软件上,东软医疗都是自研自产,自主可控的。


此外,代表着东软医疗在分子影像学目前最高水平的PET/CT产品,也将在今年6月期间拿到“准生证”,这将是东软医疗在高端市场竞争的另一把重剑。


除了CT、MRI、DSA、PET/CT外,东软医疗在RT、DR、彩超等其它3条赛道的产品线,也迈入了行业高端的序列,竞争力不断增强。


接下来,就看东软医疗如何把技术创新和产品线上的优势在市场中转化为胜势。


贰|县域之争

本土品牌的主场


下沉再下沉,中国县域医疗市场已然是各路医疗器械厂商的又一个必争之地了。


今年3月初,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其中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等医疗设备更新改造。


以大规模医疗设备普及和现代化升级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新基建,实际上正是这几年国内医疗装备产业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任务。


如果按照城市与县域两个市场体系来划分,城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更新与升级改造的进程要远优于县域市场,但对于器械厂商而言县域市场的需求缺口却是新一轮机遇所在。


拉回到企业视角,面对人口覆盖7.4亿,占国家总人口52%(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拥有9000家医院为服务主体的县域医疗市场,东软医疗要如何抓机会?


“县域医疗在整个中国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腰部支撑作用。承上,是承接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启下,是辐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系统。”


基于这个“腰部”的特点,东软医疗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营销运营官韩东龙向《多肽链》表示,东软医疗是通过“设备分层定制”和“生态系统建设”两个维度向县域医疗机构赋能的。


东软医疗NeuEra PET/CT


“设备分层定制”不难理解,就是围绕县域中县乡村三个分层市场的不同需求去匹配更适合的设备,做立体化产品布局。


实际上,涵盖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2023年4月统计数)的县域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市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县域与中西部县域的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设备上的需求甚至存在2、3代的代差。


“全线高端”并不意味东软医疗会轻视中低端市场。在CT等优势赛道上,东软医疗的产品线是行业里最丰富的企业之一,这在开拓县域市场上反而能够形成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覆盖。


虽然不同县域间对医疗设备需求可能存在层次上的差异,但需求产生的逻辑却是相通的。


“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提升县域医疗服务的重点落在紧急救援或者急病不出县上,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建设区域“五大中心”,让县域老百姓大病可以出县,尽量不出省。


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这五大中心也偏向提升急诊急救服务能力。


按照这个脉络,东软医疗则明确针对五大中心建设和县域医疗市场在急诊急救方面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特色化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升在县域的应用能力。


“比如我们的CT产品做了很多针对县域急诊急救的应用提升,以帮助县域医院医生快速诊断出胸痛中心常说的胸痛三联症,卒中中心常说的脑卒中、脑梗死。”东软医疗 CT 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苑江说。


在县域医院市场,东软医疗输出的不仅是标准化的产品,还要针对需求特点用自身的软件能力提升应用能力,但这仍然不够。


县域市场其实是最能体现本土品牌优势的主场,东软医疗要在这里实现竞争的超越,就必须更深度地融入县域医疗“生态系统”建设中去。


通过专科平台创建专科联盟,利用东软集团在信息化领域的优势,将专家资源远程输送到县域,以提升其诊疗能力;通过将技术服务和营销人员系统覆盖,更贴近县域客户,同时建立培训中心,为县域医院技师提供现场培训,以提升设备运营保障的能力……


这些都是东软医疗赋能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叁|智能时代

新质生产力的含义


产品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市场竞争的不断突围,仍然只是医疗装备企业最基础的动作。而要成为引领行业前行的领袖级企业,东软医疗需要一场“新质生产力”的自我变革。


“我理解的所谓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与传统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通过技术革命催生新的工业业态,创造新的商业计划,从而改变整个经济环境和运行模式的更高水平生产力。”


在东软医疗CEO武少杰看来,医疗装备尤其是大型医学影像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依赖创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行业,而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是撑起东软医疗走向行业高端的必然路径,与此同时,东软医疗在能给行业带来重大变革的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上也早有布局,比如光子探测器之于未来的CT。


“全线高端、全栈智能”


而革命性的技术就不仅仅是在医疗设备硬件上突破的问题了。


如何分专科、分病种地做研究,将硬件设备产生的图像与临床诊疗流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大数据做更深度的结合,是革新医疗服务模式的趋势。


这里就必须提及东软医疗的MDaas平台,这个基于医疗设备和影像数据,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的生态服务平台,正在延伸东软医疗的新布局。


比如在卒中领域,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打造eStroke国家溶栓取栓平台,并研发了国内首个缺血性脑卒中三类证的软件——NeuBrainCARE。


简言之,这个平台就是把宣武医院先进的诊疗模式和指导方案,利用平台人工智能变成精准定量的诊断方案,以克服基层医疗设备缺乏、影像学评价标准化和同质化水平低等问题。


在呼吸领域,东软医疗与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成立了实验室,研发面向呼吸系统疾病的软件。


目前,NeuLungCARE-QA肺部CT影像处理软件已通过优先审批获得二类证,肺栓塞和支扩预计也将在明年拿证。


覆盖上亿人群基数的这三大呼吸系统病种的应用布局就在眼前。


而在硬件上,东软医疗也仍在强化人工智能对于影像设备的全线加持,不仅是改善图像质量,提高扫描速度,还在扫描流程上实现全智能化:操作员只需要跟设备对话就可以完成对患者的自动识别、自动摆位、自动扫描安排……


这仅仅是个开始,在解决一个一个病种问题之后,未来可能会大规模出现“数字放射科医生”,扫描完成后机器生成的就不再是单纯的影像,而是一份结构化的诊断报告。


“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件事,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学习顶级医疗专家的经验,把经验工程化变成标准化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然后通过我们的云平台连接到基层,帮基层医疗把服务水平提上来,最终使百姓受益。”


武少杰认为东软医疗作为行业中的“主力队员”,所有的创新升级其实都是为了提高医疗水平、消弭医疗服务资源的不平衡,让所有人感受到医疗平权,这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真正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涉及数据信源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或作者认为权威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本文海报设计为《多肽链》原创设计制作。


 多肽链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多肽链
专注全行业深度报道与领袖专访;多肽学社是医健领域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聚集的线上社群|线下圈层。
 最新文章